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評價
《文學與人生》是中國教育家鄒永常所著的一部素質教育教材,於2010年1月1日出版。,“它既是文學審美的深化,也是素質教育的強化”。這本書不僅顯示了知識教育與思想教育的融合,更告訴了我們什麼是永恆不變的東西及其超越時代的價值。
《文學與人生》是湖南文理學院國家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基地的規劃教材。它的前身——“文學與人生”講義,已經在大學中流傳四年。作為一部素質教育教材,“它既是文學審美的,也是素質教育的。它既是文學審美的深化,也是素質教育的強化”。
此書作為人生教育教材,具有十分重要的價值。
目錄
前言
第一編 信念與毅力
第一講 保爾:堅守信念與追求生命意義的人生——讀奧斯特洛夫斯基的《鋼鐵是怎樣煉成的》
第二講 許雲峰、江姐:堅定信念堅強意志的革命人生——讀羅廣斌、劉德彬、楊益言的《紅岩》
第三講 於連:智慧勇敢拼搏人生,虛偽痛苦欲望人生——讀司湯達的《紅與黑》
第四講 高加林:奮力拚搏欲望人生,兩難選擇矛盾人生——讀路遙的《人生》
第二編 愛情與婚姻
第五講 寶玉、寶釵、黛玉:現實與理想的愛情選擇——讀曹雪芹的《紅樓夢》
第六講 子君與涓生:兩難選擇中的生存與愛情——讀魯迅的《傷逝》
第七講 安娜與吉提:承擔責任與放縱情慾的選擇——讀托爾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
第八講 娜拉:從玩偶到覺醒的女性——讀易卜生的《玩偶之家》
第三編 交友與做人
第九講 童心與性靈:做真人說真話寫真心——學習李贄的童心說與袁宏道的性靈說
第十講 魯智深、關羽:仗義與忠義的人生——讀《水滸傳》、《三國演義》
第十一講 古樸山村的人性美與和諧美——讀沈從文的《邊城》
第四編 頤養與生存
第十二講《老子》:老子散文中的生存智慧——讀《老子》
第十三講《莊子》:莊子散文中的養生哲學——讀《莊子》
第十四講 覺新與覺慧:妥協釀悲劇鬥爭贏光明——讀巴金的《家》與《憩園》
第十五講《阿Q正傳》:精神勝利法的認知重建——讀魯迅的《阿Q正傳》
後記
序言
文學自誕生以來,即與人的關係十分密切,並常常影響人的一生。對此,我自己有深刻的體會。我們這一代人,從國小開始,就是在讀《迎春花》、《苦菜花》、《鋼鐵是怎樣煉成的》等作品中成長起來的。這些作品令人盪氣迴腸,我常常讀得淚流滿面。在閱讀中可以尋找人生目標,探索理想、信念,增進情感體驗,學習做人、做事。我們所擁有的忠誠、自信、勤奮、誠實等品德很多都和我們讀過的文學作品息息相關。
文學、藝術怎樣影響人生,對人的成長會產生什麼作用?我曾經和一些文學教授、音樂教授、美術教授進行探討,向他們請教,產生了以下一些認識:首先,文學、藝術能使人感受美、體驗美、懂得美。美十分重要。不懂得美,就不懂得醜;不懂得醜,就沒有羞惡之心;沒有羞惡之心,何談道德?因此,文學、藝術具有道德教育的價值。其次,文學作為一種思想表達,其豐富的內涵和變動不羈的表述,往往成為人的情感皈依。人是有情感的,需要感動,只有在感動中才能淨化心靈、提升境界。文學、藝術能使人感動,能淨化人的心靈。
後記
十三歲那年,剛進國中的我不幸患了腎炎,由於延誤了治療,拖成了慢性病,只好休學回家靜養。
作為一個農民,體弱有病的我,無法勝任農村繁重的體力勞動。在太看重家庭出身背景的那個年代,另找別的謀生出路,對我而言,那是一個不敢奢望的妄想。未來人生的路該怎么走啊!少年的我感到了深深的絕望。感謝命運的恩賜,逆境中的我有幸讀到了奧斯特洛夫斯基的小說《鋼鐵是怎樣煉成的》,保爾的生命歷程撥開了我生命中的陰霾,燃起了我心中的夢想——一個僅讀四年國小,且雙目失明、全身癱瘓的人,尚且能夠成為一個著名的作家,我一個四肢健全,進了國中的青年,為什麼就不能靠自己的努力,在文學之途上闖出一條求生的路徑。於是我開始大量閱讀,並嘗試寫作。雖然,我沒有因此成為一個作家,但我卻靠自己的努力成為了一名大學的教授。誠然,這些談不上什麼輝煌的成就,但已遠遠超過了少年時代自己和他人對我人生的預期。
圖書信息
譯者: 王岷源
作者: 吳宓
內容簡介
吳宓先生是我國比較文學的開拓者、奠基者和著名學者,本書系他苦心經營十餘年寫成的講義,於湮沒五十年後首次面世。該書用中、英、法、拉丁等多種文學寫成,代表了作者的哲學與文學藝術思想的核心與精神。作者才識淵博,匯通古今中外哲人與藝術家的智慧,對人生的意義、文人的道德、文學的本質和藝術創作的規律作出了獨特而新穎的闡釋。這些論述對於建設具有中國特色的文學理論以及在現代化經濟浪潮衝擊下如何提高文人的品格極有啟迪意義。書後附有吳宓先生的弟子周輔成、李賦寧、王岷源先生撰寫的闡釋性論文;錢鐘書先生為自己的老師題寫了封面書名。
作者簡介
吳宓(1894-1978),1894年(清光緒二十年)生,陝西省
涇陽縣人。字雨僧、雨生,筆名餘生,著名西洋文學家, 國立東南大學文學院教授(1926-1928) 1941年當選教育部部聘教授。
個人履歷
1917年23歲的吳宓赴美國留學,早歲負笈清華,留學哈佛,與
陳寅恪、
湯用彤並稱為“哈佛三傑”。攻讀新聞學,1918年改讀西洋文學。 留美十年間,吳宓對19世紀英國文學尤其是浪漫詩人作品的研究下過相當的功夫,有過不少論著。
1926年吳宓回國,即受聘在國立
東南大學文學院任教授,講授世界文學史等課程,並且常以希臘羅馬文化,基督教文化、印度佛學整理及中國儒家學說這四大傳統作比較印證。吳宓在東南大學與梅光迪、
柳詒徵一起主編於1922年創辦之《學衡》雜誌,11年間共出版79期,於新舊文化取徑獨異,持論固有深獲西歐北美之說,未嘗盡去先儒舊義,故分庭抗議,別成一派。這一時期他撰寫了"中國的新與舊""論新文化運動"等論文,采古典主義,抨擊新體自由詩,主張維持
中國文化遺產的應有價值,嘗以中國的白璧德自任。他曾著有《吳宓詩文集》、《空軒詩話》等專著。
吳宓離開東大後到東北大學、
清華大學外文系任教授,1929年9月
錢鐘書考入其父
錢基博曾執教的清華大學外文系,成為吳宓的得意門生,師生間常有詩詞贈答與唱和,然而1937年因錢鐘書一篇書評,師生關係曾緊張了多年。
吳宓於1941年被教育部聘為首批部聘教授。1943-1944年吳宓代理
西南聯大外文系主任,1944年秋到成都燕京大學任教,1945年9月改任
四川大學外文系教授,1946年2月吳宓推辭了
浙江大學、
河南大學要他出任文學院院長之聘約,到武昌武漢大學任外文系主任,1947年1月起主編《武漢日報·文學副刊》一年,其間清華大學
梅貽琦和陳福田一再要他回去。至1949年廣州嶺南大學校長陳序經以文學院院長之位邀他南下,且其好友陳寅恪亦在嶺南,教育部長杭立武邀他去台灣大學任文學院長,女兒要他去清華大學,而他即於4月底飛到重慶到相輝學院任外語教授,兼任
梁漱溟主持的北碚勉仁學院文學教授,入蜀定居了。1950年4月兩院相繼撤消,吳宓到新成立的四川教育學院,9月又隨校併入西南師範學院歷史系(後到中文系)任教。結果是虎落平陽,晚景甚為不佳。
至"文革"到來,吳宓成為西南師院批鬥的大罪人,以種種罪名蹲入"牛棚",到平梁勞改,受盡苦難。76歲的老人乾不動重活,還被架上高台示眾,頭暈眼花直打哆嗦,被推下來跌斷左腿。之後又遭斷水斷飯之折磨。腿傷稍好,即令打掃廁所。
1971年病重,右目失明,左目白內障嚴重,就只好讓他回重慶養病。1977年吳宓已生活完全不能自理,只好讓其胞妹吳須曼領回陝西老家終於使他得到了一些兄妹深情的照顧和溫馨,延至1978年1月17日病逝老家,終年84歲。1981年1月17日,吳宓的骨灰,由吳須曼送至安吳堡,葬在白雪籠罩的嵯峨山下。
吳宓的愛情
吳宓留給後人的是一個嚴謹的學術大師印象,但他的婚戀卻如同一枚堅澀的青果
,令後人不敢恭維。
有人說,他是一個地道的“好色之徒”,話雖偏激,卻折射出了他在婚戀上不安分的一面。為此,陳寅恪看得頗為透徹,說他本性浪漫,不過為舊禮教道德所“拘系”,感情不得舒發,積久而瀕於破裂,因此“猶壺水受熱而沸騰,揭蓋以出汽,比之任壺炸裂,殊為勝過”。
中國有句古老的名言“媒人跳進花轎里”,意指為人做媒的第三者與當事人中的一個相愛,反倒成了新郎或新娘,上了本不該屬於自己的花轎。吳宓的婚戀悲劇便是這句名言的最好註腳。
1918年11月,留學哈佛的吳宓,突然接到清華留美同學陳烈勛的來信,欲將自己的妹妹陳心一介紹給吳宓為妻。信中說陳心一畢業於杭州的浙江省女子師範學校完全科,現年24歲,為浙江
定海縣一位國小教員,心氣很高,擇婿特別苛嚴。陳烈勛在信中明確指出,其妹在家中曾多次聽他談及吳宓,後又閱讀過《益智雜誌》、《清華周刊》中吳宓的詩文,尤其是看到《清華周刊》上吳宓的照片,萌發愛慕之情,願嫁吳宓,侍奉終身。吳宓接信後,怦然心動,立即回信認可,旋即收拾好行裝,迫不及待地趕回了國內。悲劇的帷幕徐徐拉開。
1921年8月,留美歸來的吳宓沒休息兩天,便匆匆趕往杭州,相晤陳心一。然而,這次的相晤極富戲劇性,似乎從一開始便隱示著某種悲劇的意象。到了陳家,吳宓西裝革履,意氣風發,一副海外學子的風采。陳心一被牽引出來,按吳宓日記的敘述,大家只是默默相對。不曾預想,一會兒工夫,另一位女主角翩然出場。
這便是吳宓人生悲劇中最為關鍵的另一中心人物———
毛彥文。事也湊巧,毛彥文本與陳心一是好友,這天,她神采飛揚地來訪,準備別過閨中密友,去北京上學,不想與吳宓不期而遇。除卻毛陳二女本是同學這層關係外,毛彥文的未婚夫朱君毅還是吳宓清華讀書時的同桌好友。朱君毅長毛彥文4歲,為姑表兄妹,自幼青梅竹馬,感情甚篤。但在毛彥文9歲時,由其父做主,把她許配給了方姓朋友之子。毛彥文浙江女子師範學校畢業時,方家怕生變故,催逼完婚,就在方家迎親的大轎抬至毛家大門之際,不甘命運擺布的毛彥文從後門勇敢地逃離。此前,她和表哥朱君毅早已月下為盟,私訂終身了。毛家在方家退婚後,由雙方家長做主,毛彥文與朱君毅正式訂婚。吳宓作為朱君毅的同桌好友,早在清華讀書時,便知道了毛彥文。那時,朱君毅每次讀完表妹的情書後,都會讓吳宓過目。
吳宓對毛彥文在信中流露出的才情敬佩不已,久而久之,心中便涌動出異樣的情愫,礙於同學之誼,他不曾流露,而是深深隱藏在了心底。
吳宓在美留學時,收到陳烈勛欲將其妹說合給他的信時,曾委託朱君毅,讓毛彥文打探陳心一的情況,彼此溝通二人的信息。從這個意義上講,毛彥文實際上是吳宓與陳心一的媒人。這次,突然在陳心一家中不期而遇毛彥文,吳宓本就懷有好感,但見對方活潑雅趣,大方得體,一副新派淑女風範,吳宓頓時在心中暗生出一絲落寞,怎奈毛彥文名花有主,且是摯友之未婚妻。
下午,毛彥文告別他們回了上海。吳宓與陳心一一見如故,在陳父的安排下,雙雙泛舟西湖,吳宓心中殊為快活。第二天,二人再度早游西湖,其樂融融。吳宓在日記中這樣記述道: 是日之游,較昨日之游尤樂。家國身世友朋之事,隨意所傾,無所不談……此日之清福,為十餘年來所未數得者矣。
13天以後,吳宓和陳心一正式完婚。
隨後,吳宓與同學朱君毅雙雙被南京東南大學聘為教授。事實證明,如此倉促的婚姻對吳宓和陳心一來講,都是一個悲劇。本來,吳宓當初慎重地委託毛彥文在國內打探陳心一的情況,毛彥文並不因自己與陳心一是同窗好友,而一味溢美誇大。她認為,陳心一人品不錯,交友可以,貿然訂婚則無必要。吳宓與陳心一見面後,早忘了毛彥文在信中的忠告,好友陳寅恪勸他道:“一個男人,學問不如人,很是可恥;大丈夫娶妻不如人,何故難為情?” 吳宓遂與陳心一匆匆完婚。
不過,在東南大學,毛彥文真真實實地走入了吳宓的生活中。朱君毅這時候突然變卦,他以近親結婚有害下一代為由,堅決提出與毛彥文解除婚約。守候6年,逃婚只為下嫁表哥的毛彥文始料不及,她萬般無奈之下,只得轉而求助吳宓夫婦。吳宓於是作為一個中間人,往返於兩人之間,極力救火說和。怎奈朱君毅去意已決,堅決不肯與毛彥文締結白首。結果,朱、毛之合未成,終致解除婚約。
本欲救火的吳宓卻引火燒身,他居然在朱、毛二人分道揚鑣後,不顧有婦之夫的身份,向毛彥文表白了自己的愛意。毛彥文斷然拒絕。
令她不可容忍的是,撇開媒人身份、友情關係不說,吳宓的舉措實在荒唐。他幾乎在每次信中,都會不厭其煩地贅述自己從某年某月起,自朱君毅處讀到她的信而漸漸萌生愛意,這令毛彥文大為反感,何況她與吳宓的結髮之妻陳心一原本就是要好的朋友和同學。
細想起來,這也是吳宓情感旅程中的劫數。當初,兩位女主角初次亮相,同時出場。陳心一和毛彥文都是在吳宓生命中占據重要地位的女人,陳是他結髮之妻且育有三個女兒,毛則是他至死不渝的情人。
當然,這場悲劇的始作俑者卻是吳宓自己。
英國戲劇家蕭伯納曾說過:“人生有兩大悲劇。一是得到了想得到的東西,一是得不到想得到的東西。”
吳宓為毛彥文所拒後,並不甘心。他索性做得更加離經叛道。結婚7年後,陳心一不忍吳宓情感上的叛逆,最終仳離。這一石破天驚之舉,讓世人目瞪口呆。“
學衡派”同仁幾乎一致譴責,其父更是公開指斥他,“無情無禮無法無天,以維持舊禮教者而倒行逆施。”
毛彥文由默默不見經傳的人物立時成為了“三人間的中心人物”,她心中叫苦不迭,但面對吳宓的求愛,仍是不願就範。吳宓毫不氣餒。對毛彥文的追逐愈演愈烈,成為了一場愛情的馬拉松,中間包含了太多的故事,以至於在30年代的上海灘,他們的故事成了小報津津樂道的話題。
吳宓的鍥而不捨最終打動了美人芳心。女人的骨子裡,總是喜歡被愛的,毛彥文亦不能免俗。可是,兩人的愛情未因來之不易而最終瓜熟蒂落。吳宓是一個充滿了矛盾的人,保守與浪漫,新派和舊派居然會對立地存在著。當毛彥文心儀於他,準備談婚論嫁時,吳宓卻生出了一絲隱憂,既想和毛彥文成為夫妻,又擔心婚後會不和諧,兩種截然不同的心情,讓吳宓彷徨不已,患得患失。
1931年3月,吳宓赴巴黎進行學術交流。他一反以前溫情脈脈的樣子,將電報拍到美國,措辭強硬地令毛彥文放棄學業,迅速趕往歐洲,與之完婚,否則各自分手。有人指出,他動輒向毛彥文發出最後通牒,用語十分惡毒。與此同時,據傳說他還寫信回國,向一位叫賢的女人示愛,同時又與一位金髮女郎打得火熱。
毛彥文來了巴黎。
吳宓又不想結婚了,改為訂婚。滿腔熱情而來的毛彥文大為狼狽,原來是對方費盡心機追求她,現在她鬆口了,對方又變了卦。毛彥文哭著說:“你總該為我想想,我一個30多歲的老姑娘,如何是好。難道我們出發點即是錯誤?”
吳宓不為所動,冷靜地說:“人時常受時空限制,心情改變,未有自主,無可如何。”對此,吳宓在日記中這樣記述:
是晚彥雖哭泣,毫不足以動我心,徒使宓對彥憎厭,而更悔此前知人不明,用情失地耳!
好一個“用情失地”。饒有興味的是,吳宓在此期間,卻對小報上炒得沸沸揚揚的魯迅、許廣平之戀陡生艷羨,他說:“許廣平夫人,乃一能幹而細心之女子,善窺魯迅之喜怒哀樂,而應付如式,即使魯迅喜悅,亦甘受指揮。云云。嗚呼,宓之所需何以異此?而宓之實際更勝過魯迅多多,乃一生曾無美滿之遇合,安得女子為許廣平哉?念此悲傷。”
這次巴黎論婚作罷後,吳宓與毛彥文從歐洲歸來。毛彥文留在上海,一直在等待吳宓迎娶。1933年8月,吳宓又一次南下,目的是先去杭州,向盧葆華女士求愛,如不成,再去上海,和毛繼續討論是否結婚。友人勸他別老玩愛情遊戲,此次南下必須弄個老婆回來。結果又是兩頭落空,毛覺得他太花心,因此也唱起高調,說她準備做老姑娘,盡力教書積錢,領養個小女孩,“歸家與女孩玩笑對話,又善為打扮,推小車步行公園中,以為樂”。天真的吳宓並未察覺出這番話中的潛台詞,他大約覺得毛反正是跑不了的,依舊熱衷於自己的多角戀愛。毛彥文一氣之下,嫁給了
熊希齡,一位比她爹還大的老頭。吳宓沒想到會有這步棋,毛的嫁人,讓他覺得自己有一種遭遺棄的感覺,同時也很內疚,認定毛是賭氣,自暴自棄,不得已而嫁人。很長時間裡,吳宓都沒辦法確定自己應該扮演什麼樣的角色。是負情郎,還是被負情的痴心漢,兩者都是,又都不是。不管怎么說,毛是他一生最鐘愛的女人,只有真正失去了,才感覺到珍貴。毛彥文結婚以後,特別是三年後熊希齡病故,吳宓一直糾纏不休,既是不甘心,同時也是真心懺悔。
1999年,台島內掀起一股“吳宓熱”。已是102歲高齡的毛彥文,並未因時光的流逝而沖淡她對吳宓負情的怨恨,她說,自己從未愛過吳宓。
倘使吳宓地下有知,不知作何感想?
吳宓與毛彥文的愛情馬拉松隨著毛彥文的悄然去台,而走到了終點。解放後,吳宓已近暮年,心態漸趨平和,但這時,他又迎來了一場驚世駭俗的婚戀。
1953年6月,吳宓與原
重慶大學法律系畢業生、20多歲的
鄒蘭芳結為夫妻。
“黃花白髮相牽挽,付與時人冷眼看。”是愛情的魔力誘使多情的吳宓陷入黃昏戀,還是他的憐憫之心驅使他去救助一個生活窘困的弱女子?是鄒蘭芳利用了他的性格弱點,利用了吳宓多情善感,喜歡自己女學生的心理,亦或是鄒蘭芳設套布陣,捉弄了吳宓?凡此種種,在許多人心中打下了大大的問號,延至今日,未有一個明確的說法。
鄒蘭芳的身世委實可憐,這位生於地主家庭的千金小姐走出大山溝到重慶求學,並最終完成學業,完全依靠兩位供職原國民黨川軍的哥哥救助。解放後,兩位兄長因參與武裝叛亂,留下了幾個無人照顧的遺孤。鄒蘭芳不泯兄長情,只得接過哺養遺孤的重擔。要命的是,她出身不好,本就患有嚴重的肺結核,處境可謂艱難。當她看到了吳宓在《新華日報》上的“思想檢討”文章後,眼睛一亮,像抓了根救命稻草似的,決定立刻抓住吳宓。
於是,她先是熱情洋溢地主動寫信給吳宓,聲稱自己佩服其道德文章,虔誠地崇拜他。吳宓戴著老花鏡,將來信讀得滾瓜爛熟,然後書生氣十足地回了信。隨即,鄒蘭芳不請自入,登門求教,並以學生身份為老師縫洗漿補,漸漸地,她不避世俗,終於使吳宓迅即迎娶了她。
須知,吳宓這時是二級教授,有不菲的工資,再則,他還是高級統戰對象,政治待遇遠遠優於他人。吳宓卻叫苦不迭。師生戀已令他抬不起頭,加之鄒蘭芳是一個病秧子,終日浸泡於藥物中,不能解脫。事後吳宓曾對朋友說,這哪是黃昏戀的愛情,實是在為蘭芳治病,在養蘭芳一家九口人。
三年後,鄒蘭芳因肺病不治,香消玉殞。吳宓從此背上了一個還不清的情債,他以自己的正直、善良,用他工資的大半,接濟養育鄒蘭芳的幾個侄兒、侄女。這種接濟和養育直到“文化大革命”開始後吳宓不能自顧時才中斷。
吳宓與毛彥文
20世紀30年代,毛彥文以其才貌雙全,善於交際,曾使得不少文人雅客傾慕,這其中就包括風流才子吳宓。吳宓時任清華大學西洋文學系教授,已經結婚生子,遇到毛彥文後,立刻墜入萬劫不復的情網。“吳宓苦愛毛彥文,三洲人士共驚聞。離婚不畏聖賢譏,金錢名譽何足雲。”吳宓公開發表情詩,為了追求毛彥文,他真的與髮妻離婚,拋棄了三個幼小的女兒。吳宓的石破天驚之舉,遭到了大多數同人的譴責,父親更是公開指斥他“無情無禮無法無天”。但吳宓依然我行我素,對毛彥文痴心不改。
然而,毛彥文並不愛吳宓。他們一個是新潮女性,熱衷於政治、公益事業,一個是舊派文人,只會寫舊體詩,真可謂兩條道上跑的車——走的不是一條路。她對她只有敬重。面對吳宓鍥而不捨、愈演愈烈的追求,毛彥文不知如何是好,只得與他保持若即若離的關係。吳宓認為這是她的矜持,或是在考驗自己,於是愛得越發熱烈。就這樣,7年過去了,吳宓深陷情網不能自拔,毛彥文卻果斷地嫁給了北洋政府前總理熊希齡。失戀後,吳宓痛苦不堪,大寫“懺情詩”,一連38首,詩句悽苦悲涼,皆是自怨自艾之作。詩句四處發表後,吳宓並沒有博得別人的同情,反而被很多人嘲笑為自作自受。吳宓仍不醒悟,又把這些詩拿到課堂上去講,成為學生們的笑料。吳宓最得意的門生錢鐘書深感痛心,他怒其不爭地寫了首詩送給老師:“有盡浮生猶自苦,無窮酸淚倩誰償。”因為在對待毛彥文的問題上與老師的觀點大相逕庭,還導致了錢鐘書與吳宓之間幾十年的誤解。
熊希齡去世後,吳宓又燃起了追求毛彥文的希望,他寫了很多感人肺腑的長信表達自己的情思,結果一點回音也沒有得到,有的信甚至被原封不動地退回。吳宓仍不死心,痴痴等待那永遠也不會回來的佳音。後來,毛彥文漂洋過海到美國,吳宓得知訊息後,又千方百計向海外歸國的人打聽她的訊息。吳宓的後半生,抑鬱悽苦,因思念太深,經常會在夢中與毛彥文相會,一覺醒來,淚濕枕巾。“文革”期間,飽受折磨的吳宓終於在對毛彥文無盡的思念中永遠地閉上了雙眼。
1999年的一天,研究吳宓的專家沈衛威教授在台北拜訪毛彥文。此刻,毛彥文年逾百歲,眼花耳背。沈教授大聲地對她說:“大陸出版了《吳宓日記》,裡面有很多關於您的內容,表達了吳宓先生對您的愛慕之情。您有什麼話要說嗎?”毛彥文面無表情,冷冷地回答了一句:“好無聊。他是單方面的,是書呆子。”這是吳宓痴情苦戀一生得到的最終回音。
“精誠所至,金石為開。”在情感的世界裡,這是一句害人不淺的“至理名言”。能夠釋讀天書、洞察世事的吳宓教授,一生也沒有參透這個簡單的道理。魯迅先生曾說:“強不愛以為愛是人生最大的痛苦。”
吳宓的愛情觀
任何男人和任何女人之間的關係都是相對的,都在“多”之中。因此,一男愛一女,一男愛多女,一女愛多男,多男愛多女,或同時,或先後,這種種情形形上學地說都是有道理的。由此使戀愛極不穩定,如沙上築屋,常是輪盤式,三角式,交織式,很少互相式的,遂導致痛苦和悲哀。吳宓自己是一個經歷了失戀痛苦和離婚悲劇的人,所以這番話不僅是出於理性思考,而且包含著身世之嘆。事實上,世上確無命定姻緣,男女之愛充滿著偶然和變易的因素,造成了無數恩怨。因此,愛情上的理想主義是很難堅持到底的。多數人由於自身經驗的教訓,會變得實際起來,唯求愛寧,把注意力轉向實力或事功。那些極執著的理想主義者往往會受幻滅感所驅,由情入空,走向虛無主義,如拜倫一樣玩世不恭,或如賈寶玉一樣看破紅塵。吳宓也是一個極執著的理想主義者,但他不肯放棄理想,試圖在愛情上也尋求“一多並在”的中庸,於是提出“由情入道”,“由情悟道”,即“由愛情入宗教”,“籍人生的痛苦經歷而逐步理解和信仰上帝的世界”。
吳宓對想像的生活比現實的生活更豐富,一個人的情感很難說是受現實還是受想像影響的。吳宓唐.吉訶德"騎士"一樣的真情實感,多少象個笑話。不過話說回來,吳宓不成功的愛情卻使俗到"無我"的後人看到一個民國文人別樣的風采與態度,讓人在好笑同情之餘生出幾分感慨。
吳宓軼事
讀書入神 過目不忘
吳宓幼時,讀書刻苦,每餐必由家人送至書房。一晚,家人送餅一隻,油潑辣椒一碟,吳宓讀書入神,誤用餅子蘸墨大啖,連曰:“香,香,香。”
吳有即頌成章,過目不忘之才。1955年回安吳老家,於迎祥宮碑前小站片刻,只將碑文口誦一遍,即能一字不漏默寫而出。
站著乘車
吳性剛直,一貫克己守公,從不占人絲毫。
1944年,他去寶雞訪友,購得三等車票,上車無座位,只好站過道。其時,恰遇妹夫王俊生,該王持有免費乘車證,遂將他帶至二等車廂,找一空座.吳不知情,待查票時,列車員說:“三等車票,不能坐二等車廂。”王即出示證件,說明身份關係,查票員亦謙笑允準,但吳卻生氣異常,憤然返回三等車廂,依舊站於過道,直至寶雞。
“吳宓風”與“對牛彈琴”
吳對《紅樓夢》研究,造詣極深,飲譽中外,凡聽吳宓紅學演講之人,無不屏息凝神,如醉似痴。末了輒發深嘆:“那不是聽報告,簡直是看演出。”
吳一人將林,王,薛,賈演得活靈活現,惟妙惟肖。四十年代,西南古城即刮“吳宓風”,時人讚譽:“郭沫若與吳宓的報告,倘能一字不誤記錄下來,便是第一等絕妙好文。”1947年,吳宓來西安講學,知識界奔走相告,盛況空前。
一日,陝西“三青團”一幫政客故做風雅,約請吳講《紅樓》,吳素鄙此等人物,遂婉辭拒謝。誰知,這幫人搬出吳父建常先生極力通融。吳宓無奈,便胡諂一通,待其走後,吳父詰之:“何故未講?”
吳答:“彼等似廟中之神,泥塑木雕,對之若談紅樓,猶對牛馬奉琴耳。”
邱吉爾夫人的故事
吳宓平日表情嚴肅,不苟言笑,但心懷坦蕩,為人寬厚。1955年,他從安吳回西安,在
三原搭乘火車,一列車員倒開水時,不慎將吳手燙傷,慌忙中未及賠禮,吳卻站起,毫不介意地說:“無妨無妨,請勿耽誤公幹。”
服務員離去,同行數人,均感詫異。詢之於吳,吳曰:“昔英相邱吉爾去議會發表演講,下車之時,夫人手被車門夾傷,血流不止。邱氏瞥見,神情慌急,但夫人卻一臉鎮靜連說“無事”,待邱演講完畢,夫人方以實情告之。”
吳宓意在喻告人們,凡事不可以小誤大,以私誤公
爭來“反革命”桂冠
吳宓品德高潔,言不阿貴,行不偎榮。
文革時,他是“貨真價實的資產階級學術權威”,受到殘酷批鬥和監禁勞改,但他依然不思“悔改”,蹲身牛棚,猶大寫其“
姚文元在江青的卵翼下”,“我罪實質,是認為中國文化極有價值,應當保存並發揚光大。”一類文字。
其時,識時務者說:“吳宓的反革命帽子是自己爭下的。”
小人施詐 哲人受騙
吳宓心善,樂於助人,因此也常受人之騙。他戴的進口手錶,被兩個無賴以僅值六元的小鬧鐘哄騙而去。又有張姓之人對吳言說,吳一學生因病就醫,急需二百元住院費,吳不疑,即刻湊錢交付。嗣後,此張又來,言稱那學生開刀治療,又急需費用若干,吳此時手頭已空,正籌思之際,此騙子以為吳有疑慮,便拿出一封“求援信”,高聲朗讀,恰逢保姆進來,驚見客人正念白紙一張。(蓋此時吳患眼疾,視物不清)。於是保姆喚人,將騙子扭送公安機關。吳對此不勝感慨,又對保姆的精明稱讚不已。
最後時刻
1977年,吳戴“反革命”帽子住在老家安吳,猶似老農,棉衣鶉結,衣食難繼。一日,偶與妹閒談,知鄉間中學未開英語,問其緣由,答曰:無外語教師。吳遂急切言曰:“那他們何不找我?我在美國呆過多年,我可以給他們講課。” 蓋吳此時雙目失明,全身癱瘓,行將就木之人,拳拳之心實可感人。
臨終時刻
“給我水喝,我是吳宓教授。給我飯吃,我是吳宓教授!”這是吳宓1978年臨終前的囈語。在一個做學問的人的眼裡,教授是一個了不得的頭銜。在知識不曾貶值的日子裡,
教授貨真價實,代表應得的榮譽和地位。教授的意義,是我們今天許多俗人無法理解的。 教授”兩字,在吳宓心中是多么的崇高!吳宓有著真學識、真性情,卻自比為古希臘悲劇的英雄,而他的命運,恰恰中了他的
讖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