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教村

文教村位於廣東省佛山市南海區裏水鎮裏水鎮的北部,東面與廣州市白雲區接壤,下轄11個村民小組。全村總戶數974戶,外來暫住人口800人。魚塘面積1200畝。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文教村
  • 行政區類別:村
  • 所屬地區:廣東省佛山市
  • 面積:5.26平方公里
  • 氣候條件:亞熱帶季風氣候
  • 耕地面積:2000畝
  • 戶籍人口:3685人
基本數據,經濟狀況,組織建設,農村經濟,基礎設施,自然資源,人口衛生,文化教育,村務公開,基層組織,發展重點,

基本數據

文教村位於裏水鎮的北部,東面與廣州市白雲區接壤,轄區總面積5.26平方公里,全村總戶數970多戶、戶籍人口3563多人、外來暫住人口550多人;村委會班子及工作人員18人,村黨支部現有黨員79人,村民代表64人,下轄前鋒、鋒一、途一、力邊、途四、聯和、同裕、紅二、興聯、金一、金聯共11個村民小組。
文教村委會區域位置優越,交通方便,東毗鄰廣州(廣和大橋一橋相隔),北與佛山一環北延線路網相連;土地資源豐富,耕地面積2000畝、魚塘面積1200畝,其中農田保護區面積占184畝。
近年來,文教村委會以創建“和諧文明村”為宗旨,大力發展村組兩級經濟,全面加強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營造新型文明、民主法治、健康衛生、平安和諧的社會主義新農村而努力;如今,憑求真務實的工作作風、銳意創新、不斷進取,文教村組織建設完善有序,成績喜人。
2001年被評為南海市婦聯繫統先進集體稱號;2002年獲“烏心蕃薯”品牌村稱號;2003年獲廣東省衛生村稱號、和順鎮團工作進步獎;2004年獲南海區計畫生育優質服務先進村委會、佛山市“一環”工程征地拆遷先進村委會稱號、裏水鎮五四紅旗團支部獎;2006年獲南海區愛國衛生表彰單位、南海區無政策外出村(居)委會獎;2007年獲廣東省衛生村稱號(佛山市A級);2008年獲南海區無政策外出村(居)委會、裏水鎮維穩、綜治工作先進單位獎。

經濟狀況

2010年村的經濟總收入為33761萬元,村級集體經濟純收入106萬元,村小組集體經濟收入1030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9752元,人均股份分紅約3000元。村的經濟目前仍以農業為主,村內現有工業企業20家,規模都比較小,以五金、衝壓、鑄造等一些低附加值的企業為主。村級集體經濟收入的主要來源是出租原有的一些集體物業。現時大部分村民以從事農業種養為主,收入來源主要來自種養收入及集體股份分紅。

組織建設

現村兩委成員5人,其中黨總支部委員3人,村委會成員3人,村支委兼任村委會成員的有1人。班子平均年齡42.8歲,學歷均達到高中(中專)水平。村黨總支部現有正式黨員86人,預備黨員2人。黨員平均年齡為54歲,其中50歲以上40人,30歲以下的年青黨員只有18人;高中、中專學歷16人,大專以上學歷的黨員有14人。現村黨組織設黨總支部1個,在村民小組擬建立6個黨小組。

農村經濟

該村有耕地總面積41.00畝(其中:田21.00畝,地20.00畝),人均耕地0.11畝,主要種植水稻、柑橘等作物;擁有林地594.00畝,其中經濟林果地98.00畝,人均經濟林果地0.27畝,主要種植柑橘等經濟林果;無水面、草地,荒山荒地98.00畝,其他面積767.00畝。該村的主要產業為水稻、柑橘,農產品主要銷售往縣內國外。2007年全村銷售總收入65.00萬元,占農村經濟總收入42%。2007年農村經濟總收入155.00萬元,其中:種植業收入63.00萬元,占總收入的41%;畜牧業收入66萬元,占總收入的42%(其中,年內出欄肉豬650頭,肉牛1頭);林業收入2.00萬元,占總收入的1%;第二、三產業收入18.00萬元,占總收入的12%;工資性收入15.00萬元,占總收入的11.5%。農民人均純收入830.00元,農民收入以種植、養殖等為主。全村外出務工收入12.00萬元,其中,常年外出務工人數16人(占勞動力的7%),在省內務工的有6人。該村到2007年底,已簽定農業承包契約97份,農村土地承包面積82.58畝,已建立了農村公益事業建設“一事一議”制度。年末集體總收入0.50萬元,有固定資產0.80萬元,農村財務管理實行自行管理,定期開展村務公開,並成立了民主理財小組,主要以貼上公告、會議方式公開。

基礎設施

該村截止2007年底,已實現通路、通電、和電視、電話四通,沒有路燈。有98戶還存在飲水困難或水質未達標。有98戶通電,有81戶通有線電視,擁有電視機農戶81戶(分別占農戶總數的100%、83%和83%);安裝固定電話或擁有行動電話的農戶數50戶,其中擁有行動電話農戶數40戶(分別占總數的51 %和41%)。該村到鄉鎮道路為土路,進村道路為土路路面 ;村內主幹道為未硬化路面;距離最近的車站 3.00公里,距離最近的集貿市場3.00公里。全村共擁有汽車1輛,農用運輸車5,拖拉機5輛,機車36輛。全村建有沼氣池農戶6戶;裝有太陽能農戶10戶;建有小水窖0口;已完成“一池三改”(改廚、改廁、改廄)的農戶5戶。耕地有效灌溉面積為30.00畝,有效灌溉率為70%,其中有高穩產農田地面積20.00畝,人均高穩產農田地面積0.05 畝。該村到2007年底,農戶住房以土木結構住房為主,其中有10戶居住磚混結構住房;有13戶居住磚木結構住房;有65戶居住於土木結構住房,還有10戶居住於其他結構的住房。村民的醫療主要依靠村衛生所和鎮衛生院, 距離村委會衛生所.5公里,距離鎮衛生院3公里。

自然資源

全村有耕地總面積41.00畝(其中:田21.00畝,地20.00畝),人均耕地0.11畝,主要種植水稻、柑橘等作物;擁有林地594.00畝,其中經濟林果地98.00畝,人均經濟林果地0.27畝,主要種植柑橘等經濟林果;無水面、草地,荒山荒地98.00畝,其他面積767.00畝。
特色產業
該村的主要產業為水稻、柑橘,農產品主要銷售往縣內國外。2007年全村銷售總收入65.00萬元,占農村經濟總收入42%。該村目前正在發展優質甜橙特色產業。

人口衛生

該村現有農戶98戶,共鄉村人口377人,其中男性198人,女性179人。其中農業人口367人,勞動力214人。該村以汗族為主,是漢、彝族混居地,其中彝族16人,哈尼族族5人。
到2007年底,全村參加農村合作醫療357人(人員名單附後),參合率97%;享受低保10人(人員名單附後)。
村民的醫療主要依靠村衛生所和鎮衛生院, 距離村委會衛生所.5公里,距離鎮衛生院3公里。

文化教育

該村小學生就讀到小新寨國小完小,中學生就讀到建水四中中學。該村距離國小校0.50公里,距離中學3.00公里。目前該村義務教育在校學生38 人,其中小學生21人,中學生17人。

村務公開

該村到2007年底,已簽定農業承包契約97份,農村土地承包面積82.58畝,已建立了農村公益事業建設“一事一議”制度。年末集體總收入0.50萬元,有固定資產0.80萬元,農村財務管理實行自行管理,定期開展村務公開,並成立了民主理財小組,主要以貼上公告、會議方式公開,公開項目有村內重大事項;集體財務收支情況。

基層組織

該村設黨小組1個,黨員總數9人,黨員中男黨員9 人。

發展重點

該村目前存在的主要困難和問題是:農業基礎設施落後;飲水困難;農業技術科技含量低。
該村今後的發展思路和重點是:發展特色農業,擴大優質甜橙種植;大力發展畜牧業,發展勞務經濟。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