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昌閣介紹
甘谷縣內文昌閣有多處,但大像山文昌閣規模最大。沿大像山寺小道石階慢步而止,約三百餘步,即為文昌閣。文昌閣建築面積為182.9平方米,總面積為260.9平方米。閣門前有石階二十四台,門首有磚雕陽刻篆字“孝友門”三字,兩邊“閣凌碧字迎朝爽,門對朱山映晚霞”磚刻隸書
楹聯,系清末民國初本縣名士宋延楨手筆.門右側立有虎皮照壁,南向,壁上嵌有今人
魏學文(書名雨 )隸書“落霞岩”三字,字型清秀柔和。
文昌樓樓矗於院內,為重檐門柱六角亭式閣樓,分上下兩層,磚木結構。上層檐下繪棟畫壁,其圖案富於寫實。下層檐前迴廊壁間有書畫五幅。其中竹與蘭草為
天水名字何曉峰所畫;別有本縣書法家
武克雄草書:“山頭禪室掛僧衣,窗外無缺溪水鳥飛。黃昏半在下山路,卻聽泉聲戀翠微”。魏學文隸書《
蘭亭序》;另一幅“喜鵲鬧梅”為
禮縣文化館幹部馬 所畫。樓頂作六脊攢尖式,有鴟甍。閣樓高10米,占地33.5平方米,樓座為磚砌築的
須彌座。樓上舊有
泥塑文昌帝君像和清代邑人王權寫的長聯:“帝坐面三峰,恰在此時鄂騫石鼓,鴻翥緹群,檐前便是重霄路,星池涵萬象,看氣潤珠躔,渾聯壁府,榜下頻出五色雲”。樓下有1944年新塑的文昌帝.
文昌閣始建於明末,早期僅有樓、東亭、從北至西南的走廊和院中兩棵
古柏。清同治二年節(1863)回民反清時,樓閣一時盡毀。現閣院東南角的一棵古柏為當年被燒去半麵皮而倖存下來的。清代光緒年間重建樓閣和東南廈房,其內牆壁嵌有光緒二十八年(1902)邑人王權撰《大像山文昌閣創立文社碑記》。民國十五年(1926)又增修南廂房,為卷棚頂,磚木結構,分上下兩層,底層為地藏室,上層為僧房,後牆左右皆有望窗。門兩邊有木刻聯,為民國時縣內名人宋延楨題,其子宋梓篆聯:“樓構數椽竄膝易,窗開三面會心多”。內耳房門額有籀字“共星軒”、“通帝座”,中央佛閣中所奉木雕“西方三聖”(中為阿彌陀佛、左為
觀世音菩薩、右為大勢至菩薩立像)。文昌閣整個建築以四合式封閉院落為布局,東亭、北廊、西宇皆有望窗,可任意瞰視渭川風光。出後門額首籀“積上台”三字,並通甬道。
地圖信息
地址:天水市甘谷縣大像山鎮五里舖大像山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