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文翁治蜀》
- 作品出處:《漢書·傳·循吏傳》
- 文學體裁:文言文
- 作者:班固
人物,原文:,注釋,翻譯(括弧中為省略成分),漢書,
人物
原文:
文翁1,廬江舒人也。少好學,通《春秋》,以郡縣吏察舉。景帝2末,為蜀郡守,仁愛好教化。見蜀地僻陋有蠻夷風,文翁欲誘進之,乃選郡縣小吏開敏有材者張叔等十餘人親自飭厲3,遣詣京師,受業博士4,或學律令。減省少府用度,買刀布蜀物,齎5計吏以遺6博士。數歲,蜀生皆成就還歸,文翁以為右職,用次察舉,官有至郡守刺史者。
又修起學官於成都市中,招下縣子弟以為學官弟子,為除更徭7,高者以補郡縣吏,次為孝弟力田8。常選學官僮子,使在便坐受事。每出行縣,益從學官諸生明經飭行者與俱,使傳教令,出入閨閣9。縣邑吏民見而榮之,數年,爭欲為學官弟子,富人至出錢以求之。由是大化,蜀地學於京師者比齊魯焉。至武帝10時,乃令天下郡國皆立學校官,自文翁為之始雲。
文翁終於蜀,吏民為立祠堂,歲時祭祀不絕。至今巴蜀好文雅,文翁之化也。
注釋
- 文翁:名黨,字仲翁。
- 景帝:漢景帝劉啟,公元前188年 - 公元前141年。
- 飭(chì)勵:鼓勵,激勵。
- 博士:古代學官名。
- 齎(jī):贈送。把東西送給別人。
- 遺(wèi):送給。
- 更徭:徭役。
- 孝弟力田:古代鄉官名,主管德行教化。
- 閨閣:內閣。
- 武帝:漢武帝劉徹,公元前156年 - 公元前87年。
翻譯(括弧中為省略成分)
文翁,是廬江舒地人。少年時好學,通曉《春秋》,擔任郡縣小官吏時被考察提拔。漢景帝後期,擔任四川太守,仁慈並喜歡教導感化。看見蜀地的民風野蠻落後,文翁就打算誘導教化,加以改進。於是就選出張叔等十多個聰敏有才華的郡縣小官吏,親自告誡勉勵,遣送(他們)到京城求學,就學於太學中的博士,有的學習法規法令。減少郡守府中開支,購買蜀刀、蜀布等蜀地特產物品,委託考使送給太學中的博士。幾年後,這些蜀地青年都學成歸來,文翁讓他們擔任要職,按順序考察提拔,(他們中)有的成為了太守刺史。
又在成都市中修建學官,把條件差的縣的青年學生招收為學官弟子,免除他們的徭役,把學問高的學宮弟子用來增補郡縣官員的空缺,學問稍次的擔任孝弟力田。經常選出一些學官中的青少年在自己身邊做事。每次到各縣巡查時,更是從學宮的學生中選一些通曉經書、品行端正的一起去,讓他們宣傳教化的法令,在官府內閣中出出入入。各縣的官民見到了都以為很榮耀,搶著成為學官弟子,有錢人甚至花錢以求能成為學宮弟子。因此,蜀地的民風得到極大的改變,蜀地到京城求學的人數和齊魯之地的一樣多。到漢武帝時,命令全國的郡縣都設立學官,有學官從文翁開始創立這種說法。
文翁在蜀地逝世,(蜀地的)官民為他建蓋祠堂,每年祭祀不斷。巴蜀地區愛好文雅(風氣),是文翁進行教化(的功勞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