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隆勝

文隆勝

文隆勝,男,1938年3月出生,中共黨員,北京市通州區新華聯南區居民。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文隆勝
  • 國籍:中國
  • 出生日期:1938年3月
  • 信仰:中共黨員
他曾是外交學院科班出身,學的是法語,從事文化外交和科技情報工作,一輩子和法語國家打交道,從翻譯到副局級文化參贊,19次公派出國,常駐、考察和訪問的國家達18個。如今,他功能身退,安居通州小區,開始著另一份人生,經營著快樂的社區生活。
兩歲時生母離世 “窮人的孩子早當家”
1938年3月5日,文隆勝出生在利川團堡茅坡口。當地有一種說法:“寧可死做官的爹,不能死要飯的娘。”可偏偏文隆勝兩歲多時,母親因病離開了人世。父親是又忙又嚴厲;繼母能幹少語,不容易親近,生了5個弟弟;倒是姐姐背他抱他哄他,洗洗弄弄縫縫補補,承擔起了母親的義務。
別家的孩子可以捉迷藏、打陀螺、放風箏、掏鳥窩,文隆勝不行,放牛、砍柴、割牛草、編草鞋,什麼事兒都做,但他最怕的是磨包穀和裹菸葉,因為要熬夜,又太累,別說一個孩子,就是大人也受不了。
1945年,文隆勝7歲時,家裡把他送到離家5公里外賀家坪的私塾啟蒙。13歲時,他父親腰痛病加重,文隆勝被迫輟學,當起了沒有犁頭高的農民。中耕、薅草、施肥、犁地,樣樣獨當一面。除種地之外,文隆勝還積極參加減租減息、土地改革,熱情高漲,13歲就被破格吸收加入“新民主主義青年團”。1952年夏天復學,1954年於利川團堡中心國小畢業,到恩施參加會考,以恩施考區第一名考取了恩施國中,畢業後升入恩施高中。
初、高中6年,文隆勝一直是班幹部:團支部書記、學生會主席、團總支委員、團委會委員。除專心讀書之外,文隆勝還要處理很多事情,開會、談話、調解、演出、遊行、比賽……什麼都得計畫組織,樣樣都要帶頭,假期還要做工掙學費,很少能回家。
1958年,北京舉辦全國“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展覽會。文隆勝作為全地區唯一的中學生代表參加參觀團,第一次進省城,第一次到首都,開了眼界,長了見識,積極性更高。中學6年,他吃了超過常人的苦,受了超過常人的累,辛勤的耕耘,換來了豐碩的收穫:三好學生、模範團員、紅旗標兵、優秀學生幹部,乃至被樹為專區紅旗青年,事跡在專區報上登載,紅榜、獎狀一大摞。
1960年高中畢業時,省教育廳來恩高預選兩名留蘇學生。領導談了話,文隆勝填了表,辦了手續,後來大概因為中蘇交惡未能成行。高考後,被文史類名牌大學——北京外交學院(當時叫國際關係學院)錄取。
1965年北京外交學院畢業後。他曾先後在中央對外文化聯絡委員會、國家一機部、文化部外聯局及中國駐阿爾及利亞、法國、貝寧等國大使館工作,歷任翻譯、一秘、處長、文化參贊等職。
三十多年出國19次,足跡達18國,為建設遼陽化纖廠引進設備和檢驗,為北京從國外引進機械化飼養牲畜和禽類先進技術設備及中外文化交流等工作作出了貢獻。
新搬小區自掏腰包買樹苗 “樓前房後都是翠綠那才養眼”
2006年2月26日,文隆勝退休後由海淀區搬到通州區新華聯家園小區。剛搬來時,他發現樓前樓後綠地幾乎沒有樹,喜歡綠植的他便找到物業,詢問原因。物業稱以前也曾種過,但是不知什麼原因最後都沒能成活。
文隆勝一聽這話,便自告奮勇:“我自己掏錢買樹苗,一定把它們養活。”物業同意了。
幾天后,他將新買來的30多棵樹苗補栽上,為了讓樹苗全部成活,他細心照料著小樹,就像照顧自己的親人一樣。天旱了,他就多給小樹澆澆水,小樹葉子發黃了,他就為小樹上上肥料。就這樣,他日復一日地精心照料著小樹,而小樹也沒有讓他失望,僅兩年的時間,就已經長到了三、四米高,有的已開花結果。
樓前房後都綠了,居民打心眼裡高興。每當看到文隆勝在伺侍他的小樹,居民們都會上前伸手幫一把,這時,文隆勝就會高興地說:“咱們樓前房後都是滿眼的翠綠,太養眼了。”
帶著老伴一起清理小廣告 “我們也住在這裡,總是要做點什麼的”
自從搬來小區以後,文隆勝就積極參加社區組織的各項活動,除此之外,他還被大家推選為小區樓門長。有了這個“頭銜”之後,對於社區的各種活動,文隆勝更是積極熱情地參與。
有時候他志願巡邏,看到樓道的牆壁上有破損、髒亂的情況,他就及時把它修補上;樓前樓後的的雜草越來越高了,他就拿著自家的小鏟,及時清除掉;發現有人損壞公物、花草樹木,他總是第一時間制止對方的行為,然後再“動之以情,曉之以曉”地向對方講述要保護綠地。
除了這些之外,他還經常帶上老伴堅持清除小區裡的“小廣告”,就連小區附近的電線桿,他只要和老伴看見,準會主動清除掉,讓小區環境時刻保持乾淨整潔。
有人問他做這些圖啥?
文老只會笑眯眯地回答:“啥也不圖,我住在這小區里,總應該做點什麼吧。”
偶遇外國友人迷路 “能幫的人就一定要幫”
雖然年事已高,但文隆勝能講一口流利的法語,在奧運會期間,他還報名成為梨園鎮外語人才志願者之一,協助做好外國記者在奧運期間來通州區的採訪翻譯工作。
在此期間,他還積極參與本社區的義務巡邏工作,參與維護社區和諧,安全。
在一次巡邏結束,準備下班,他看到小區門口一位外國人正在和保全說些什麼,由於語言不通,那個外國人顯得非常著急。到到對方講的是法語,文隆勝上前進行詢問原因,原來那個法國人要找一位住在新華聯小區內的朋友,但卻不知道該怎么走,可打的路他又聽不懂人家說的是什麼。
弄明白了原因,文隆勝便帶著他去尋找。不湊巧的是,法國人的朋友不在家。法國人這下真有點著急了,要找的人不在家,他又不精通中文,一時間竟不知如何是好。
文隆勝看出了他心中的顧慮,於是熱情地邀請法國人到自家做客,一進門,就讓老伴沏茶、上水果、上瓜子,他則陪著法國人,邊聊天,邊品茶,為他介紹中國的風土人情。
直到法國人的朋友回來,文隆勝又將法國人親自送到朋友家中,兩個經過幾個小時的交談,早已成了要好的朋友,於是互相留下通訊地址,臨別前,法國人還不忘握住文老地手,激動地說:“太感謝了,中國朋友真是太熱情了。”文隆勝抱以微笑,說道:“中國人都是這樣的,能幫的忙一定會幫,能幫的人也一定要幫。”
組織樓門居民同慶中秋 “這輩子就在這兒住了”
起初搬到小區,由於兒女都不在身邊,文隆勝多少還感覺有些孤單。但隨著他被推選為樓門長,每次下樓遛彎或上樓回家,鄰居們都會親切地喊他一聲“文老”,小孩子們則更是直接稱呼他為“文爺爺”。聽到這一聲聲叫聲,文隆勝心裡像吃了蜜一樣甜。
文隆勝覺得,住在樓房裡的人整天被鋼筋水泥包裹,心越來越冷了,嘴越來越懶了,不愛搭理人,不關心鄰居的喜怒哀樂。為了改變這種局面,每年中秋節,文隆勝都會在自家舉辦“樓門中秋會”,這一天,樓門裡的鄰居們都會上各家的禮物,趕到文老家,有的帶飲料,有的帶月餅,有的帶水果,有的還會帶著精心編排的節目。
在一這天,大家互相聊天,聽著文隆勝這個大家長的指揮,一起唱歌,一起吃月餅,一塊慶中秋節。一個中秋節之後,鄰居們就成了無話不談的好朋友,此後,誰家有好吃的了,都會往同樓門的鄰居家送送。偶爾經濟上遇到難處了,只要向鄰居開口,總會“撥開雲霧見日初”。大家對於文隆勝這個大傢伙,格外看望,也格外信任。
白天,年輕人都出去上班了,家裡來了快遞單,準是文隆勝幫著簽收;有人要出差了,鑰匙總會放在文隆勝家中。對於大家的信任,文隆勝也從來沒輕視過,他總說:“鄰居就是應該這樣,以前住樓前,三年五年都和鄰居說不上一句話,現在可不一樣,我在這裡找到了小時候住四合院的感覺,太難得了,這輩子我就住這兒了,再也不挪窩了。”
積極參與各項社區活動 “公益,就是需要公眾都來參加”
文老還是一位非常熱心公益活動的老人。
居委會組織的“為貧困母親捐款”、“為四川地震災區捐款”等,文老都積極參加,慷慨解囊。他也曾為家鄉修復古蹟捐助2000元,家鄉修路捐助600元,自己出資為家鄉安裝無線電話,為家鄉購買樹苗等,為家鄉的發展出錢出力,希望家鄉更快的脫貧致富。他總是說:“公益活動,就是要咱們大家都來有錢的出錢、有力的出力,只有大家都參與了,都為公益出力了,那社會、社區才會越來越好。”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