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象徵意象:以表達觀念、哲理為目的,以象徵為藝術手段的具有荒誕性和審美求解性的藝術形象。文學象徵意象是哲理性文學追求的藝術至境形態。哲理文學和觀念藝術,也是人類最古老的文藝形式。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文學象徵意象
- 作用:表達想法
- 目的:哲理
- 形式:藝術
簡要介紹,文學意象,藝術特徵,
簡要介紹
黑格爾甚至認為:“象徵無論就它的概念來說,還是就它在歷史上出現的次第來說,都是藝術的開始。”他這裡說的象徵,是指象徵型藝術,並認為象徵型藝術是人類藝術的最早階段和最初形式。接著出現的才是古典型藝術和浪漫型藝術。他認為古典型藝術最合“理想”。古典型藝術(即一般稱為寫實型)追求的“理想”就是我們前面論述的典型。然而象徵型藝術追求的是什麼呢?他沒有回答。西方文論也基本上沒有回答。當20世紀現代派文學再次走上象徵和哲理化的創作道路、席捲世界並成為歷史的時候,西方現代文論仍基本上沒有回答。這種理論上的殘缺,實屬西方文論的遺憾。但中國古代文論卻早有闡發和概括。這就是我們發掘“意象”的古義,並提出文學象徵意象論的原因。
文學意象
觀念意象及其高級形態——文學意象
(一)意象的四種含義
意象(image)一詞,是一個中西部都有的概念。但它的內涵和外延卻是十分模糊的。美國著名學者M.H.艾布拉姆斯說:“意象是現代文學批評中最常見,也是最含糊的術語。”英國《現代評論術語詞典》在解釋“意象”時,也慨嘆道:這是一個“靈活得令人困惑”的術語,“任何由文學語言所引起的可感效果,任何感人的語言、暗喻、象徵,任何形象,都可以被為意象”。顯然這在理論上並不是好現象。當一個要領被泛化得什麼都是的時候,也就意味著什麼都不是。這種現象亟待從理論上進行梳理和規範。
意象在文藝學、心理學、語言學等學科中主要有四種含義:1、“表象”,是指在知覺基礎上所形成的呈現於腦際的各種感性形象。2、內心意象,即人類為實現某種目的而構想的、新生的、超前的意向性設計圖像。在文學創作中則表現為藝術構思所形成的心中之形象或曰“胸中無竹”。3、泛化意象,是文學作品中出現的一切藝術形象或語象的統稱,基本上相當於“藝術形象”或文學形象這個概念,簡稱“形象”。不僅英美目前有這種用法,而且在中國自明清以來,也已演化到與“形象”一詞等同的地步。由於它的含義太寬泛,容易引起混淆,所以本書嘗試重新啟用之前來被冷落的“文學形象”或“形象”的概念,轉而復活“意象”一詞的古義,用它專指一種物殊的表意性藝術形象。這就是:4、觀念意象及其高級形態。這才是本節討論的重點。
藝術特徵
文學象徵意象的藝術特徵:文學象徵意象是以表達觀念、哲理為目的,以象徵為基本藝術手段的具有荒誕性和審美求解性的藝術形象。它和典型、意境鼎足而居,也是達到藝術至境的高級形象形態之一。它的基本特徵是:
(一)哲理性
這是文學象徵意象的本質特徵。文學象徵意象作為“表意之象”,所表之“意”,便是人們在社會實踐中形成的對事物的哲理性觀念、意念,或者說是一種哲理性思考。傳統的看法,總是以為哲理不能進入文學。如黑格爾認為:“哲學對於藝術家是不必要的,如果藝術家按照哲學的方式去思考,就知識的形式來說,他說是干預到一種正與藝術相對立的事情。”但現代派詩人的主張則完全相反。後期象徵主義法國詩人瓦萊里說:“然而我說過,詩人有他的抽象思維,也可以說有他的哲學;我說過,就在他作為詩人的活動中,他的抽象思維在起作用。”藝術實踐證明,黑格爾的看法過於絕對,而瓦萊里的說法卻有他的道理。自古以來,意象詩人,總是以哲理入詩。請看朱熹的《泛舟》:
昨夜江邊春水生,艨艟巨艦一毛輕。
向來枉費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顯然這是藉助泛舟的形象來表達哲理的詩。它也許是議論人生施展才能,必須等待一定的機遇。一般情況下讀書人懷才不遇,猶如舟大水淺、滿身本事也施展不開;而機遇一到,則猶如滿江春水,哪怕是艨艟巨艦也能被時機托起,自由航行,泛舟中流。這是否是勸誡讀書人潛心治學,待機勿躁?其次,這也許是議論某種人生境界。如果把滿江春水理解為主觀上豁然貫通的境界,似在強調做學問只要功夫到家,便會一通百通,獲得自由,泛舟中流而舉重若輕,左右適源。那才是學問家的自由、自在、自豪的人生境界呢!當然,也許這首詩並非是這兩層意思,而是另有所指。一首小詩能這樣讓人思索玩味不盡,誰又有說它不是文學,不是好詩呢?
中國古人都能以哲理為詩,那么20世紀現代派文學藝術的許多流派,都以表達哲理和觀念作為創造象徵意象的目的和最高的審美理想,就不足為怪了。如英國詩人艾略特說:“最真的哲學是最偉大的詩人之最好的素材;詩人最後的地位必須由他詩中所表現的哲學以及表現的程度如何來評定。”他的《荒原》就是某種哲學觀念的詩意表達。現代派文學公認的先驅奧地利作家卡夫卡也說“我總是企圖傳播某種不能言傳的東西,解釋某種難以解釋的事情”。他的小說《變形記》,通過商品推銷員格里高爾·薩姆沙一覺醒來變成大甲蟲的意象,深刻地表達了作家關於人性異化的哲理思考。德國戲劇家布萊希特(Bertolt Brecht)也在戲劇中追求哲理化傾向。他認為現代“戲劇被哲理化了”“科學時代的戲劇能使辯證法成為享受”,“戲劇成了哲學家的事情了”由於意象本質上是表達哲理和觀念的“表意之象”,那么,用形象表達哲理的文學藝術作品,往往又稱象徵意象藝術。這就使它與以再現生活為目的典型和以抒情為目的意境區別開來,成為人類創造的審美理想範式的又一類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