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人類學新論——學科交叉的兩大轉向

文學人類學新論——學科交叉的兩大轉向

《文學人類學新論——學科交叉的兩大轉向》是唐啟翠、葉舒憲編著的文學人類學著作,首次出版於2019年1月。

《文學人類學新論——學科交叉的兩大轉向》是文學人類學研究在理論上的又一成果。它系統深入地研究了中西方人類學和文學兩大學科的兩大轉向是如何進行的,提煉和總結了文學人類學研究的總體方法和核心概念,並由此提出了一些新的理論和思想,將文學人類學研究從學理上往前推進了一步。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文學人類學新論——學科交叉的兩大轉向
  • 作者:唐啟翠、葉舒憲
  • 創作年代:當代
  • 首版時間:2019年1月
  • 字數:342000
  • 類別:文學人類學著作
內容簡介,作品目錄,創作背景,作品思想,出版信息,

內容簡介

《文學人類學新論——學科交叉的兩大轉向》全書共分為三編、十五章。上編包括第一章至第七章,圍繞人類學的文學轉向具體論述了從伯克到格爾茲的人類學發展、當代英美人類學的文學轉向、文化批評與人類學的文學轉向、民族志寫作的文學性、詩性與民族志成為作品的可能及人類學文學轉向的思考等內容。中編包括第八章至第十一章,圍繞文學的人類學轉向分別對當代中國文學思想的人類學轉向、當代中國文學研究的人類學轉向、文史“故事”中的人類學、當代日本文學的人類學轉向等內容進行了具體分析。下編包括第十二章至第十五章,進一步圍繞文學與人類學的交叉與創新,分別從開放與超越、整合與拓展、反思與推進等角度對文學人類學的交叉融合進行了深度分析。

作品目錄

上編 人類學的文學轉向
第一章 人類學的文學轉向:從伯克到格爾茲
第二章 當代英美人類學的文學轉向
一、超越科學主義:格爾茲和人類學的轉向
二、思想源泉:從維根斯坦到伯克
三、伯克對文化闡釋理論的啟示
四、跨學科引領創新:伯克與格爾茲的共同經驗
一、範式轉移:科學民族志的危機
二、承前啟後:《寫文化——民族志的詩學與政治學》的話題延續
三、當代實驗民族志文類
四、女性寫文化
五、世界體系與多點民族志
六、數位化時代的民族志
第三章 文化批評與人類學的文學轉向
第四章 表述與建構:民族志寫作的文學性
第五章 主體性與人類學寫作的溫度
一、表述危機與人類學寫作的實驗時代
二、寫作:文學轉向的契機
三、焦點問題:真實與虛構
一、文學轉向與民族志的文學性
二、虛構的圖像:英國早期人類學寫作
三、文化闡釋:美國民族志的探索
四、主觀描述:法國民族志寫作
五、作為文學的人類學
一、動情/不動情:人類學寫作的四場爭論
二、我/非我:寫作中的人類學家
三、冰點/沸點:人類學寫作的溫度
第六章 詩性與民族志成為作品的可能
第七章 文學之翼:人類學文學轉向的思考
一、詩性智慧:民族志知識範式的轉向
二、詩性自我:民族志研究的共通經驗
三、詩性邏輯:民族志研究的文化手段
四、詩性寫作:民族志傳記
一、人類學的文學轉向
二、書寫或表述:人類學內在的文學性
三、養料與助手:人類學史中的文學
四、科學與文學:人類學與生俱來的兩翼
中編 文學的人類學轉向
第八章 當代中國文學思想的人類學轉向
第九章 當代中國文學研究的人類學轉向
一、文學創作的人類學轉向
二、文學人類學在中國
三、四重證據法與文學人類學的前景
一、文學人類學與中國古典文學的重釋
二、文化詩學:回歸文學的文化維度
三、中國少數民族文學研究的人類學轉向
第十章 文史“故事”中的人類學
第十一章 當代日本文學的人類學轉向
一、“文學”反思:文化大傳統視野
二、西王母“故事”的人類學性
三、文學文本:人類學的另一種田野
一、再現《金枝》:《1Q84》和《水死》
二、《金枝》密碼及其文學影響
三、殺王:古老主題的現代呈現
下編 交叉與創新
第十二章 開放與超越:文學人類學的超學科性
第十三章 整合與拓展:探求文學人類學的新發展
一、思維之鏡:認知共性與表述多樣性
二、原型之制:從文本到文化
三、方法之技:從國學考據到四重證據
一、從跨學科研究到新興交叉學科
二、問題與方法:再文學化與人類學化
三、發展趨勢:立足本土與國際對話
第十四章 反思與推進:中國文學人類學的理論建構
第十五章 圖像、器物與文化文本
一、範式轉向:從中國神話到神話中國
二、四重證據:文化文本的立體建構與闡釋
三、神話歷史:歷史記憶的原始傳統回歸
四、大小傳統:人生識字糊塗始的突破與覺悟
五、玉教:華夏文明核心價值觀傳播的驅動力
六、N級編碼:中國文化的編碼與解碼自覺
七、玉教新教革命:從物質與精神上再統一中國
一、從文學文本到文化文本
二、物與圖像:重新講述“世界故事”
三、從文化符號學看“物的敘事”
附錄《文學與人類學之間:跨學科話語》述評
參考文獻
編寫說明

創作背景

文學人類學是文學與人類學兩大學科的邊緣交叉性科目,是指從文學與人類學兩大學科之間的互動關係著手,從文學視角來研究人類學的發展進程,以人類學來充實文學的未來體系,從而系統性地研究這兩類跨學科之間的理論關係的學科。新時期以來,隨著比較文學跨學科研究的興起和一批人類學著作的漢譯傳播,並在新一代文學人的艱苦探索和不懈努力下,文學人類學研究熱潮悄然興起。由唐啟翠和葉舒憲編著的《文學人類學新論——學科交叉的兩大轉向》一書在學理上闡明了將文學研究領域與人類學發展研究相結合的原因,既關照文學的歷史演變與人類文明的衍生關係,又與世界人類的發展進程息息相關,從學術史脈絡上論述了文學人類學的理論構建意義。
一般而言,一門新興學科在誕生之初都是不自覺的,但當學科發展到一定階段,自然要求從學理上梳理該學科發展的內在脈絡,從而推動學科由不自覺向自覺發展。中國文學人類學的發展也是如此,它從傳統的文學研究領域中生長出來,由不被人看好的邊緣地位,到贏得主流學界的認可。經過40年的發展,文學人類學研究隊伍在逐步壯大,生產的知識成果豐碩。此時,對其進行學科發展史進行梳理和研究,從理論上總結和反思是非常必要的,也是該學科繼續向前發展的必要。作者的意圖非常明確,《文學人類學新論——學科交叉的兩大轉向》主要就是對人類學和文學兩大學科在中西方學術界是如何轉向的學術思想史的脈絡進行正本清源,為文學人類學的合法性和進一步發展奠定堅實的理論基礎。

作品思想

《文學人類學新論——學科交叉的兩大轉向》可以看作是文學人類學研究在理論上的又一成果。該書系統而深入地研究了中西方學術界在人類學和文學兩大學科中的兩大轉向是如何進行的,通過正本清源兩大學科在發展歷程中的相互交叉融合,為文學人類學研究總結和提煉了明確而具體的研究方法,並由此提出了一些新的理論和思想,將中國文學人類學研究從學理上往前推進了一步。
人類學誕生於科學主義思維盛行的19世紀中葉,科學理性主義思想滲透到所有的學科研究中。早期的人類學研究主要是考古學和體質人類學,都必須藉助科學的手段和技術。因此,追求科學性、客觀性是人類學與生俱來的特徵。但由於他們所研究的材料大多來自航海探險者、私人收藏家和博物館等,他們本人並沒有深入到物品所產生的社會,因此,被稱為“搖椅上的人類學家”。而馬林洛夫斯和拉德克利夫-布朗開創的現代人類學,要求研究者親自到研究對象所在的田野進行調查,客觀地記錄當地人的生活和所看到的一切,從而保證研究資料的真實性,這也是人類學研究客觀性的體現。由他們發展出的現代功能主義人類學,以及後來法國列維-史特勞斯的結構主義等,都強化了人類學的科學性和客觀性特徵。到了20世紀60-70年代,格爾茨的解釋人類學的出現就是不滿此前人類學所標榜的科學性、客觀性形象。他認為人類學不是探究科學的學科而是尋找意義的學科,從而把人類學從科學性轉向人文性,促使人類學的一個轉向。在《文學人類學新論——學科交叉的兩大轉向》中“把這種轉向稱為人類學的文學轉向或人文轉向。”於是,作者追溯了格爾茨解釋人類學的思想源泉,重點考察了哲學家肯尼斯·伯克的思想對格爾茨的學術影響。伯克從文學批評和修辭學出發,走向社會行為的動機和意義的思考,啟發了格爾茨關於文化文本的理論,隱喻與文化文本的建構的關係,以及深度描述這種文化文本的多重意義等。這些都成為格爾茨解釋人類學的核心思想。由此可以清晰地看到解釋人類學是如何將人類學的科學性轉向文學修辭的。
另外,受後現代主義思潮的影響,關於解釋的有效性問題讓人類學隨後捲入一場關於民族志書寫的危機和意義表征的危機的討論中。最直接的成果體現在《寫文化——民族志的詩學與政治學》和《作為文化批評的人類學——一個人文學科的實驗時代》。這兩本著作在西方人類學界產生了重要的影響,此前國內學者還沒有從人類學轉向這個角度來研究這兩本著作。在《文學人類學新論——學科交叉的兩大轉向》中,作者通過研究指出《寫文化》最引人注目的特點是對民族志修辭性的關注。在民族志書寫中存在民族志詩歌、戲劇、傳記、小說,以及女性主義寫作等多種文學類型。傳統的民族志寫作範式中,那種客觀、權威、價值中立的形象是不存在的,這恰恰體現了當代人類學書寫的文學轉向。20世紀80年代受文化研究的影響,人類學界也出現對人類學如何書寫“他者”的反思和批判,《作為文化批評的人類學:一個人文學科的實驗時代》成為後現代人類學實驗民族志重要範本。通過作者的研究,我們可以看到人類學的民族志書寫一直都是與文學性糾纏在一起的。“從人類學誕生開始,民族志的書寫就不是一種屬於硬科學的客觀表述,而是一種文學式的寫作。”

出版信息

2019年1月,《文學人類學新論——學科交叉的兩大轉向》由復旦大學出版社首次出版。
書籍
出版時間
出版社
ISBN
參考資料
《文學人類學新論——學科交叉的兩大轉向》
2019年1月
復旦大學出版社
978-7-309-13728-6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