斗姥宮位於現在的金花街斗姥前和蘆荻西的交會處,始建於明代崇禎年間,後經重修和擴建。並且每年農曆九月初一至初九日是斗姥宮開壇祭拜日,流傳至今。
清雍正五年至九年(1727一1731)和乾隆十三年(1748),斗姥宮均有重修和擴建。從現存於金花街碑廊內的一塊長2米、寬1.2米書有《重修斗姥宮碑記》的石碑及兩塊較小的《城西斗姥宮碑》石碑上面,可以見到重修斗姥宮的年代、買地擴建的時間及捐款人姓名等記載。還有一塊長2米、寬1米的《重修斗姥古廟倡建斗壇碑記》的石碑,印證了前人在同治年間曾維修建築。
現存建築物進深有3間大廳、2個庭院,兩側有偏房和圍廊,主宮4根大木柱一貫到頂。全宮沒有一根釘子,全部用榫對接,非常堅固。桃檐雕刻,精細別致,十分美觀。3個廳屋頂蓋的仍為清代製作的瓦,至今仍滴水不漏。宮門上方有一件長2米,寬0.8米刻有"斗壇"兩字的石匾,為清同治年嶺南鄧廷丹所書,字型蒼勁有力。宮門兩邊有2條石柱,刻有一對聯("文化大革命"期間被破壞鑿去),為清戶部尚書羅敦衍撰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