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殊村位於大濟鎮中西部,東、北與龍坂村毗連,西與溪口村相接,南于洋坑、溪車隔溪想望,木蘭溪和仙永公路從境內東部穿過。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文殊村
- 下轄地區:窯後、古瀨、新厝、學仔前等自然村
- 地理位置:大濟鎮中西部
- 面積:耕地783.2畝,山坡地(林果地)250畝
- 人口:817戶,人口2900(2010年)
- 種植作物:水稻,甘蔗、小麥、地生、大豆
- 歷史名人:鄭照
基本簡介,村名來由,基礎建設,歷史名人,
基本簡介
全村有耕地783.2畝,山坡地(林果地)250畝,有窯後、古瀨、新厝、學仔前,文化堂,頂張,後頭、錦田、下亭、墘屐、頂厝,民生自然村,共13個村民小組。2010年,全村有817戶,人口2900人,其中:男1464人,女1436人。
文殊村
村名來由
文殊村以“文殊寺”命名。明代稱文殊村,屬萬善里,清代稱下古瀨屬善化里。
基礎建設
文殊村地勢平坦,土壤肥沃,氣候溫和,雨量充沛水利充足,自古種植水稻,甘蔗、小麥、地生、大豆。
在中共十屆三中全會的改革開放政策鼓舞下,大大地調動農民生產積極性,全村以發展農業為主,多種經營,發展果業生產,種植蘑菇、巴西菇,增加經濟收入,民眾生活有極大提高。隨著經濟發展,村民大都添置洗衣機、彩電、安裝電話,添置新形家具。村民的住房有很大改善,新蓋混凝土結構樓內配有廚房、沐浴室,衛生間,空氣流通,舒服清心。
隨著仙永公路改線擴寬,公路兩側新擴建140幢,建築面積為8000平方米,方便交通,大大改變村容村貌。
先後還集資20多萬元,鋪設水泥村道6條,改善行路難問題。隨著教育事業不斷發展,該村集資18萬元,建兩所二層教學樓,方便子女入學。
歷史名人
翁都“清介鄭公祠”建於明朝,建築面積為500平方米,鄭照曾任江西省九安府德安縣知縣,他為官清正,兩袖清風,皇帝賜給“廉官第一”匾額,明鄭紀贈聯名“忠心報社稷,欽賜貢令傳家聲,廉政起心被赦封清官楊正氣”。
明代柯潛贈聯:乞辭歸故里一瓢清水付子孫,
拜命清華封百里蒼生沾雨露。
明代鄭泰贈樞聯:彭澤賦歸看松菊千年猶仰望為山,
江洲治政伴鶴琴當日共傳心似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