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的故事11:拿破崙時代

文明的故事11:拿破崙時代

《文明的故事11:拿破崙時代》是“理想國經典館”系列作品《文明的故事》收官之作,天地出版社出版發行。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文明的故事11:拿破崙時代
  • 作者:[美] 威爾·杜蘭特
  • 譯者:台灣幼獅文化
  • 出版時間:2018年12月
  • 出版社:天地出版社
  • 頁數:1152 頁
  • ISBN:9787545541342
  • 定價:218 元
  • 裝幀:精裝
內容簡介,圖書目錄,作者簡介 ,

內容簡介

拿破崙是一位史無前例的獨裁者,他也是人類歷史上最具魔力的夢想家與實踐家。讓我們保全自由!讓我們保全平等!歐洲在他15年的統治下向前推進了半個世紀。不過,拿破崙一直努力使人民接受他對政治自由所下的定義:定期舉行其結果必然是贊成開明專制的公民投票。他說:“權力是我的情婦。我努力奮鬥征服了她,絕不容許別人從我身旁把她搶走,甚至向她求愛也不可以……”
《拿破崙時代》的最後篇章是《歷史的教訓》,它濃縮了《文明的故事》全部11卷的精華,凝聚畢生治史心血,詳細說明了地理條件、經濟狀況、人類本性、宗教活動、盛衰定律等在歷史之中所扮演的角色,集中表達了杜蘭特博士對世界文明史的獨到見解。
【本卷封面圖案】拿破崙一世的紋章,採用了法蘭克查理曼帝國和西羅馬帝國兩個帝國的多種象徵標誌圖案。

圖書目錄

拿破崙時代(上)
版權資訊
致讀者
第一部 法國大革命
第一章 革命的背景(1774—1789)
法國人民
政府
第二章 國民會議(1789.5.4—1791.9.30)
三級會議
巴士底監獄
馬拉(1789)
捨棄(1789.8.4—8.5)
赴凡爾賽(1789.10.5)
革命的憲政(1790)
米拉波償還債務(1791.4.2)
赴瓦雷納(1791.6.20)
第三章 立法會議(1791.10.1—1792.9.20)
戲劇中的角色
戰爭(1792)
丹東
大屠殺(1792.9.2—9.6)
第四章 國民公會(1792.9.21—1795.10.26)
新共和國
第二次革命(1793)
馬拉之死(1793.7.13)
“偉大的公安委員會”(1793)
恐怖時代(1793.9.17—1794.7.28)
溫和派(1794.7.29—1795.10.26)
第五章 督政府(1795.11.2—1799.11.9)
新政府
年輕的拿破崙(1769—1795)
約瑟芬
義大利的旋風(1796.3.27—1797.12.5)
共和曆12月18日的政變(1797.9.4)
東方的幻想(1798.5.19—1799.10.8)
督政府的沒落(1797.9.4—1799.11.9)
拿破崙的崛起(1799.11.9)
第六章 大革命下的人生(1789—1799)
新的階級
新道德
風俗
音樂與戲劇
藝術家
科學與哲學
書籍與作者
斯塔爾夫人與大革命
回顧
第二部 法國大革命與英國
第一章 英格蘭在忙碌
另一種形式的革命
底層
憂鬱的科學
羅伯特·歐文(1771—1858)
第二章 英國的生活
階級
政府
宗教
教育
道德
禮儀
英國的劇場
總結
第三章 英國的藝術
藝術家
建築
從漫畫到康斯太布爾
特納(1775—1851)
第四章 英國的科學
進步的通衢
物理學:拉姆福德與揚
化學:道爾頓與德維
生物學:伊拉斯謨·達爾文
醫學:詹納
第五章 英國的哲學
托馬斯·潘恩論基督教
葛德文論正義
馬爾薩斯論人口
邊沁論法律
第六章 文學的轉變
報紙
簡·奧斯汀(1775—1817)
威廉·布萊克(1757—1827)
第七章 湖畔詩人(1770—1850)
環境
華茲華斯(1770—1797)
柯勒律治(1772—1794)
騷塞(1774—1803)
柯勒律治(1794—1797)
三人組合(1797—1798)
抒情民謠集(1798)
流浪的學者(1798—1799)
格拉斯米爾的田園生活(1800—1803)
愛情、勞動、鴉片(1800—1810)
哲學家柯勒律治(1808—1817)
華茲華斯的巔峰期(1804—1814)
高門聖哲(1816—1834)
論遺世獨立派
騷塞(1803—1843)
華茲華斯的獨白(1815—1850)
第八章 反叛的詩人(1788—1824)
褪色的污點(1066—1809)
歐陸大旅行時期的拜倫(1809—1811)
倫敦之獅時期的拜倫(1811—1814)
婚姻試驗時期的拜倫(1815—1816)
雪萊的青年時期(1792—1811)
雪萊的私奔(1811—1812)
雪萊的私奔(1812—1816)
拜倫和雪萊的瑞士假期(1816)
拜倫在威尼斯衰朽(1816—1818)
雪萊家長(1816—1818)
雪萊的巔峰時期(1819—1821)
拜倫的愛情與革命(1818—1821)
對照
比薩詩篇(1821—1822)
雪萊的祭物(1822)
拜倫的轉變(1822—1824)
生存者
第九章 英格蘭的鄰邦(1789—1815)
蘇格蘭人
愛爾蘭人
第十章 皮特、納爾遜和拿破崙(1789—1812)
皮特與大革命
納爾遜(1758—1804)
特拉法爾加角(1805)
英國的世紀(1806—1812)
第三部 拿破崙與歐陸
第一章 伊比利亞半島
葡萄牙(1789—1808)
西班牙(1808)
亞瑟·韋爾斯利(1769—1807)
半島之戰(1808—1812)
結果
第二章 義大利及其征服者(1789—1813)
義大利與法國大革命
拿破崙治理下的義大利(1800—1812)
國王與教皇
戰爭之後
卡諾瓦(1757—1822)
再見吧!義大利!
第三章 奧地利(1780—1812)
開明的專制君主(1780—1792)
弗蘭茨二世
梅特涅
維也納
藝術
第四章 貝多芬(1770—1827)
在波恩度過的少年時代(1770—1792)
進步與悲劇(1792—1802)
英雄的歲月(1803—1809)
情人
貝多芬與歌德(1809—1812)
最後的勝利(1811—1824)
劇終(1824—1827)
插圖
拿破崙時代(下)
版權資訊
第三部 拿破崙與歐陸
第五章 日耳曼與拿破崙 (1786—1811)
神聖羅馬帝國(1800)
萊茵邦聯(1806)
拿破崙的日耳曼諸省
薩克森
普魯士:腓特烈的遺產(1786—1787)
普魯士的崩潰(1797—1807)
普魯士的再生(1807—1812)
第六章 日耳曼民族(1789—1812)
經濟
信仰者與懷疑者
日耳曼的猶太人
道德
教育
科學
藝術
音樂
劇院
戲劇家
第七章 日耳曼文學(1789—1815)
革命與反響
魏瑪
文學
浪漫的狂喜
情感之聲
施萊格爾兄弟
第八章 日耳曼哲學(1789—1815)
費希特(1762—1814)
謝林(1775—1854)
黑格爾(1770—1831)
第九章 大陸邊緣各國(1789—1812)
瑞士
瑞典
丹麥
波蘭
歐洲的土耳其帝國
第十章 俄國(1796—1812)
背景
保羅一世(1796—1801)
君主的教育
年輕的沙皇(1801—1804)
亞歷山大治下的猶太人
俄國的藝術
俄國文學
亞歷山大與拿破崙(1805—1812)
第四部 拿破崙的升沉
第一章 執政府(1799.11.11—1804.5.18)
新憲法
執政府的戰役
改造法國(1802—1803)
光榮之路
大陰謀(1803—1804)
拿破崙稱帝(1804)
第二章 新帝國(1804—1807)
加冕(1804.12.2)
第三次同盟(1805)
奧斯特利茨之役(1805.12.2)
繪製地圖者(1806—1807)
耶拿、埃勞、弗里德蘭(1806—1807)
泰爾西特(1807.6.25—7.9)
第三章 龐大的領域(1807—1811)
波拿巴家族
半島之戰(1807.10.18—1808.8.21)
冠蓋雲集愛爾福特(1808.9.27—10.14)
半島之戰(1808.10.29—1809.1.16)
富歇、塔列朗與奧地利(1809)
婚姻和政策(1809—1811)
第四章 拿破崙其人
外觀
心智
性格
將軍
統治者
哲學家
他究竟是什麼人?
第五章 拿破崙時代的法國(1800—1815)
經濟
教師
軍人
道德與風俗
雷卡米耶夫人
法國的猶太人
第六章 拿破崙與藝術
音樂
建築與雕刻
畫家
戲劇
第七章 反對拿破崙的文學
檢查制度
斯塔爾夫人(1799—1817)
貢斯當(1767—1816)
夏多布里昂(1768—1815)
第八章 拿破崙時代的科學與哲學
數學與物理學
醫學
生物學
何為心智?
保守思想的潮流
第九章 遠征莫斯科(1811—1812)
大陸封鎖
法國的不景氣(1811)
備戰(1811—1812)
莫斯科之途(1812.6.26—9.14)
火燒莫斯科(1812.9.15—19)
歸途(1812.10.19—11.28)
第十章 厄爾巴島(1813—1814)
至柏林
至布拉格
至萊茵河
轉折點
至巴黎
和平
第十一章 滑鐵盧(1814—1815)
路易十八
維也納會議(1814.9—1815.6)
厄爾巴島
不可思議的旅程(1815.3.1—20)
重建
最後之役
第十二章 聖赫倫那島
第二次遜位(1815.6.22)
第二次復辟(1815.7.7)
投降(1815.7.4—8.8)
第十三章 結束
聖赫倫那島
哈德遜·洛爵士
了不起的夥伴
了不起的獨裁者
最後的戰鬥
第十四章 總結(1815—1840)
家庭
回國
回顧
結論 歷史的教訓
第一章 躊躇
第二章 地球與歷史
第三章 生物學與歷史
第四章 種族與歷史
第五章 性格與歷史
第六章 道德與歷史
第七章 宗教與歷史
第八章 經濟與歷史
第九章 社會主義與歷史
第十章 政府與歷史
第十一章 戰爭與歷史
第十二章 成長與衰退
第十三章 真有進步嗎?
插圖

作者簡介

威爾·杜蘭特(Will Durant,1885—1981),美國作家、哲學家、歷史學家,普利茲獎(1968年)、美國總統自由勳章(1977年)獲得者。
早年與胡適均曾師從美國實用主義哲學家杜威,1917年獲哥倫比亞大學博士學位,前期著作以《哲學的故事》一書暢銷成名。此後著作亦以其鮮明主張的自由和公平,贏得東方讀者包括亞洲首位諾貝爾文學獎得主泰戈爾的尊重。後半生更以莫大的毅力和勇氣撰寫《文明的故事》,超級馬拉松般持續近半世紀,曾環球考察實地歷史(包括廣東、上海等地),最後一段寫作行程幸有金婚伴侶杜蘭特夫人執筆加入,終於留下這一部傳世之作。
杜蘭特博士亦可謂20世紀最會講故事的人,講完了“哲學的故事”,再講“文明的故事”。終其一生,他都熱情地致力於將哲學和知識從學術的象牙塔中解放出來,化複雜為易懂,我們讀者獲益良多。
他說,歷史的教訓,就是我們總也記不住教訓。在人類的進程上,直線往往是兩點之間最長的距離。而從成功到一敗塗地,也只是歷史的一念之差而已。歷史不是一個可以被推進或抵抗的進程,這也是歷史周期律反覆證明的。
經典不愧為經典,幾乎沒有人對文明做過這樣細緻的滴水研磨(有別於此前的斯賓格勒《西方的沒落》、同時代的湯因比《歷史研究》、此後的麥克尼爾《世界史》),而《文明的故事》位列史上最成功的史學系列,成為中學生、大學生、研究生啟蒙讀物,亦使初版者美國西蒙—舒斯特出版公司傲然於全球出版界。90年代以來,全書11卷製作成完整的英語有聲讀物,繼續啟示新一代以博雅智慧迎對21世紀的未來衝擊。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