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星(1957年11月5日蕭孟能在台灣創辦的雜誌)

文星(1957年11月5日蕭孟能在台灣創辦的雜誌)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9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文星》雜誌在1957年11月5日由蕭孟能在台灣創辦。《文星》雜誌於1965年12月壽終正寢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文星
  • 創刊時間:1957年11月5日
  • 創辦人蕭孟能
  • 創辦地:台灣
  • 停刊日期:1965年12月
  • 投稿作者李敖
辦刊歷史,創辦人,雜誌主編,雜誌大事記,創刊,李敖成名,中西論戰,文星叢刊,停刊,辦刊成果,刊物評價,

辦刊歷史

《文星》雜誌,月刊,1957年11月5日蕭孟能在台灣創辦。標榜“生活的、文學的、藝術的”,著名新聞人葉明勛擔任發行人,蕭孟能親任社長,主要編輯包括何凡(夏承楹)、林海音(林含英)、小魯(陳立峰)等人,何凡即林海音的丈夫。《文星》雜誌於1965年12月壽終正寢。
文星
《文星》

創辦人

蕭孟能,中央社創辦人蕭同茲之子,可謂“高幹子弟”。但他實際上只是一個出版商,和政界無任何關係。1952年他在台北開辦文星書店,早期翻印過一些英文教科書,食髓知味,又翻印《大英百科全書》,因而惹來外國書商的抗議連連,曾經大出風頭。1957年創辦《文星》雜誌,聘請了何凡出任主編,對於西方文藝與民主思潮都以相當篇幅介紹,但銷路並非太好。
文星
蕭孟能與父親蕭同茲

雜誌主編

陳立峰
李敖(1963至1965年)

雜誌大事記

創刊

1957年11月5日,創刊。

李敖成名

1961年,李敖開始投稿《文星》,他文筆矯健、辭鋒逼人,受到讀者歡迎,《文星》大有起色,惟亦掀起了一場中西文化論戰。這場論戰後來演變成為人身攻擊的筆戰,得罪了不少黨政要人,埋下日後《文星》被查禁的禍根。李敖躥紅後繼陳立峰出任《文星》雜誌主編兩年(1963至1965年)。
1961年11月1日,即《文星》第四年,李敖在第49期上發表那篇充滿霸氣的成名作《老年人與棒子》,他批評沈剛伯姚從吾這些照本宣科的老一輩學者,一時間引起很大的關注。

中西論戰

第50期發表了胡適的演講稿《科學發展所需要的社會改革》。針對胡適的科學與民主這種老調,胡秋原在1962年1月發表《超越傳統派、西化派、俄化派而前進》,期望超越當時的西化派。隔了一期,李敖發表《給談中西文化的人看看病》,這樣就打起來了。中西文化論戰再次打響。到了2月胡適過世了,《文星》以“特大號”製作“追思胡適之先生專號”,同時出版原定討論的“中西文化”問題,因胡適而引起的中西文化論戰,至此餘波蕩漾。
李敖介入《文星》不久,即發生在台灣激起軒然大波的“中西文化論戰”。論戰甫起,胡適以心臟病猝發在台北逝世。這個突發事件不由分說地將李敖推向了論戰的風口浪尖,焦點都集中到了這個“攻擊性極強”的年輕人身上。論戰不期而至,蕭孟能大喜過望,因為《文星》自第25期起,將其編輯方針從“生活的、文學的、藝術的”改為“思想的、生活的、藝術的”,卻始終未能找到一個最好的突破口。

文星叢刊

1963年9月第一批“文星叢刊”十本出版,包括梁實秋秋室雜文》、蔣勻田《民主的思想與實踐》、黎東方《平凡的我》、余光中《左手的繆思》、李敖傳統下的獨白》、陳紹鵬《詩的欣賞》、林海音《婚姻的故事》、聶華苓《一朵小白花》、於梨華《歸》、沉櫻翻譯的外國短篇小說《迷惑》等。
文星(1957年11月5日蕭孟能在台灣創辦的雜誌)
《文星》最後一期

停刊

《文星》雜誌於1965年12月壽終正寢。

辦刊成果

當《自由中國》和《文星》向前沖的時候,胡適雷震李敖都是外省知識分子,他們所宣傳的理念帶動了本土政治意識的興起。本土派知識分子對於國民黨的抗爭,叫做“黨外運動”,他們所汲取的資源就是《自由中國》與《文星》中所討論的一些理念。
文星最偉大的貢獻是出版了《古今圖書集成》,而且是帶索引的。《古今圖書集成》比《大英百科全書》還大三倍,體量之大可想而知。蕭孟能把《古今圖書集成》的版本介紹得很清楚——這樣才方便使用。李敖就是憑藉這套書,才會做學問的——有門徑可循了。
文星還出過“文星集刊”一百種,比如費鴻年《動物學綱要》、西格里斯《人與醫學》、張援《大中華農業史》,很多是科學類的、套用科學類的。這些書都是蕭孟能選的。
吳相湘主編的“中國現代史料叢書”也是文星出的。比如《宋教仁日記》、尚秉和辛壬春秋》等。

刊物評價

我辦《文星》除了文學、生活、藝術之外,一向對社會、文化採取批判的態度,沒有批判的雜誌,任何人都可以辦,何必要我來辦?(蕭孟能
《文星》“把從閉塞思想出身的中國民眾,導向現代開明思想的主流”。(台灣著名學者韋政通
林海音的女兒夏祖麗說:“何凡林海音、陳立峰三人合作無間,果然《文星》一問世就頗獲好評。《文星》雜誌是個計畫性的雜誌,每期他們把擬好的稿子像選單一樣開列出來,大致上由‘眼勤、手勤、口勤’的陳立峰出面去邀稿,何凡負責蒐集資料及看稿撰稿,林海音則負責編文藝篇幅及校核。……因此當時《文星》每一期自第一頁到最後一頁都是計畫產生的,是很新的風格……”
對當時的台灣來說,《文星》有點像大陸1980年代的《讀書》,能打開人的視野,引發人們的討論。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