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登學

文登學

文登學,文登歷史悠久,自古就有“文登學”的美譽。公元前219年秦始皇東巡,曾在此召集文人墨客登山吟詩作賦、歌功頌德,留下“文人登山”的傳說,“文登”也因此得名。漢代大儒鄭玄曾在文登城西15里的長學山陽開院講課,邑人讀書求學由此蔚然成風。最能彰顯文登學儒學特點的地方是學宮,最初於北宋慶曆年間建。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文登學
  • 類型:城市文化
  • 所在城市:山東威海市文登區
歷史淵源,威海城市名片,發展情況,新時期的內涵,

歷史淵源

最能彰顯文登學儒學特點的地方是學宮,最初於北宋慶曆年間建在城南。
文登學
大定十二年(公元1172年),遷建學宮於縣治東,規模宏大,冠於諸縣,其主體建築是大成殿(孔廟),周圍建有儒學署、訓導署、明倫堂、庠科、名宦祠、鄉賢祠等。此外,文山腳下有文山書院,是當時城中的最高學府;明清兩代還先後有萬卷樓、聽雨樓兩座藏書閣,相當於今天的圖書館。
文登學
金大定七年(公元1167年),王重陽自陝西東來,據“海上仙山之祖”崑嵛山創建了道教全真派。此間,王重陽收馬丹陽、丘處機、譚處端、王處一、劉處玄、郝大通、孫不二七人為徒,世稱“北七真人”或“海上七真人”。
明朝文登籍尚書叢蘭曾在此辟出學堂,教授族中子弟讀書,並取“書中自有萬石(音擔)粟”之意題寫山名“萬石山”勒於石上。
科舉取士起,文登就榜上有名,明清兩朝最為可觀,有進士61名,是全國每縣平均數的兩倍,並且走出了一代名人徐士林。其中清朝順治乙未年科場上,文登有7人同時高中進士,並出現於鵬翰、於漣父子同榜,劉欣、劉輝兄弟連鑣的盛況,傳為美談,“文登學”名震朝野。

威海城市名片

文登區位於山東半島東部,屬大陸性季風氣候,年平均氣溫11.1℃左右,年平均日照2540.7小時左右,年平均降雨量813.5毫米左右,總面積1645平方千米。公元568年文登置縣,1958年屬煙臺專區,1987年改屬於威海市,1988年10月撤縣設市,仍由威海市代管,2014年3月18日撤市設區 ,改為山東省威海市文登區。有1400多年的歷史,文化、歷史底蘊深厚。截止到2010年11月,文登常住人口總數為609737人,全市家庭總數為228280戶,戶均人口2.51人;全市常住人口中具有高中受教育程度的為114316人;漢族99.6%,少數民族0.4%。
文登學
在漫長的歷史的長河中,文登這方重教尚文的水土孕育出了“崇尚文化、崇尚人才、崇尚知識、崇尚奉獻、崇尚業績”的優良精神品質———文登學。文化性是城市名片的內在靈魂,文登學作為威海歷史文化的一部分,以其豐厚的文化積澱,完全可以作為“威海城市名片”參選。
文登臨海靠山,風光綺麗,少有戰亂,吸引了齊魯等諸侯國的文人志士隱居於此,從事各種學術活動。隨著秦皇漢武多次巡行,文登的政治影響日益擴大,文化教育事業也日益發達,孕育了諸多高士名流,特別是東漢鄭玄長期在此講學育人,形成了“東魯學風”,奠定了“文登學”深厚的基礎。

發展情況

新中國建立後,在人傑地靈的水土孕育下,一大批文登籍文壇精英脫穎而出,如在全國及省市文壇影響重大的丁寧、蕭玉、賽時禮、王潤滋、張海迪等作家。今天,文登人將古老的“文登學”發揚光大,不僅高考升學率和升學人數繼續走在全國前列,而且不乏全省狀元和名列全國前茅的知名學子。他們學有所成,在各條戰線上大顯身手,成為各行各業的骨幹和精英。為文登人的未來拓展空間.

新時期的內涵

如今,新時期賦予了“文登學”新的內涵,即“自強不息,和諧向上”的精神。它既是對古老“文登學”精神的傳承,又賦予“文登學”精神以新的價值觀。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的20多年間,全市人民發揚優良傳統,拼搏進取、真抓實幹,贏得了物質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的同步協調發展,為古老的“文登學”增添了新的光彩。
應該說,這個城市能有今天政通人和、全面發展的良好局面,與“文登學”的薰陶滋養是分不開的,是“文登學”精神品質激勵支撐的結果。文登學,應該成為文登一張響噹噹的文化性城市名片。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