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藝復興青年》所傳遞出來的問題和觀念,唱片雖未見有什麼宣傳,但它的文案寫得很精彩,似乎是出自港台地區唱片業資深人士之手。《文藝復興青年》收錄了1980—1990年代一些堅持內心創作的音樂人如李壽全、張雨生、蔡藍欽、鄭智化、蕭福德和朴樹的代表作,如《張三的歌》、《這個世界》、《水手》、《後知後覺》、《那些花兒》等,這張唱片將懷舊重新定義為“文藝復興”,強調“用音樂揭竿起義,喚醒失落已久的人文意識”。這是一張有意思的唱片,至少它的概念是凹現心智的,至少它試圖發出一些真誠的呼喊。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文藝復興青年
- 專輯語言: 國語
- 專輯歌手:Various Artists 群星
- 發行時間:2002年
- 音樂風格:流行
- 唱片公司:華納唱片
- 發行地區:大陸
- 地區:大陸
出版信息,專輯介紹,專輯曲目,
出版信息
專輯中文名: 文藝復興青年
歌手: Various Artists
音樂風格: 流行
發行時間: 2002年
地區: 大陸
語言: 國語
專輯介紹
文藝復興時代,沸騰的青春血液終將復活
用音樂揭竿起義,喚醒失落已久的人文意識
2002年的音樂在這個時代聽起來仍不覺過時,甚至比時下的國語唱片泉湧出更豐盛的感動和激動時,我真的不知道應該感到悲哀或驕傲。
暫且無視資本主義與社會主義永恆的論戰。流行音樂之所以“流行”,除了商業機制下的流通與傳布力外,最重要的就是其“時代性”的本質。流行音樂代表著這個時代的人們“想要用音樂說些什麼?”、“想要留給這個世界什麼?”,無論是泡泡糖偶像或是人文創作歌手,都代表這個時代人們的生活方式。
而流行音樂發展至今,充斥著所談無事的催淚歌與搖頭歌,似乎除了上KTV練歌、在家裡狂唱流淚等等實質不過的功能外,不再傳達什麼訊息。
我們的生活是否都已充滿太多刺激與精彩,太多的欲望需要滿足,迫使我們不再去思考生活背面本質的殘缺。我們不再去思考人與群體之間的關係,也不再思考這個社會出現了什麼問題。
每當流行音樂與社會問題掛鈎在一起,就等同與嚴肅的教條主義掛上等號。
然而那些“人”的問題依舊存在。二十年前、十年前、甚至十年後。什麼都沒有解決。我們只是放任自己抱怨的頻率增加到我們來不及沉澱、反芻,喧鬧的雜音在每一個社會裡流竄,這個時代的哲學家終將越來越少,我們就連找個可以傾聽說話的人都沒有了。而流行音樂究竟可以給我們什麼。
於是我們不致頹廢、於是我們還能維護住一點渺小的夢想。某些流行音樂會超越“流行”,也超越了人的聲明與社會的變遷,像預言一般地存在在我們的記憶中,無論經濟景氣、政局流轉,再大的天搖地動也無法挪移我們原先聽到這些歌時的震撼與感動。
專輯曲目
01.我的志願 - 李壽全
02.我期待 - 張雨生
03.逝去 - 蔡藍欽
04.水手 - 鄭智化
05.那些花兒 - 朴樹
06.動物的悲歌 - 張雨生
07.張三的歌 - 李壽全
08.這個世界 - 蔡藍欽
09.旅途 - 朴樹
10.麻花辮子 - 鄭智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