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形態特徵,棲息環境,生活習性,分布範圍,繁殖方式,亞種分化,保護措施,
形態特徵
文縣疣螈雄鯢全長126~133mm,雌鯢105~140mm。雄性吻肛長:70.2-73.6毫米,尾長:55.1-67.4毫米,頭部長度:15.2-16.8毫米,頭部寬度:15.1-16.9毫米;前肢長度:21-22.6毫米;後肢長度:21.3-22.8毫米。頭部扁平,頭長寬幾相等,吻端平直,鼻孔近吻端,無唇褶;皮膚很粗糙;頭背面兩側脊棱顯著,從吻端延至頭後側;體背、腹面及尾部滿布大小較為一致的疣粒,體兩側的瘰疣較為密集。四肢較細,前後肢貼體相對時,指、趾相遇或略重疊;前足4指,後足5趾,指、趾較扁平。
棲息環境
文縣疣螈生活在海拔1000—1400米的林木繁茂的山區。隱藏在保存完好的森林、有大石頭附近的小池塘下。 池塘底有淤泥。、水是小於1米深。、生長在草茂密的池塘周圍。
生活習性
文縣疣螈成螈以陸棲為主,5月常在靜水塘及其附近活動,多隱匿在石隙或土洞內。成體捕食蚯蚓、蜈蚣和多種昆蟲。幼體以水生昆蟲及其他小動物為食。
分布範圍
分布於中國甘肅(文縣),四川(平武、青川、劍閣),重慶(雲陽、奉節),貴州(雷山),湖南(桑植、瀏陽),安徽(越西)。
繁殖方式
文縣疣螈3月底出蟄,隨著氣溫升高和降雨量增加,開始向繁殖場遷移。通常是雄性先遷入繁殖水塘周圍的陸地上占區後,雌性才遷入,但雌性產卵後即遷出,而雄性遷出通常在繁殖末期。繁殖期性比明顯偏雄,雌雄性比先逐漸升高,後逐漸下降,在5月中下旬達到最高。 求偶時雄螈占主動,並伴有競爭現象。求偶、交配和產卵均在繁殖水塘周圍的陸地上進行。產卵環境頗為一致,一般在腐葉間或以腐葉覆蓋的泥土上。體內受精,雌螈納精後即開始選擇產卵位點,然後築巢,產卵多在築巢後24小時開始。從納精到產下第一粒卵的間隔約為48小時。產卵時間多在傍晚至次日黎明,集中在20:00~次日4:00,晝時較少見到。每次產卵1粒,雌螈產卵期長達(26.8±1.3)天,產卵量在(42.8±11.9)粒左右。窩卵數與成體大小成正相關, 剛產出的卵近球形,周圍由一層卵外膠次膜包裹,卵外膠次膜在(5.1±1.3)天后消失。卵由內層的胚盤和外層的卵膠囊構成。初生卵單粒重0.203(0.098~0.233)克,卵徑為(4.2±1.8)毫米。動物極淺棕色,植物極乳白色,中央具胚盤,由於地心引力作用胚盤總是向下。 精子除可見頭部、頸部和尾部外,其他結構不明顯。
亞種分化
文縣疣螈大別亞種(Tylototriton wenxianensisdabienicus sp. nov)分布於中國河南省大別山區。
鑑別特徵:頭長遠大於頭寬;四肢較短,前後肢貼體相對指、趾端不相遇;前肢前伸,指末端達眼前角;泄殖腔孔周緣橘紅色。
保護措施
瀕危因素
(1)5.12汶川大地震,四川和甘肅一帶文縣疣螈生存環境遭到嚴重破壞,地震發生趕上其繁殖期高峰,地震及餘震引發大量成年疣螈放棄交配或無法正常交配,山體滑坡等原因毀壞了其繁殖時喜陰、好涼、密度大的樹林,河道的改道或斷流,造成部分已孵化幼體無法入水,毀滅性打擊導致文縣疣螈數量劇減。
(2)湖南、貴州、甘肅等文縣疣螈棲息地從2009年2月起,遭遇最長達8個月的旱情,使得文縣疣螈水陸兩棲的環境範圍越來越小,加上成螈自身遷移能力弱,對生活環境依賴很強,數量銳減。
(3)依據專家已有調查,海拔在1000~1400 m的潮濕森林地或農林混交區也是適合茶樹生產的區域,人們不斷擴大種茶麵積追求經濟利益最大化,用柴薪進行生活能源消耗並加工農產品,縮小其生存空間,破壞了文縣疣螈生存的環境。(右圖冊)
(4)工業化進程加快,空氣污染與大量生活、工業廢水造成水體污染,使文縣疣螈喪失了良好生存環境。
(5)文縣疣螈風乾後易被誤為中藥中的“蛤蚧”, 蛤蚧市場零售價格在30-100元/對,在文縣疣螈繁殖季節,文縣疣螈曾一度被捕捉販賣為“假藥”。
(5)文縣疣螈風乾後易被誤為中藥中的“蛤蚧”, 蛤蚧市場零售價格在30-100元/對,在文縣疣螈繁殖季節,文縣疣螈曾一度被捕捉販賣為“假藥”。
(6)文縣疣螈通體發黑,背部線條突出,爬蟲愛好者暱稱其為“黑麒麟”,從而遭到人為大量捕捉,用以出售觀賞,因此造成種群數量減少。
保護級別
中國物種紅色名錄---易危(VU),中國國家二級重點保護動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