斑臉海番鴨

斑臉海番鴨

斑臉海番鴨(學名:Melanitta fusca)為雁形目鴨科的鳥類,是中型水鴨,身長51-58厘米,翼展79-90厘米,雌鴨體重1100-1250克,雄鴨體重1200-2000克。壽命13年。是一種中等體型的深色矮扁型海鴨。屬於潛水鴨類。雄鴨全身披黑褐色羽毛,上嘴基有紅、黃、黑色的肉瘤;眼後有一新月形白色斑。雌鳥頭、頸棕黑色;上嘴基及耳部有一淡白色塊斑;無肉瘤。下體色澤較淡;胸部中央和腹的兩側白色。極善游泳和潛水,在陸地上行走就顯得笨拙,除繁殖期外多見於海洋中,主要以貝類為食。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斑臉海番鴨
  • 拉丁學名:Melanitta fusca
  • 別稱:奇嘴鴨、海番鴨
  • :動物界
  • 脊索動物門
  • 鳥綱
  • 雁形目
  • 鴨科
  • 海番鴨屬
  • :斑臉海番鴨
  • 亞種:3亞種
  • 命名者及年代:Linnaeus, 1758
  • 英文名稱:White-winged Scoter
  • 英文名稱:Velvet Scoter
  • 保護級別:易危(VU),來自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紅色名錄
形態特徵,分布範圍,棲息環境,生活習性,繁殖方式,亞種分化,種群現狀,保護等級,

形態特徵

斑臉海番鴨是一種中等體型的深色矮扁型海鴨。雄鳥通體黑色,具紫色光澤,翼鏡白色;頦、喉、前頸和下體稍棕,眼下及眼後有白點,嘴灰但端黃且嘴側帶粉色,腳深紅色。雌鳥煙褐,眼和嘴之間及耳羽上各有一白色點塊斑,羽端棕色,嘴甲和上嘴大都淡紫色,嘴峰、上嘴邊緣黑色;腳深紅色。飛行時,次級飛羽白色易別於黑海番鴨,腳色淺。虹膜-雄鳥白而雌鳥褐;嘴-雄鳥嘴基有黑色肉瘤,其餘為粉紅色及黃色,雌鳥近灰色。
大小量度:體重雄性1500-1700克,雌性1200-1600克,體長480-610毫米;嘴峰雄性37-50毫米,雌性41-50毫米;翅雄性269-293毫米,雌性243-266毫米;尾雄性84-91毫米,雌性72-83毫米;跗跖40-52毫米,雌性38-48毫米。

分布範圍

斑臉海番鴨分布圖斑臉海番鴨分布圖
分布於亞美尼亞、奧地利、亞塞拜然、白俄羅斯、比利時、保加利亞、克羅地亞、捷克共和國、丹麥、愛沙尼亞、芬蘭、法國、喬治亞、德國、匈牙利、伊朗伊斯蘭共和國、愛爾蘭、義大利、哈薩克斯坦、拉脫維亞、立陶宛、黑山、荷蘭、挪威、波蘭、羅馬尼亞、俄羅斯聯邦、塞爾維亞、斯洛伐克、斯洛維尼亞、西班牙、瑞典、瑞士、土耳其、土庫曼斯坦、烏克蘭、英國、烏茲別克斯坦。
旅鳥:阿富汗、阿爾及利亞、波士尼亞和黑塞哥維那、埃及、法羅群島、希臘、格陵蘭、冰島、以色列、吉爾吉斯 坦、黎巴嫩、盧森堡、馬其頓、摩洛哥、巴基斯坦、葡萄牙、斯瓦爾巴群島和揚馬延島、塔吉克斯坦。

棲息環境

斑臉海番鴨在春季和夏季活動於北部山區的冰川湖泊、沿海海灘、內陸淡水河湖和湖沼地區。在苔原築巢。冬天會流連於湖泊和河流或尋找海洋沿岸的邊緣庇護。

生活習性

可以在水下潛行相當大的距離,深達5至10米,有時甚至更多。喜聚群,常集小群飛行,一般作短距離的遷徙,不在冰凍海域過冬。在歐洲出現在波羅的海沿岸的北海,英吉利海峽和北部的大西洋沿岸。也出沒於東地中海,特別是黑海。飛行能力很強,拍打翅膀的速度相對緩慢。
白天活動。除繁殖期外常成群活動,特別是遷徙期間和冬季,常集成大的群體,偶爾也見有單只活動。游泳時尾向上翹起,潛水時兩翅微張,常頻繁地潛水。
斑臉海番鴨主要通過潛水捕食。食物主要為魚類、水生為昆蟲、甲殼類、貝類、軟體動物等動物性食物,也食眼子菜和其他水生植物。覓食主要在白天,幾乎整天絕大部分時間都在潛水捕食。相對安靜。雄鳥求偶時大聲尖叫,雌鳥為粗重的karrr聲。以動物源性食物為主。

繁殖方式

通常二齡達到性成熟。對的形成主要在冬季末期和春季遷徙期間的路上,到達繁殖地時基本上已結合成對。繁殖期5-7月。通常營巢在有低矮樹木或灌叢的草地上,一般距湖泊、水塘與河流等水域不遠,也有離水域2-3公里遠的。巢由乾草和絨羽構成。每窩產卵6-10枚。卵顏色為乳白色或皮黃色,大小為64-77×45-52毫米,平均71× 48毫米,重92克。雌鳥孵卵。雄鳥在雌鳥開始孵卵後即離開雌鳥,同別的雄鳥一起到換羽地換羽。孵化期26-29天。雛鳥早成性,孵出後不久就能跟隨親鳥活動,大約經過60-80天的雛鳥期生活後,雛鳥即具飛翔能力。

亞種分化

斑臉海番鴨(3亞種)
中文名稱學名
1
斑臉海番鴨指名亞種
Melanitta fusca fusca
斯堪的納維亞東部到俄羅斯的葉尼塞河,西伯利亞中部。
2
Melanitta fusca stejnegeri
西伯利亞,從葉尼塞河流域東部到堪察加半島,南到蒙古。
3
斑臉海番鴨阿拉斯加亞種
Melanitta fusca deglandi
阿拉斯加和加拿大,東至哈得遜灣。

種群現狀

該物種分布範圍廣,不接近物種生存的脆弱瀕危臨界值標準(分布區域或波動範圍小於20000平方公里,棲息地質量,種群規模,分布區域碎片化),種群數量趨勢穩定,因此被評價為無生存危機的物種。

保護等級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瀕危物種紅色名錄——易危(VU)。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