斗姥宮(金花街斗姥宮)

斗姥宮(金花街斗姥宮)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3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斗姥宮位於現在的金花街斗姥前和蘆荻西的交會處,始建於明代崇禎年間,後經重修和擴建。並且每年農曆九月初一至初九日是斗姥宮開壇祭拜日,流傳至今。

斗姥宮位於現在的金花街斗姥前和蘆荻西的交會處。斗姥宮始建於明代崇禎年間。《廣州城坊志》載:"斗姥即摩支利神,明兩廣總督熊文燦平海寇,於空中見之,遂立廟以祀。"斗姥宮是道教宮觀,距今已有360多年歷史。相傳斗姥(音姆)乃道教所奉的女神,為北斗七星之母,又稱天后,生九子。斗姥神掌諸天星宿,"權司列宿統攝日月星辰,鎮群魔主持元會世運",形象為花冠瓔珞,赤足,三頭八臂,兩手擎日月,兩手合掌,中四手所持法器有法印、法鈴、弓箭、劍戟、寶杵等。熊文燦,貴州永寧人,明代萬曆進士,崇幀初年為右僉都御史、福建巡撫,後任兵部尚書,總理軍務。當海寇猖獗之時,為平海寇而招撫鄭芝龍(鄭成功之父),特命鄭芝龍與海寇劉香大戰,酣戰之際,菩薩現形在空中,劉香見之因而失敗。熊文燦設斗姥神於肇慶七星岩及省城(廣州)兩處(一今西華路斗姥前,一在東門線香街)以祭祀。據說花費十多萬兩銀。斗姥宮內供奉六十星宿神像,又稱六十元辰或六十太歲。清代斗姥宮香火鼎盛,廟內有60多個約半米高的泥菩薩。每年農曆九月初一至初九日是斗姥宮開壇祭拜日,附近居民紛紛前來,紀念斗姥化生九皇,祈求消災解厄,延祥集福。
清雍正五年至九年(1727一1731)和乾隆十三年(1748),斗姥宮均有重修和擴建。從現存於金花街碑廊內的一塊長2米、寬1.2米書有《重修斗姥宮碑記》的石碑及兩塊較小的《城西斗姥宮碑》石碑上面,可以見到重修斗姥宮的年代、買地擴建的時間及捐款人姓名等記載。還有一塊長2米、寬1米的《重修斗姥古廟倡建斗壇碑記》的石碑,印證了前人在同治年間曾維修建築。
現存建築物進深有3間大廳、2個庭院,兩側有偏房和圍廊,主宮4根大木柱一貫到頂。全宮沒有一根釘子,全部用榫對接,非常堅固。桃檐雕刻,精細別致,十分美觀。3個廳屋頂蓋的仍為清代製作的瓦,至今仍滴水不漏。宮門上方有一件長2米,寬0.8米刻有"斗壇"兩字的石匾,為清同治年嶺南鄧廷丹所書,字型蒼勁有力。宮門兩邊有2條石柱,刻有一對聯("文化大革命"期間被破壞鑿去),為清戶部尚書羅敦衍撰聯。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