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探源:考古十講》是2020年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中國社會科學院離退休幹部工作局、首都圖書館。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文明探源:考古十講
- 作者:中國社會科學院離退休幹部工作局 首都圖書館
- 出版社: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20年9月
- ISBN:9787520162791
《文明探源:考古十講》是2020年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中國社會科學院離退休幹部工作局、首都圖書館。
《文明探源:考古十講》是2020年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中國社會科學院離退休幹部工作局、首都圖書館。內容簡介本書由社科講堂“文明探源”考古主題系列十講成果集結而成。來自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的十位學者從考...
《中華文明探源》是2007年12月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張碧波、張軍。早期 在古代中國,“國”字的含義是“城”或“邦”。在金文或青銅器銘文中,國字的原始字形作“戈”加“口”,戈是聲符,有執戈守城之意,口表示城邑。從字形上可以看出,一個邦國是以都城為中心而與四域的農村結合在一起的,“...
《文明探源與三代考古論集》是2011年文物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李伯謙。內容介紹 該書是李伯謙教授對於文明探源和三代考古研究的論文集。作者介紹 李伯謙,北京大學考古系教授,從事考古工作多年。作品目錄 文明起源與形成研究 關於中國古代文明研究的幾點構想 以夏商周斷代工程成果為起點深入探討中原古文明 中國古代...
十位“走出去”的一線考古領隊,以中國視角重返世界各地的古代文明,親身講述發掘中的所見所獲、所思所想,以及考古遺存背後的文明內涵。這十個獨具代表性的境外考古案例,是我們探源世界文明的集中呈現,也是中國考古走出國門的生動寫照。書中輔以五百餘幀圖版,並提供簡潔明晰的時空坐標軸、發現/發掘史進程、延伸閱讀...
中國古代文明探源工程是國家考古學界2001年繼夏商周斷代工程後啟動的又一多學科結合、聯合攻關的國家級重大考古項目。此項工程涉及20多個自然和人文學科,旨在回答中國古代文明起源的諸多問題,如中華民族傳說中的祖先黃帝和炎帝是否確有其人,比甲骨文更古老的文字是什麼,誰在中華大地上修築了第一座城邑,又是誰建立...
《源來如此:跟著考古學家去探源》是2024年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王巍。內容簡介 一書直擊“中華文明探源工程”,尖端考古學不再遙不可及。浙江餘杭良渚,實證中華文明五千年;山西襄汾陶寺,地層記憶中的堯舜時代;陝西神木石峁,早期國家形態的城市;河南偃師二里頭,城邦文明走向一體化的王朝;二十餘個塑造...
《聽首席專家講述中華文明探源工程》作者王巍,2023年8月1日由東方出版社出版。內容簡介 《聽首席專家講述中華文明探源工程》以兼具通俗性和學術性的方式,對國家重大戰略性科研項目“中華文明探源工程”自2002年開展以來近20年的主要研究成果進行介紹,以距今5500年至3500年我國各地區文明遺址的考古發現為主體內容,圖文...
近兩年,河南省、山西省和上海大學也相繼建立了文明研究中心。隨著中國考古學取得了舉世矚目的發展,全國各地有關中國文明起源與早期發展的考古發現層出不窮,特別是“中華文明探源工程預研究”實施過程中,陶寺、王城崗、新砦、二里頭、殷墟洹北、周原等遺址大型城邑等一系列重要發現,為開展中國文明起源與早期發展提供了...
關強表示,2023年,全國考古工作會召開,系統提出“大考古”工作思路,推動中國考古學拓展大格局、大視野、謀求大發展。過去的一年中,中華文明探源工程第五階段研究工作取得新進展,“考古中國”24個重大項目統籌推進,265項主動性考古發掘項目系統開展,1367項基本建設考古項目有序實施,實證中華文明突出特性。入選2023...
2000年又參與主持國家“十五”科技攻關重大課題“中國文明探源工程:華夏文明的形成及其早期發展研究”項目的工作。2000年,出任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北京大學中國考古學研究中心”主任。授課師資 北大考古擁有國內高校最完整的考古學科體系,學院凝聚了一支年齡結構合理、學科方向均衡、規模效應明顯的頂尖師資隊伍...
《良渚文明》總時長200分鐘,分5集,以中華文明探源講述考古浙江的故事為切入口,以實景拍攝,遺址現場訪談、解說和三維動畫再現古國風貌為表現形式,以學術理論為科學依據,以遺址發掘、古代區域性文化研究為展現內容,通過紀實和寫意相結合的手法,兼具文化科普作用與藝術美學欣賞功能,是全力呈現良渚文明傳承的一部高...
2023年10月23日,第四屆中國考古學大會發布了中華文明探源工程重點項目——石峁遺址的最新考古成果。2023年石峁遺址考古項目已發掘面積約700平方米,皇城台墓地新發現墓葬17座,已發掘15座,基本為豎穴土坑墓,木棺為榫卯結構,棺外有殉人,其中4座墓葬壁龕內出土了隨葬陶器組合。從2022年發掘至今,石峁遺址皇城台共發現...
考古歷史 1984年,全國第二次文物普查時發現該遺址,起初按照遺址發現所在地命名為“灘小關遺址”,後發現其僅為遺址的一部分,於是重新命名為“雙槐樹遺址”,並繼續展開調查。2013年,為持續開展“中華文明探源工程”研究,經國家文物局批准,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與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聯合,對雙槐樹遺址及其...
1979年3、4月間,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工作人員首次試掘並提出“新砦期”命名。1999年、2000年,北京大學古代文明中心與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年兩次合作發掘新砦遺址,最終確認“新砦期”的存在。2002年至2005年10月,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和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聯合對新砦遺址進行了較大規模的鑽探和發掘,...
我們就缺少一個發掘面積,因為面積大了,文化跡象暴露的多一些,一個是從文明探源來說能提供一些資料,這樣呢對考證大禹也是重要的一件事。”第三次挖掘 作為中國古代文明探源工程重大研究課題之一,蚌埠禹會遺址考古項目第三次考古發掘2009年10月15日正式啟動。與之前兩次的發掘面積1000餘平方米相比,此次考古發掘面積...
2019年9月1日,正式啟用的全國統編(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國歷史》(七年級上)教科書以一整頁篇幅介紹和闡述了良渚遺址實證中華五千年文明史的重要地位。同時在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高一數學》和高中《中國歷史》教材中,也都出現了良渚遺址的描述。2023年12月9日,國家文物局向媒體通報了中華文明探源工程最新考古成果...
2021年4月22日,《何以中國》項目發布會暨專家研討會在北京舉行。2022年9月28日,《何以中國》拿出一些珍貴的獨家影像資料,以特別節目的方式在東方衛視播出。2022年11月14日,大型考古紀錄片《何以中國》首支宣傳短片《文物正在講述何以中國》,由上海廣播電視台 隆重推出 。2023年12月9日上午,中華文明探源工程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