生態習性
斜帶石斑魚常棲息於大陸沿岸和大島嶼,但在河口、離岸100米深的水域中也可發現。
形態特徵
體修長,側扁而粗壯,頭背部斜直,標準體長是體高的2.9-3.7倍;體高是體寬的1.4-2.0倍。體長是頭長的2.3-2.6倍;上頜長是吻長的1.8-1.9倍;眶間骨或平坦或有稍微凸起,頭長是眶間骨寬的5.0-6.2倍,上頜長是它的2.1-3.2倍;前鰓蓋骨稜角處鋸齒明顯擴大,在稜角上面正有一片寬大而淺的凹槽;鰓蓋上沿是直的或者微微凸起;前後鼻孔幾近相等;上頜與眼後邊緣處在同一垂直或者稍微傾斜的方向上,其中,前上頜寬占體長的4.2-5.5%;上頜長是體長的17-20%,下頜後側有2-3排幾乎一樣大小的牙齒。鰓耙上肢8-10,下肢14-17,總共有23-26;成魚在第一個鰓弓的後側有許多小骨片。背鰭有11根鰭棘,14-16根鰭條,其中第三或者第四根鰭棘是最長的,頭長是它的2.9-4.0倍,棘間膜有明顯缺刻;臀鰭有三根鰭棘,8根鰭條第三根鰭棘比第二根更長,鰭邊緣是弧形的;頭長是胸鰭的1.6-2.2倍;胸鰭鰭條有18-20根;頭長是腹鰭長的1.9-2.7倍;腹鰭腹位,末端延伸不及肛門開口;胸鰭圓形,中央之鰭條長於上下方之鰭條,且長於腹鰭,但短於後眼眶長;尾鰭圓形。體後側有櫛鱗,並伴有一些極小的輔鱗;側線鱗有58-65個;成魚前部鱗片的側線細管多有分支;側線系約100-118。有許多幽門盲囊。(大約有50-60)。
頭和身體背部呈黃棕色,腹側發白;頭、身體以及奇鰭上有許多橙棕色或紅棕色的小點,隨著年齡的增長,這些小點將變得更小、更多、顏色變得更深;身上有5條不明顯的不規則的傾斜深條紋,這些條紋分叉並一直延伸到了腹側,其中,第一條深色條紋在前部的背鰭鰭棘的下面,最後一條在尾柄上;在間鰓蓋骨上有兩個深色點,在間鰓蓋骨和上鰓蓋骨相接的地方還有1~2個深色點。
最大體型
最大體長:120cm,最大體重:15.0kg,最大年齡: 22 年
養殖狀況
具經濟性之食用魚,已有實驗性之人工養殖。清蒸食用佳。近兩三年取代
點帶石斑魚成為台灣、廣東、福建、海南四省的重要養殖魚類。由於其肉質鮮美、營養豐富、抗逆性強、生長快、體色艷麗,市場價格高且穩定,已越來越受到消費者和養殖者的青睞。近幾年來,菲律賓、台灣、香港和我國南方沿海養殖斜帶石斑魚迅速發展,已經成為石斑魚中的佼佼者。
斜帶石斑魚為廣鹽性魚類,可適應鹽度15~41,最佳鹽度25~33;斜帶石斑魚幼魚可通過鹽度馴養,由鹽度34水體逐漸淡化至鹽度為24、14、4的水體中,能適應鹽度低至4的水環境,但不能適應長時間淡水環境。而經長時間處於低鹽環境後,魚體非
特異性免疫系統會受到一定程度抑制,溶菌酶含量活性下降,因而可能導致預提抵抗力下降。
斜帶石斑魚可短時間忍受6℃低溫,但低於14℃不攝食,水溫高於32.5℃
食慾減退,最佳水溫20~30℃。斜帶石斑魚喜歡弱光或陰暗環境,隨成長改變棲息水深,無法忍受環境條件的劇變。斜帶石斑魚生長速度快,其體質量增長與溫度密切相關,在21.0~30℃範圍內,水溫高生長快,反之則生長慢,因此每年的4月-11月是石斑魚抗風浪養殖的良好階段。同時斜帶石斑魚體長與體質量也有密切關係,體質量與體長的立方成正比關係,符合等比生長規律,屬於等速增長類型。
影響斜帶石斑魚消化酶活性的因素較多,如營養、鹽度、溫度、生長、年齡等,就營養因素而言,蛋白酶是斜帶石斑魚體內最重要的消化酶,其中
胰蛋白酶活性最高,是斜帶最重要的蛋白酶,而
胃蛋白酶活性可隨著蛋白質含量升高而增強;在不同蛋白質水平下,飼料中脂肪含量越高,脂肪酶活性呈增強趨勢,經研究發現腸道為斜帶石斑魚消化脂肪最主要的器官,不同飼料餵養後脂肪酶活性在腸道中差異不明顯;此外,斜帶石斑魚消化系統中具有澱粉酶,具消化吸收澱粉的能力,一定範圍內澱粉酶的活性會隨著飼料中澱粉含量的增加而增強,但可提高澱粉酶活性的飼料最適澱粉含量仍待進一步研究。
斜帶石斑魚體重增長量 和吸收率隨體重的增大而增大;攝食率、特定生長率和飼料轉化率隨體重的增加而減小,同時其排糞率與排泄率均會隨攝食率增加而增加,呈線性關係。斜帶石斑魚的能量收支分配隨體重不同有較顯著差異;代謝能分配率和排泄能分配率隨體重增大而增加,而生長能分配率和排糞能分配率變化趨勢則恰相反。斜帶石斑魚從食物中攝取的能量較少用於活動代謝,屬於低消耗,高生長魚類。但鑒於隨體重增大用於生長能量占攝食能的比例逐漸減小,排泄能和代謝能的比例逐漸增加,養殖魚成品體重規格不宜過大,否則不但會增大養殖成本,同時還將增大魚類養殖自身污染對環境的壓力。
飼料與投餵
實踐表明,斜帶石斑魚喜食濕軟顆粒、色淺且明亮的飼料,顆粒過硬有吐食現象,從投餵小雜魚到改餵人工配合飼料具較長適應過程,投餵配合飼料前需進行攝食馴化。養殖過程中,有必要定期在飼料中拌些
維生素C、多維營養添加劑以提高石斑魚免疫力,適量添加維生素E可以改善受精卵與仔魚的質量。淡水性魚類高
不飽和脂肪酸含量低,難以滿足其生長需求,因此不適合做斜帶石斑魚餌料。經馴化後的斜帶石斑魚能很好地攝食人工配合飼料,可代替小雜魚,人工飼料採用蛋白源為白魚粉,添加適量魚油以及適量誘食劑,營養豐富,可提高飼料轉化率,減少養殖污染,節省資源,攝食人工配合飼料時生長較攝食冰鮮雜魚時略慢,但其飼料效率明顯高於小雜魚。石斑魚養殖初期(約2周)濕顆粒飼料(濕料、軟顆粒飼料)攝食效果較好,對生長有促進作用,同時也可獲得良好的餌料效率,而投餵乾飼料容易吐出。此外,飼料適口性與顆粒度有關,試驗表明,斜帶石斑魚攝食量隨粒徑增大而減少,即飼料顆粒大小一定程度上影響了石斑魚攝食量。斜帶石斑魚生性膽小多疑,對剛投下的餌料會遠離監視而不立即攝食,這樣就會使得部分餌料散落到網箱底部,同時它們又不吃沉底的餌料,往往造成浪費。
向養殖水體中加入枯草芽桿菌、
地衣芽孢桿菌、符合芽孢桿菌、硝化細菌和光合作用等益生菌能降低養殖水體中NH4+-N、NO2--N濃度;穩定pH;減少弧菌含量。益生菌可降低斜帶石斑魚患病率,魚種攝食旺盛,成活率高,但添加進飼料後可能會影響適口度,導致石斑魚進食減少,生長速度較正常值略有降低。
研究表明,基礎飼料中33mg/kg的鋅可滿足斜帶石斑魚生長需求,能使魚體鋅達到飽和,而不加鋅時全魚蛋白、脂肪,肌肉蛋白、灰分含量較低。飼料中鐵添加量為100mg/kg,可促進生長並滿足肝臟鐵貯存含量需要,錳含量為23mg/kg,銅含量為5mg/kg較為合理。
斜帶石斑魚幼魚最適宜幾種
必需胺基酸水平:蛋氨酸1.31%(占飼料蛋白的2.73%),精氨酸2.7%(占飼料蛋白的5.5%),賴氨酸2.83%(占飼料蛋白的5.56%)。配合飼料中適合脂肪含量為10%,斜帶石斑魚實用飼料中大豆油、玉米油、葵花籽油和
花生油均可代替魚油,14.36%可使魚種快速生長,飼料中DHA/EPA為3:1斜帶石斑魚生長較快,在飼料中添加適宜的糖可提供魚類生長代謝所需的能量,節約蛋白質用於生長,減少氮排放。
養殖方法
深水網箱養殖魚類發病率低,體型較好,成色與品質均非常接近野生魚。斜帶石斑魚可採取深水網箱養殖,多吃海區小魚苗,節省餌料,網箱中混養一些籃子魚,可起到三方面的作用:一、清理網上附著的藻類生物,保持網箱內部與外部海水交換通暢;二、清理投餵多的餌料;三、籃子魚的幼魚做為石斑魚的天然餌料,減少養殖成本。
繁殖習性
雌魚3齡以上開始性成熟,而性逆轉一般發生於5齡以上。斜帶石斑魚親魚每月均可產卵,在水溫25~31℃之間產卵量最多。精子活力的最適鹽度為27~35,最適pH為6.5~8.7,最適溫度為25~31℃。親魚飼料中添加維生素E可以改善受精卵的質量和仔魚質量。平均每尾雌魚的年產卵量約為2102.3萬粒。其中,1月中旬到7月下旬是親魚的產卵盛期,產卵量約占全年的89.8%。斜帶石斑魚卵的受精率和孵化率在初夏的產卵盛期可達80%~90%,其他季節一般在30%~60%。受精卵孵化的適宜溫度範圍是24~30℃,最適溫度24~26℃;適宜鹽度15~45,最適鹽度20~30;適宜pH 5.5~8.5,最適pH 6.5~7.5。仔魚生存的適宜溫度範圍24~32℃,最適溫度24~26℃;適宜鹽度為10~40,最適鹽度為15~30;適宜pH是5.5~9.0,而最適pH是7.0~8.5。
釣捕方法
一般漁法以拖網及一支釣竿捕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