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祖(堯的祖先)

文祖(堯的祖先)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文祖,堯的祖先。地名,不僅是一個地域的標誌性符號,它還是我們的祖先留下來的歷史解碼器。透過它,我們可以認識曾經生活在這個地方的形形色色的人,可以了解曾經發生在這個地方的各種各樣的事。近日,我們走進章丘市文祖鎮,這個村村有故事,處處有傳說的遠古村落。

基本介紹

人物簡介,史籍記載,基本內容,詞語解釋,

人物簡介

文祖,堯的祖先。

史籍記載

尚書·舜典》:“正月上日,受終於文祖。”
史記·卷一·五帝本紀第一》:“正月上日,舜受終文祖文祖者,堯大祖也。於是帝堯老,命舜攝行天子之政,以觀天命。”

基本內容

在遠古時代,如今的章丘市文祖地帶便有了村莊。那時候,堯已是很有名望的部落聯盟首領,統治多數漢族部落,只有少數部落還在互相爭奪殘殺。
當時的文祖地帶,三面環山,一面平原,地勢優美,土地肥沃。為爭這一地盤,在如今的章丘市明水辦事處附近的一個部落與在如今萊蕪地區的一個部落發生了戰爭。這一南一北兩個部落你來我往打了十幾年,今天攻過去,明天又打過來,雙方傷亡都很大。老百姓為避戰爭之苦,棄莊逃進了深山,建起洞穴和石牆,到夜間才下山種地收莊稼。長此以往,原有的村莊已牆倒屋塌,一片狼藉。
幾十年的征戰之後,兩部落大傷元氣,面臨被其它強部落吞掉的危險,雙方只好派特使向堯求助,並願意加入堯的部落聯盟。堯非常高興地接待了雙方特使,並派他信任的舜來處理兩部落之間的糾紛。
舜在雙方文官陪伴下來到此地,一連幾日只是遊山玩水,並不提邊界糾紛之事。每到兩郎山東嶺便凝目仰望,然後回營休息。陪同的文官個個不解其意。數日之後,一名文官忍耐不住,問起邊界之事。舜微笑著說:“天意早定。”他揮手向東嶺峰頂一指,“看到了沒有,峰頂上聳立著石人和石馬。這表明上蒼喻示,此處為界方能人收兵刃馬下鞍,天下太平。”官員們一聽,個個拍手叫好。從那以後,兩部落定界和好,百姓又過起了安寧日子。人們非常佩服舜的文博德善,紛紛要求立塊界碑,並刻上舜的名以示紀念。舜說:“我受堯之託來處理干戈,論德論文我都不及堯,要說刻名紀念,只有刻上‘堯’字”。於是,界碑上便刻了“堯文德之租界”六個大字。
春秋戰國期間,戰亂再起,村莊建了被摧,摧毀又建,歷經幾朝,在這個地方曾出現“廣宗縣”、“東國城”等。
直到明永樂年間,孫、張、萬等姓從河北棗強遷居此地,種地時挖出了界碑。此時碑已斷為幾截,“租”字的禾木旁只留下半邊,“界”字只留下半個田字,碑上的前四個字清楚可見。人們不解其意,便請一老道士來判斷。老道看罷連聲說:“好,好,好,此地乃堯帝之祖廟也。”
於是,人們又建起一座廟,立上了廟碑。原“堯文德之租界”的界碑,經老道訛點成為“堯文德之祖廟”的廟碑。後來,廟名經簡化便成了“文祖”村名。
送飯車推出“三德范
戰國時期,齊國為防範魯國的進攻,在與魯國的邊界上修起了齊長城,並在錦屏山之南設關駐兵,稱為錦陽關。關北有重兵把守並紮起大營寨,人們稱此為大寨(今文祖鎮南大寨村)。大寨的軍械、糧草等存放在錦屏山下,人們稱此為小寨。每日的飯菜由小寨里的炊事兵做完後用小車往大寨三次推送。時間久了,人們又稱小寨為“三推飯”。因送飯曾遭強人的搶劫,以後大寨便派出探馬偵察,在確無敵情時,由快馬送信追催送飯,因而又稱小寨為“三追飯”。現三德范村張家林明朝碑文載的“三墜反”村名便由“三追飯”諧音訛傳而成。“三推飯”村名是有碑文記載的。
關於“三德范”之村名,另外還有一個美麗的傳說:自錦屏山下有了小寨以後,人們開始砍柴挖藥往小寨里送,漸漸地在寨北形成了幾十戶人家的小村。村裡有個張老漢早年喪妻,好不容易把兒子張郎拉扯大,娶妻姜氏。二人結婚不久,齊魯兩國發生了大規模的戰爭,張郎隨軍出征。張老漢因常年砍柴擔柴,患下腰痛病,家庭的生活重擔便落在姜氏身上。她每日砍柴送往小寨換點銀兩維持生計,又要挖藥為公爹煎熬治腰。她自己吃糠咽菜,省點米麵讓公爹補養身體。腰痛病最怕受寒,每逢季節變冷時,她做好晚飯讓爹先吃,自己去老人房間,用身體暖熱被窩後再讓公爹去睡。姜氏的勤勞賢惠受到了鄉親們的誇獎。
三年以後,張郎還沒回來。一個冬天的傍晚,一鄰居來張家借錘頭。正巧張老漢沒關大門,鄰居進門後發現姜氏躺在公爹的房間,於是小村里傳遍了姜氏睡公爹的訊息。人人誇獎的姜氏又變得人人唾棄。一日,幾個後生去錦屏山南嶺打柴,見姜氏正在挖藥,便編唱山歌罵起姜氏來:“哎——遍山採藥為壯陽喲,兒媳上了公爹的床喲……”自從村里傳出風言風語後,姜氏滿腹冤屈,想起出征不知死活的丈夫,每晚對著孤燈暗泣。今日又遭人當面辱罵,心裡越想越難過,蒙頭往懸崖下扎了下去。後生們一看才知耍貧嘴惹了大禍。他們趕到山下時,姜氏已是血肉模糊,便砍兩棵樹綁成個擔架,放上姜氏後又用雜草蓋嚴,抬著往崖上攀登。越往高處走,他倆肩頭感到越來越沉,似有千斤之重,歇了三次才登上崖頂。當他們抬到張家門口時,卻驚呆了,姜氏正在門口納鞋底呢!慌忙揭開雜草看,卻是一塊光滑的石碑,上刻七個大字:“三從四德之楷范”。
原來,姜氏的勤勞賢惠感動了錦屏山上泰山奶奶的神靈,姜氏跳崖的剎那間,泰山奶奶施展仙法用白雲托住,讓姜氏像在夢中一樣回到家裡。又賜石碑一方,洗刷了姜氏之冤。於是,人們把此石碑立在張家門前的小河岸邊,成了小村的驕傲。百年之後,一場洪水把石碑沖走,但由“三從四德之楷范”簡化而得的村名“三德范”卻流傳至今。姜氏跳下的懸崖,因後生們歇了三次才登上崖,因而此崖得名“三登崖”,此崖便是錦屏山上的景觀之一。
朱元璋落難“蒼黃莊”
在文祖鎮的東南群山中,有個小村叫“蒼黃莊”。這裡流傳著朱元璋兵敗落難於此的一段傳奇故事——
元末1367年,朱元璋在江南打敗了陳友諒張士誠,奪取了半壁江山。同年十月初,朱元璋率25萬雄師挺進山東。此時朱元璋鬥志正旺,勢如破竹。元朝守將望風而逃。朱元璋一路勝仗,漸漸產生了麻痹輕敵情緒。當他行至山東長白山地帶時,隨行的軍師李善長指著長白山說:“宋朝賢相范仲淹少年時家境貧寒,曾在此山的寺中度過缺衣少食的苦讀生涯。可敬啊!”朱元璋本是貧苦人家出身,且尊儒重賢。聽了此話,便要去寺中憑弔一番。徐達要去護送,被朱元璋謝絕,他只帶了幾百兵馬前往。然而他萬萬沒有想到,元朝敗將王宣和殘部正藏於山林中。王宣見徐達遠去便從林中殺出。朱元璋猝不及防,很快人馬傷亡大半。他獨自騎馬往南逃竄,後邊追兵不捨。當他逃至胡山北側的山崗下,天黑下來。他棄掉戰馬,借夜色蔽於一小橋下,躲過了追兵。他又沿胡山東側往南逃奔,途中遇到了被衝散的十幾名部下,便一起翻山越嶺。當走過了十幾座山頭後,他們又飢又渴,再也無力行走。天亮了,朱元璋等爬到山凹處,見有幾座茅屋,便踉蹌撞門而進,屋內只有一位老者,此時朱元璋已沒什麼顧忌,便把被逼舉義造反及被追殺經過和盤托出,懇求老者做鍋粥,讓他和士兵充飢。老者說:“做飯必冒炊煙,定會引起追兵注意。我家有紅薯,你們帶上去它去岩洞裡躲避吧。”在山洞裡,朱元璋啃著紅薯問小村村名,老者說叫“蒼黃莊”。朱元璋苦笑著說:“蒼黃二字喻意事物變化,今日卻成了我的寫照,本是勝利之師,卻因麻痹而險些喪命,慘痛的教訓啊!”

詞語解釋

(1). 帝堯 始祖之廟。《書·舜典》:“正月上日,受終於文祖。” 孔 傳:“文祖者,堯 文德之祖廟。”蔡沉集傳:“文祖者, 堯 始祖之廟。”《史記·五帝本紀》:“文祖者,堯 大祖也。”文祖之說,各家不一。 馬融 謂“天也,天為萬物之祖,故曰文祖”。鄭玄謂“五府之大名,猶 周 之明堂”。見 清孫星衍《尚書今古文註疏》。
(2).泛指太祖廟。《魏書·任城王雲傳》:“儲宮正統,受終文祖,羣公相之,有何不可?” 唐張說《贈華州刺史楊君碑》:“ 神龍 初, 中宗 克復丕業,格於文祖。”
(3).繼業守文之祖。《左傳·哀公二年》:“ 衛大子 禱曰:‘曾孫 蒯聵 敢昭告皇祖 文王 、烈祖康叔,文祖 襄公 ……’”杜預註:“繼業守文,故曰文祖。”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