斑文鳥菲律賓亞種

斑文鳥菲律賓亞種

斑文鳥菲律賓亞種(學名:Lonchura punctulata cabanisi)是斑文鳥亞種之一,體長10-12厘米。嘴粗厚黑褐色,上體褐色,下背和尾上覆羽羽緣白色形成白色鱗狀斑,尾橄欖黃色。頦、喉暗栗褐色,其餘下體白色具明顯的暗紅褐色鱗狀斑。棲息于海拔1500米以下的低山、丘陵、山腳和平原地帶的農田、村落、林緣疏林及河谷地區。除繁殖期間成對活動外,多成群,常成20-30隻、甚至上百隻的大群活動和覓食,有時也與麻雀白腰文鳥混群。以穀粒等農作物為食,也吃草子和其他野生植物果實與種子,繁殖期間也吃部分昆蟲。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斑文鳥菲律賓亞種
  • 拉丁學名:Lonchura punctulata cabanisi
  • 別稱:菲律賓斑文鳥
  • :動物界
  • 脊索動物門
  • 鳥綱
  • 雀形目
  • 文鳥科
  • :文鳥屬
  • 斑文鳥
  • 亞種:斑文鳥菲律賓亞種
  • 命名者及年代:Sharpe, 1890
外形特徵,棲息環境,生活習性,分布範圍,繁殖方式,保護級別,

外形特徵

斑文鳥菲律賓亞種雌雄羽色相似。額、眼先栗褐色,羽端稍淡,頭頂、後頸、背、肩淡棕褐或淡栗黃色,每片羽毛均有淡色羽乾紋和不甚明顯的暗栗褐和淡褐橫斑。兩翅暗褐色,翅上覆羽、初級飛羽和次級飛羽羽緣以及三級飛羽綴亮栗褐色。下背、腰和短的尾上覆羽灰褐色,羽端近白色具細的淡栗色橫斑和白色羽乾紋。長的尾上覆羽和中央尾羽橄欖黃色,其餘尾羽暗黃褐色。臉、頰、頭側、頦、喉深栗色,頸側栗黃色,羽尖白色,上胸、胸側淡棕白色,各羽均具兩道紅褐或淺栗色弧狀橫斑,形成鱗片狀;下胸、上腹和兩脅白色或近白色,各羽具兩道暗灰褐或深栗色弧狀橫斑或‘U’形斑,腹中央和尾下覆羽白色或皮黃白色;尾下覆羽亦具兩道褐色弧狀橫斑,但常常被羽毛掩蓋而不明顯,腋羽、翅下覆羽亮棕皮黃色或紅赭色。
斑文鳥菲律賓亞種斑文鳥菲律賓亞種
虹膜褐色或暗褐色,嘴藍黑色或黑色、冬季較淡,腳暗鉛色或鉛褐色。幼鳥上嘴褐色,下嘴黃色,腳淡褐色。

棲息環境

主要棲息于海拔1500米以下的低山、丘陵、山腳和平原地帶的農田、村落、林緣疏林及河谷地區。

生活習性

留鳥。除繁殖期間成對活動外,多成群,常成20-30隻、甚至上百隻的大群活動和覓食,有時也與麻雀和白腰文鳥混群。多在庭院、村邊、農田和溪邊樹上以及灌叢與竹林中,也在草叢和地上活動。群結合較緊密,休息時亦多緊緊集聚在一起,有時一棵樹上聚集著上百隻,若有驚擾,全群立即起飛。飛行迅速,兩翅扇動有力,常常發出呼呼的振翅聲響,飛行時亦多成緊密的一團。
主要以穀粒等農作物為食,也吃草子和其他野生植物果實與種子,繁殖期間也吃部分昆蟲。

分布範圍

分布於菲律賓(呂宋島民都洛島卡拉依特島巴拉望島班乃島內格羅斯島宿霧棉蘭老島)和婆羅洲北部(沙巴西部沿海和汶萊)。

繁殖方式

繁殖期在3-8月,營巢於靠近主幹的茂密側枝枝權處,也有在蕨類植物上營巢的。常成對分散營巢,有時亦見成群在一起營群巢。巢呈長橢圓形或不規則的圓球狀,結構較龐大,主要用雜草構成,內墊較為細軟的枯草。巢的長軸與地面平行,端部多作成瓶頸狀,入口處有用草穗編織的檐。巢距地高多在2-10米。每窩產卵4-8枚。卵白色、無斑,橢圓形。雛鳥晚成性,雌鳥獨自育雛,幼鳥留巢期20-22天。

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 2012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 3.1——低危(LC)。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