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物學史
小白鰩最初由米奇爾(Mitchill)於1825年描述並命名為Raja erinacea。該名稱在同年更改為有效學名Leucoraja erinacea。屬名Leucoraja來源於希臘語“leukós”(意為白色)和拉丁語“raja”(即黃貂魚)。
形態特徵
一般體長為40.6-50.8厘米,最大可達54厘米。圓盤大約是它長的1.2倍寬。在40.6-43.2厘米時,它們的重量約為0.34-0.45千克,在45.7厘米長時,它們的重量可為0.59-0.91千克。小白鰩具有非常圓潤的鼻子和帶有鈍鼻的翅膀。兩個
背鰭在尾巴上靠得很近。新孵出的幼魚的尾巴長度約為身體長度的1.1倍(從鼻子到泄殖腔),但隨著成年期的減少,其尾巴長度約為身體長度的0.85-0.95。牙齒由大約38-66個系列的
顎板組成。牙齒呈圓形,有微弱的橫向切削刃。用牙齒在兩個盤子之間磨碎食物。當其完全長成時,它們相對較小,並且在背部的中線沒有刺棘(不同於該物種的幼體)。雌性的棘突散布在上表面,突出於頭部、
鼻子、肩膀和尾巴的側面。通常在腰帶的中線(肩帶後部)上找不到脊椎,但是這種概括存在例外。雄性的刺通常少於雌性,因為雄性在成熟時會從胸腔的內部損失大部分的刺,而在背中脊會損失一些刺。雌雄兩性都位於尾巴,肩膀和後背脊兩側的
脊椎。
小白鰩有一種叫做洛倫茲尼壺腹的電感應。這個器官位於頭部,由許多充滿凝膠的小管道組成。這個器官使它能夠探測獵物產生的微弱電場。這個器官的功能可能像一個帶有地球磁場的指南針。小白鰩的尾巴上也有由電細胞組成的電器官,但它會產生微弱的電場。這些電子器官更多地用於同一種通訊,也可能用於配偶的定位。
在美國紐約州費舍爾島附近發現了一個不尋常的標本,顯示出雌雄同體,這在彈性鰓類魚類中極為罕見。身體的左側有發育良好的大
睪丸、
輸精管和功能性扣環,而右側有微小的/失敗的扣環、青少年卵巢、殼腺和成熟的輸卵管。
背表面由淺灰色到深棕色或雲狀淺色和深棕色不等。胸鰭的邊緣比較蒼白。背表面通常有小而圓的深色斑點。腹面為白色或灰色。尾巴有不規則的暗斑或深灰色的下表面。
生活習性
小白鰩通常棲息於從淺水到90米深的沙質或礫質底部。它們在白天最活躍。可以承受從32-70℃的各種溫度。也可以承受27-33.8‰的鹽度範圍,但它們的最佳鹽度範圍是29-33‰。小白鰩似乎沒有大規模的遷徙,但它們確實在夏季移到較淺的水域,在秋季或初冬移到較深的水域。
常見的獵物包括寄居蟹和其他蟹類、蝦、蠕蟲、兩足類、海鞘、雙殼軟體動物、魷魚、小魚,甚至一些橈足類。
分布範圍
海域範圍:分布於大西洋西部,從加拿大的聖勞倫斯灣南部和新斯科舍省到美國的北卡羅來納州。
國家地區:加拿大、美國(馬里蘭州、德拉瓦州、北卡羅來納州、新澤西州、維吉尼亞州、麻薩諸塞州、紐約州、康乃狄克州)。
繁殖方式
雌性在體長為132-43厘米時達到性成熟,而雄性在體長為35.5-43.8厘米長時達到性成熟。小白鰩是卵生的(卵層)。雄性用兩個長的扣環,沿著腹鰭,以幫助傳遞精子。它們一年中頻繁交配多次。從10月到12月和4月到5月,懷孕的頻率似乎較高;而從8月到9月和2月到3月,懷孕的頻率較低。全年產卵,但10月至次年1月和6月至7月產卵量最高。
卵囊初孵時呈琥珀色或金黃色。長方形的膠囊在角部有堅硬的尖角,可以沉積在沙質或泥質的平地上,也可以附著在海藻上。卵囊長4.6-6.3厘米,寬2.7-4.8厘米,雌性每年產卵約10-35枚。卵囊中的蛋黃含有發育到孵化所需的所有有機物質。幼魚在水族館條件下孵化大約需要5到6個月的時間。由於氣溫較低,預計它在自然界中的時間會更長,特別是在秋季和初冬。
幼魚從球囊中出來,在邊緣有一個橫向的開口和一對較長的角。幼體孵化時的長度約為10厘米,腹部仍有卵黃腫脹,尾部的鞭梢狀突起在幾天內消失。鞭梢狀的胚胎尾巴被認為是用來在囊中循環水的。幼魚孵出後,空的黑色膠囊被衝上岸。
保護現狀
主要價值
該物種商業價值不高。然而,它們經常被用來誘餌陷阱,特別是龍蝦和鰻魚陷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