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與文化的張力

文學與文化的張力

關於性命之論,最具有代表性的是《孟子·盡心下》中的一段論述:“口之於味也,目之於色也,耳之於聲也,鼻之於臭也,四肢之於安佚也,性也。有命焉,君子不謂性也。仁之於父子也,義之於君臣也,禮之於賓主也,智之於賢者也,聖人之於天道也,命也。有性焉,君子不謂命也。

基本介紹

  • 書名:文學與文化的張力
  • 作者:冷成金 
  • ISBN:9787806683125 
  • 類別:文學
  • 出版社:學林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02年05月01日
內容簡介,目錄,

內容簡介

”孟子通過人的感官享受的不能實現和仁義天道的應該實現而將社會性的仁義天道規定為人的大性,於是,感官享受的能否實現就成了外在於人的命運,而社會性的仁義道德就成了內在於人的本性。這是性與命的置換,也是人的自然本性和社會角色的置換。應該說,這一買換有著巨大的歷史的必然性與合理性,也為人設定了存在的價值依據。這一置換對中國哲學的人性論產生了極大的影響,對政治意識形態也有著直接而深遠的意義。
然而,任何理論在使用過程中都必然會同時將自身的負面因素髮揮出來,孟子的性善論在現實中往往還發揮著壓制人的個性與合理的欲望的作用,起碼是被當作藉口。(莊子》在論述
性命問題時,主要是以人的自然本性為體,以外在的事功命運為用,將人的自然本性規定為自然而然。如《莊子》說:-吾生於陵而安於陵,故也;長於水而安於水,性也;不知吾所以然而然,命也。”(《達生》)“吾所謂無情者,言人之不以好惡內傷其身,常因自然而不益生也。”(《德充符》)“故君子不得已而臨蒞天下,莫若無為。無為也而後安其性命之情。”。自三代以下者,匈匈馬終以賞罰為事,彼何暇安其性命之情哉!”(《在宥》)“吾所謂臧者。

目錄

緒論:建立中國古典文學研究的文化視界
上編文化視野中的蘇軾研究
一、從《東坡易傳》看蘇軾的情本論思想
二、宋學背景中“三蘇”蜀學的基本特徵
三、“自由人格”——蘇軾黃州時期的人格論
四、“天地境界”——蘇軾嶺海時期的審美化人生
五、蘇軾的山水詩與自然詩化的走向
六、蘇軾的情本人性論
七、蘇軾以情為本的《中庸》論
八、情本文藝觀與理學文藝觀——蘇軾、朱熹文藝觀之比較
九、宋詞繁榮的歷史一文化背景與蘇軾在詞史上的貢獻
中編文學之維與文下匕之維
十、漢賦之美的文化解讀
十一、情感與形式:人的覺醒與駢文之美
十二、中唐至北宋文學的文化一審美擅變論綱
十三、詩詞“文化欣賞”舉隅
十四、在政治、哲學、文學之間——唐宋古文運動的文化品輅
十五、在“載道”與“崇文”之間——傳統散文中的文、道觀
十六、中國審美觀念的轉向與小說禁毀的文化動因
下編文學研究的文化關懷
十七、金庸小說的文化意義
十八、余秋雨散文的文化取向
十九、道德宿命與文化理想——《聊齋志異》與新時期山東作家群道德意識之比較
二十、中國傳統事功精神的基本特徵
二十一、儒家倫理·基督教倫理·晉世倫理
後記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