斑嘴鴨指名亞種

斑嘴鴨指名亞種

印度斑嘴鴨(學名:Anas poecilorhyncha)屬大型鴨類,體型大小和綠頭鴨相似,體長50-64厘米,體重1千克左右。雌雄羽色相似。上嘴黑色,先端黃色,腳橙黃色,臉至上頸側、眼先、眉紋、頦和喉均為淡黃白色,遠處看起來呈白色,與深的體色呈明顯反差。翼鏡綠色具金屬光澤。虹膜黑褐色,外圍橙黃色;嘴藍黑色,具橙黃色端斑;嘴甲尖端微具黑色,跗蹠和趾橙黃色,爪黑色。

通常棲息於淡水湖畔,亦成群活動於江河、湖泊、水庫、海灣和沿海灘涂鹽場等水域。鴨腳趾間有,但很少潛水,游泳時尾露出水面,善於在水中覓食、戲水和求偶交配。喜歡乾淨,常在水中和陸地上梳理羽毛精心打扮,睡覺或休息時互相照看。以植物為主食,也吃無脊椎動物和甲殼動物。分布於孟加拉國、中國、高棉、印度、寮國、緬甸、尼泊爾、巴基斯坦、斯里蘭卡、泰國和越南。

(概述圖片參考資料來源:)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印度斑嘴鴨
  • 拉丁學名:Anas poecilorhyncha
  • :動物界
  • 脊索動物門
  • 亞門脊椎動物亞門
  • 鳥綱
  • 亞綱今鳥亞綱
  • 雁形目
  • :鴨科
  • 鴨屬
  • :印度斑嘴鴨
  • 亞種:2亞種 
  • 命名者與年代:Forster, 1781
  • 英文名稱:Indian Spot-billed Duck
  • 英文名稱:Indian Spot-billed Duck
形態特徵,分布範圍,保護級別,

形態特徵

雄鴨從額至枕棕褐色,從嘴基經眼至耳區有一棕褐色紋;眉紋淡黃白色;眼先、頰、頸側、頦、喉均呈淡黃白色,並綴有暗褐色斑點。上背灰褐沾棕,具棕白色羽緣,下背褐色;腰、尾上覆羽和尾羽黑褐色,尾羽羽緣較淺淡。初級飛羽棕褐色;次級飛羽藍綠色而具紫色光澤,近端處黑色,端部白色,在翅上形成明顯的綠色而閃金屬光澤的翼鏡,翼鏡前緣白邊寬,翼鏡後緣的黑邊和白邊,飛翔時極明顯;三級飛羽暗褐色,外具寬闊的白緣,形成明顯的白斑。翅上覆羽暗褐色,羽端近白色;大覆羽近端處白色,端部黑色,形成翼鏡前緣的白色。下體較中國斑嘴鴨羽色較淡斑點明顯。胸淡棕白色,雜有褐斑;腹褐色,羽緣灰褐色至黑褐色;尾下覆羽黑色,翼下覆羽和腋羽白色。
雌鳥似雄鳥,但上體後部較淡,下體自胸以下均淡白色,雜以暗褐色斑;嘴端黃斑不明顯。
虹膜黑褐色,外圍橙黃色;嘴藍黑色,具橙黃色端斑;嘴甲尖端微具黑色,跗蹠和趾橙黃色,爪黑色。
幼鳥似雌鳥,但上嘴大都棕黃色,中部開始變為黑色,下嘴多為黃色,亦開始變黑,體羽棕色邊緣較寬,翼鏡前後緣的白紋亦較寬,尾羽中部和邊緣棕白色,尾下覆羽淡棕白色。
大小量度:體重♂920-1350克,♀890-1250克;體長♂525-621毫米,♀498-638毫米;嘴峰♂51-59毫米,♀47-55毫米;翅♂253-296毫米,♀232-290毫米;尾♂88-130毫米,♀84-114毫米:跗蹠♂40-49毫米,♀40-46毫米。(註:♂雄性;♀雌性)

分布範圍

分布於孟加拉國、高棉、中國、印度、寮國人民民主共和國、緬甸、尼泊爾、巴基斯坦、斯里蘭卡、泰國和越南。有2個亞種,其中雲南亞種留居於中國雲南西部和南部,包括香港。
印度斑嘴鴨分布圖印度斑嘴鴨分布圖

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 2016年 ver 3.1——無危(LC)。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