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物學史
斑點白鰩最初由米奇爾(Mitchill)於1851年描述並命名為Raja ocellata。後來更改為有效學名Leucoraja ocellata(Mitchill 1815)。屬名Leucoraja來源於希臘語“leukós”(意為白色)和拉丁語“raja”(即黃貂魚)。種名ocellata來自拉丁語“ocellatus”,意為帶有斑點的標記。
形態特徵
斑點白鰩的總長度約為105厘米,重量約為7千克。斑點白鰩的圓盤帶有鈍的胸鰭尖端。前緣略微凹入,靠近鼻子的距離很遠,而後緣則略微凸出。鼻子直截了當。第一和第二
背鰭具有相似的尺寸和形狀。骨盆鰭向外適度凹入。尾巴有狹窄的側向褶皺,雄性有子,尾巴大約在尾巴長度的一半處。
斑點白鰩的背面為淺棕色,在成年雄性的圓盤、骨盆鰭、尾巴和鉤環上有許多圓形的黑斑。每個胸鰭的後部也可能有1-4個暗白色的卵母細胞斑點。鼻子前面的
鼻子兩側各有一個半透明的白色區域。腹面通常是白色的,在椎間盤的後部有大小不規則的褐色斑點,有時尾巴較長。
每個下頜有72-110顆牙齒,幼魚和雌性的牙齒呈圓形或尖頭鈍,密閉在梅花形中。成年雄性的牙齒在橫向排列上間隔更寬,尖尖高而鈍。
幼魚的每個肩部都有3-4根刺,其他的在眼睛附近,沿著
喙脊的邊緣一直到鼻尖。椎間盤的中線有一排12-16根刺,尾巴上的16-18根刺到第一背鰭。尾巴上的這一排刺兩側是第二排排列不整齊的小刺,從靠近胸帶的地方開始排列,第三排不規則的小刺在尾巴中部的兩側向下排列。小刺也出現在胸的外部前部,而后角和中背脊側面的區域則是裸露的。隨著年齡的增長,背中排的刺從圓盤和尾巴上消失了,靠近眼睛的刺的數量減少了。刺的數量沿肩膀增加,並出現在每個骨盆鰭後葉的中央部分。
當成熟時,刺沿著肩部、眼睛周圍和喙嵴減少。裸露的區域擴展到胸鰭的大部分內部和腹鰭的後葉,而成熟的雌性在胸鰭的后角長出大的刺。鼻部和眼睛附近、椎間盤邊緣和尾部有翼刺,而尾部中心沒有刺。
生活習性
斑點白鰩棲息於從地表到90米深的水域中,更喜歡在其發布範圍北部的淺灘水中的沙和礫石底部。白天相對不活動,大多數活動在夜間進行。斑點白鰩作為一種非選擇性的捕食者,食物包括魚類和甲殼類動物。在加拿大水域,冬季滑冰者以多拉魚、鮪魚和魷魚為食。
分布範圍
海域範圍:分布於大西洋西部,從紐芬蘭淺灘和南部聖勞倫斯灣(加拿大),南至北卡羅來納州(美國)。它通常在新英格蘭海岸的水域中觀察到。
國家地區:加拿大(紐芬蘭島、拉布拉多、新斯科舍省、魁北克)、美國(新罕布夏州、緬因州、麻薩諸塞州、北卡羅來納州、新澤西州、馬里蘭州、康乃狄克州、德拉瓦州)。
繁殖方式
雄性在11歲時達到性成熟,相當於總長度73厘米;而雌性在11-12歲和總長度為76厘米時達到性成熟。壽命大約是19年。卵生。儘管沒有明確的繁殖季節,繁殖高峰在夏季。每個雌性每年產生大約40個卵子,每個卵子包含一個胚胎。卵箱是雌性在海底棲息地的近海水域釋放的。卵箱呈長方形,角部有硬尖角,長5.5-9.9厘米,寬3.5-5.3厘米。
保護現狀
主要價值
斑點白鰩主要是作為緬因灣陸上漁業拖網的副漁獲物,而是目標漁業。胸鰭“翅膀”在世界上一些地區被認為是美味佳肴,用來製作仿扇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