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新村自然村

文新村自然村

文新村自然村,隸屬於雲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祥雲縣禾甸鎮茨芭行政村,屬於壩區。位於禾甸鎮西邊,距離茨芭村委會1公里,距離禾甸鎮4公里。國土面積0.85平方公里。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文新村自然村
  • 行政區類別:自然村
  • 所屬地區:雲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祥雲縣禾甸鎮茨芭行政村
  • 面積:0.85 km
地理位置,村情概況,自然資源,基礎設施,農村經濟,特色產業,人口衛生,文化教育,村務公開,基層組織,發展重點,

地理位置

文新村

村情概況

該村海拔1960米,年平均氣溫15.03℃,年降水量782.92毫米,適宜種植水稻、烤菸、蠶桑、小麥等農作物。有耕地367畝,其中人均耕地0.94畝;有林地886.05畝,全村轄1個村民小組,有農戶91戶,有鄉村人口394人。其中農業人口391人,勞動力242人,其中從事第一產業人數229人。
2007年全村經濟總收入147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1900元。農民收入主要以種植、養殖業為主。

自然資源

全村有耕地總面積367畝(其中:田111畝,地256畝),人均耕地0.94畝,主要種植水稻、烤菸、蠶桑、小麥等作物;擁有林地886.05畝,無經濟林果地;水面面積20畝,其中養殖面積20畝。

基礎設施

該村截止2007年底,已實現通電、通路、通電視、通電話。
全村有91戶飲用井水。有91戶通電,有52戶通有線電視,擁有電視機農戶52戶(分別占農戶總數的100%、57.14%和57.14%);安裝固定電話或擁有行動電話的農戶數55戶,其中擁有行動電話農戶數48戶(分別占總數的60.44%和52.75%)。
該村到鄉鎮道路為彈石路;進村道路為土路路面;村內主幹道均為未硬化的路面;距離最近的車站4公里,距離最近的集貿市場4公里。全村擁有機車45輛。
全村裝有太陽能農戶13戶。耕地有效灌溉面積200畝,有效灌溉率為54.50%,其中有高穩產農田地面積150畝,人均高穩產農田地面積 0.38畝。
該村到2007年底,農戶住房以土木結構住房為主,其中有5戶居住磚混結構住房;有10戶居住磚木結構住房;有76戶居住於土木結構住房。

農村經濟

該村2007年農村經濟收入147萬元,其中:種植業收入85萬元,占總收入的57.82%;畜牧業收入26萬元,占總收入的17.69%(其中,年內出欄肉豬132頭,無肉牛、肉羊);漁業收入2萬元,占總收入的1.36%;第二、三產業收入33萬元,占總收入的22.45%;工資性收入9萬元。
農民人均純收入1900元,農民收入以種植、養殖等為主。
全村外出務工收入7萬元,其中,常年外出務工人數40人(占勞動力的10.23%)在省內務工30人,到省外務工10人。

特色產業

該村的主要產業為種植業、養殖業,產品主要銷售往縣內。
2007年烤菸主產業全村銷售總收入30萬元,占農村經濟總收入19.23%。
該村目前正在發展烤菸、蠶桑特色產業,計畫大力發展生豬養殖產業。

人口衛生

該村現有農戶91戶,共鄉村人口394人,其中男性192人,女性202人。其中農業人口391人,勞動242人。
該村以白族為主(是白、漢族混居地),其中白族389人,漢族5人。
到2007年底,全村參加農村合作醫療377人,參合率96.42%;享受低保2人(人員名單:李國軍、熊中福)。
村民的醫療主要依靠村衛生所和鎮衛生院,距離村委會衛生所1 公里,距離鎮衛生院4公里。

文化教育

該村小學生就讀到茨芭完小,中學生就讀到禾甸中學。該村距離國小校1公里,距離中學4公里。
目前該村義務教育在校學生46人,其中小學生30人,中學生16人。
文新自然村於1962年組成,1962年因修建祥雲縣東風水庫(現在的新興苴水庫),村民們便從禾甸鎮新興苴村移民而來,距今已有45年歷史,姓氏主要以李、熊、許三姓為主,白族,該村有一突出特點,即全村民眾性格溫和,熱情好客,大多農家民居中均採用木雕屏風將房間隔為里外套間,裡間放一客床,專門用來歇客居住,外間擺放客桌和一對長賓登,專供賓主閒聊,表現出主人以真誠和熱情接待賓客,這是該村獨特的待客建所。該村村民主要以種植烤菸、水稻、玉米、蠶桑等農作物為主。

村務公開

該村到2007年底,已簽定農業承包契約83份,農村土地承包面積308.44畝,已建立了農村公益事業建設"一事一議"制度。年末集體總收入2.5萬元,有固定資產2.26萬元,農村財務管理實行自行管理,定期開展村務公開,並成立了民主理財小組,主要以貼上公告、會議等方式公開,公開項目有:組財務收支情況。

基層組織

該村設黨小組1個,黨員總數4人,黨員中男黨員3人,女黨員1人。該村設有團支部1個(設在本村),團員11人。

發展重點

該村目前存在的主要困難和問題是:
基礎設施落後,生產條件差,乾旱缺水突出;人均耕地少,生產發展慢。
該村今後的發展思路和重點是:
1、基礎設施建設,改善生產條件,鞏固烤菸,蠶桑產業;
2、加快勞動力轉移步伐,增加農民收入,每年轉移勞動力100人
3、大力發展養殖業,發展豬300頭。
到"十一"期末,力爭使農民人均純收入由2007年的1900元增加到2000元。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