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昌閣太平軍營壘

文昌閣太平軍營壘

文昌閣太平軍營壘位於江蘇省蘇州市高新區滸墅關興賢橋南大運河西岸土丘上。文昌閣始建於明萬曆23年(1595年),四周小河環繞,居高臨下俯瞰運河,形勢險要。1860年至1863年太平軍駐守滸墅關期間,將文昌閣作為扼守運河的營壘和屯儲糧草的所在,曾在閣四周構築一道高3米餘,厚約1米的磚牆。北面沿河正門之內還築有類似月城的磚壘,東南角有辟門,下通水池,門上有陽文磚刻“草園”兩字。磚牆營壘雖已於1958年被拆毀,僅留殘跡,但太平軍進駐過的文昌閣前後兩殿及兩廂尚存,均為清代硬山頂建築,屋頂還可見到太平天國特有的龍鳳紋瓦當、滴水。文昌閣是古鎮滸墅關的重要史跡和古運河畔一景。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文昌閣太平軍營壘
  • 所屬年代:清代
歷史沿革,現存情況,

歷史沿革

文昌閣始建於明萬曆二十三年(1595年),當時有榷關主事施重光倡建,又得到里中士人張氏宏德、宏謨、宏祚兄弟捐資。閣頂道院稱“太微律院”,取道教中老子所指“三太”未開的渾沌世界時之“太極、太一、太微”意。
  清康熙二十二年(1684),五嶽山人、長洲廩生黃袞棄儒學道,進太微律院,成為“開山道長”。黃袞多方化緣置得文昌閣田產。乾隆五十三年(1789)滸墅關榷關織造四德又“捐廉俸重薪”,江蘇巡撫閔鶚元撰文,張詒題《文昌閣》匾額。
  道光七年(1827)榷使文祥曾重修。從土丘底盤又建起城牆堞垛,砌登閣丘的石階五十三參。朱天成同呂旭升《文昌閣登眺》詩稱:“憑高舒望眼,落日滿秋山;白草荒原外,青松古閣間。鷗輕狎浪去,鳥倦逐雲還;此際皆歡笑,為君一破顏。”
  太平軍占領蘇州時期,文昌閣成了太平軍行轅扼守蘇州城的北大門營壘。同時又進行了一次擴充改造。拆除丘墩下的“節孝老人”坊建築,拓寬原放生月牙河床,增築四周圍城牆、吊橋等。殿宇被古槐、銀杏的虬枝蔓葉遮天蔽地,古閣成了軍營重地。
解放前夕,文昌閣最後一位道長沈宗培,因無法維持,只得棄道還田,自此文昌閣的香火日衰。1958年大煉鋼鐵時,城牆堞垛拆建移作他用。如今的文昌閣為上世紀90年代末重修的。
1960年被公布為吳縣文物保護單位。
  1995年因行政區劃調整,改為蘇州市文物保護單位。
現為文昌公園,對外開放。

現存情況

  現存狀況良好。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