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山蒙古族

文山蒙古族

蒙古族最先居住在也里古納河(又稱額爾古納河)東部,後來逐步散居於蒙古大草原。1252年,蒙古人忽必烈統率10萬大軍進功雲南,次年,忽必烈下阿喇貼木兒元帥鎮守玉溪和通海交界處的曲陀關。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文山蒙古族
  • 外文名:無
  • 時間:1252年
  • 解釋:一個民族
  • 1252年忽必烈統率10萬大軍進功雲南
概況,文字、語言、節日,

概況

文山蒙古族是隨忽必烈進入雲南的部分蒙古軍隊即在雲南安家落戶,定居下來,1253年,雲南省境內即有少數蒙古族人居住。清朝初,部分蒙古從通海等地遷入文山境內居住。由於歷史上的各種原因,在文山境內的蒙古族長期隱瞞民族成分,全部報為漢族。通用漢文漢語,但仍保持本民族的一部分風俗習慣。1984年,文山州人民政府批准文山、西疇、馬關、麻栗坡、廣南5個縣7個公社的209戶伙姓和余姓恢復了蒙古族成分。後,麻栗坡縣又恢復了胡、王、冉、黃、彭等姓的蒙古族民族成分。文山縣開化鎮旃姓蒙古族是元代鎮守曲陀關(今通海縣)的蒙古都元帥喇貼木爾之子旃檀的後裔。

文字、語言、節日

文山蒙古族有自己的文字和語言。語言屬阿爾泰語系蒙古語族蒙古語文。文字為蒙古文字。蒙古族有早訂婚晚結婚的習慣,一般十一二歲訂婚,二十一二歲結婚。訂婚稱“夏提格阿爾求爾”。婚事一般在秋後辦理。聘禮和嫁妝比較簡單隨便,視雙方家庭經濟情況而決定,一般不爭多嫌少。秋後辦婚事的原因是農閒時期。300餘年來,因長期與漢族雜居,與漢族通婚,其習俗與漢族相同。蒙古族主要節慶有:春節、清明節、草原節。蒙古族一般信奉喇嘛教。文山州蒙古族人口不多,大部分與其他民族雜居,長期報稱漢族。因此,未發現有信奉喇嘛教的蒙古族信徒。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