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氏白鰩

加氏白鰩

加氏白鰩(學名:Leucoraja garmani)是是鰩科、白鰩屬魚類。是一種較小的鰩魚,最大體盤寬度為26厘米,最大總長度為44.5厘米。體盤鈍,前緣膨出。胸鰭的外角大致呈圓形。尾巴大約是身體的1.5倍。背面為淺黃色或淺褐色,並帶有深淺不一的小斑點。有明顯的深色玫瑰花環標記,由圍繞中心點的6個或更多暗褐色或黑色斑點組成。腹面為白色或淺黃色。尾巴上有深色的橫桿。加氏白鰩沿著鼻樑有刺,眼睛邊緣也有一排。每個肩膀上也有一組刺。年輕個體在背部和尾部的中間地帶有一排,在較大的標本中增加到2-6排不規則。幼年標本的盤和尾是粗糙的,有小的刺,隨著動物的成熟,這些刺大多會消失,除了上面提到的刺以外,留下的大的個體大多是赤裸的。腹面光滑。

加氏白鰩作為一種深水物種,棲息於590-5905米深處的大陸架外部和大陸斜坡上部。生活在在沙和泥底。總長度小於45厘米的幼魚全年都生活在外大陸架上。主要以甲殼綱動物、兩足動物、橈足類、多毛類、魷魚、章魚和魚類為食。分布於西大西洋的亞熱帶海域,從美國佛羅里達州南部的乾龜島到麻薩諸塞州的楠塔基特。

(概述圖參考來源:)

基本介紹

動物學史,形態特徵,近種區別,生活習性,分布範圍,繁殖方式,保護現狀,保護級別,種群現狀,

動物學史

加氏白鰩最初由惠特利(Whitley)於1939年描述並命名為Raja garmani。此名稱後來更改為有效學名Leucoraja garmani(Whitley 1939)。屬名Leucoraja來源於希臘語“leukós”(意為白色)和拉丁語“raja”(即黃貂魚)。

形態特徵

加氏白鰩是一種較小的鰩魚,最大體盤寬度為26厘米,最大總長度為44.5厘米。體盤鈍,前緣膨出。上顎包含46-52個系列的牙齒,而下顎則少一些。成熟雄性的牙齒比成熟雌性的稍鋒利。胸鰭的外角大致呈圓形。尾巴大約是身體的1.5倍。加氏白鰩的背面為淺黃色或淺褐色,並帶有深淺不一的小斑點。有明顯的深色玫瑰花環標記,由圍繞中心點的6個或更多暗褐色或黑色斑點組成。腹面為白色或淺黃色。尾巴上有深色的橫桿。
加氏白鰩沿著鼻樑有刺,眼睛邊緣也有一排。每個肩膀上也有一組刺。年輕個體在背部和尾部的中間地帶有一排,在較大的標本中增加到2-6排不規則。幼年標本的盤和尾是粗糙的,有小的刺,隨著動物的成熟,這些刺大多會消失,除了上面提到的刺以外,留下的大的個體大多是赤裸的。腹面光滑。

近種區別

稀有的加氏白鰩與西大西洋的其他物種很少混淆。雀斑白鰩(Leucoraja lentiginosa)是一種與加氏白鰩相似的物種,但是雀斑白鰩在圓盤的背面有許多小雀斑,但沒有玫瑰花結。

生活習性

加氏白鰩作為一種深水物種,棲息於590-5905米深處的大陸架外部和大陸斜坡上部。生活在在沙和泥底。總長度小於45厘米的幼魚全年都生活在外大陸架上。主要以甲殼綱動物、兩足動物、橈足類、多毛類、魷魚、章魚和魚類為食。

分布範圍

海域範圍:分布於西大西洋的亞熱帶海域,從美國佛羅里達州南部的乾龜島到麻薩諸塞州的楠塔基特。
國家地區:美國(南卡羅來納州、德拉瓦州、馬里蘭州、新澤西州、北卡羅來納州、維吉尼亞州、佛羅里達州、麻薩諸塞州、康乃狄克州、喬治亞州)。
加氏白鰩
加氏白鰩分布圖

繁殖方式

雄性在大約40.6厘米的長度達到性成熟,而雌性在稍小的尺寸上成熟。卵生,這意味著胚胎被包含在卵盒中,並被釋放到它們繼續發育的環境中。全年在成熟雌性中發現卵子,但在夏季出現的頻率更高。琥珀色卵盒非常小,長3.4-4.3厘米,寬2.6-3.0厘米。這種小巧的尺寸使加氏白鰩卵盒與其他所有鰩魚的卵盒區別開來。矩形卵盒的角上有堅硬的尖角,放置在沙質或泥濘的平板中。

保護現狀

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 2008年 ver 3.1)——無危(LC)。

種群現狀

加氏白鰩在美國新英格蘭地區被水獺拖網以及在底魚拖網和扇貝疏浚作業中的副漁獲物捕獲。1970年代,種群數量急劇下降,隨後收穫增加。捕魚壓力的增加主要是由於對魚餌的需求以及供人類食用其魚翅的銷售。加氏白鰩在1975-1980年達到生物量的峰值,然後到1986年下降。從那時起,由於小型加氏白鰩的數量不斷增加,加氏白鰩的總數也在不斷增加。加氏白鰩不被認為是“過度捕撈”種群。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