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下午茶:當代作家藝術家對話錄

文學下午茶:當代作家藝術家對話錄

《文學下午茶:當代作家藝術家對話錄》聚集了數十位當代中國創作活躍、研究深入的作家、理論評論家及藝術家們的對話、訪談,是了解中國當代文學藝術發展的一個擺滿鮮花的視窗。和他們一起交流吧,這是一次難得的閱讀之旅。

基本介紹

  • 書名:文學下午茶:當代作家藝術家對話錄
  • 出版社:青島出版社
  • 頁數:368頁
  • 開本:16
  • 品牌:青島出版社
  • 作者:文藝報社
  • 出版日期:2013年5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7543693895
內容簡介,媒體推薦,圖書目錄,序言,

內容簡介

《文學下午茶:當代作家藝術家對話錄》編輯推薦:閱讀文字而又產生傾聽與對話的愉悅,這就是捧讀此書的充分理由。如果你讀過其某位作家的小說,那就來聽一下他對創作的看法和文學的觀點吧。這是比人物形象更直接、更生動的表達。作家的思考和觀點在發散性話語中娓娓道來,見性情,見鋒芒。如果你對中國文藝思潮的發展有關注的興趣,那就來聽一聽理論家、評論家們的看法吧。這是一種面對面的交流,對研究與探問者都會有幫助。

媒體推薦

格非
我們缺乏具有公信力的文學批評的權威。明B怕只有幾個這樣的人,中國文學就不是現在這樣。我倒不擔心沒有大作家,擔心的是文化自身的惡性循環,比誰更膚淺、更庸俗、更孤陋,還以此為榮,這對整個文化艱難的積累是很不利的。好的東西從來是很罕見的,它需要被人發現、討論、評價,作為一個新的因素,進入文學結構並產生影響。我覺得批評應該承擔這樣的功能。
陳平原
從政或議政的知識者的命運,並非我關注的重心;我常想的是,選擇“述學”的知識者,如何既保持其人間情懷,又發揮其專業特長。我的想法說來很簡單,首先是為學術而學術,其次是保持人間情懷——前者是學者風範,後者是學人(從事學術研究的公民)本色。兩者並行不悖,又不能互相混淆。

圖書目錄

對話與述說的意義
作家對話系列
畢飛宇:批評家和作家可以照亮對方
格非:當代文學的精神裂變
韓少功:植根於大地的寫作
麥家:小說寫作之“密”
陳忠實:無論小說還是電影,人物與時代都是血肉相連的
李佩甫:知識分子的內省書
劉震云:“三人行,必有我舅”
馬原:這年,我沒有一刻不想回來
沈鵬:學養比技術更重要
陳建功:呼喚電影的文學精神
蔣子丹:小說怎么寫總比寫什麼重要
崔曼莉:《浮沉》是對傳統文化的現代表達
趙本夫:大地才是一切生命的依託
魯敏:小說需要更多的審美意外
馮驥才:用創造的激情擔當文化傳承的責任
莫言小說特質及中國文學發展的可能性
探尋諜戰劇的當代意義和發展趨向
文藝理論家訪談系列
雷達:天真又較真的批評家
王先霈:當代文藝批評的理論反思
張炯:在曲折道路上不懈地前進
陳美蘭:珍惜作家精神勞動的成果
仲呈祥:文藝批評:增強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
陸貴山:從宏大視野深化文藝理論研究
童慶炳:從“審美詩學”到“文化詩學”
王元驤:文藝理論的使命與承擔
董學文:建構文學理論科學學派
錢中文:文藝理論要為文學創造思想
魯樞元:文藝理論要關注時代精神狀況
南帆:文學話語的波長
陳思和:學院批評在當下批評領域的意義
陳平原:學者風範與學人本色
吳元邁:追求中外文學的共同“文心”
溫儒敏:“中國現代文學”學科的建構
孫郁:精神棲息地的尋找
郭志剛:執著地堅守藝術辯證法
印象·述說
“無名”時代的非虛構敘事
海岩:說真話需要智慧
陳燕民:“無土栽培”出不了好作品
安建:電視劇創作反映了編導們的良心
劉亮程:我的文字充滿了新疆的氣息
蕭雅:野百合也有春天
格非:從“敘述空缺”到“向故事致敬”
徐風:“在一把小壺上找到自己的精神根基”
海飛:人性是小說與劇本共同的焦點
閆東:文獻紀錄片:一個國家的影像典藏

序言

自上世紀90年代以來,對話體在文壇上開始流行。各類訪談、對話,研討會、文學沙龍紀要的發表,讓文學對話成為一種特別受人關注的言說方式。今天的中國更處在話語無邊無盡的時代,對話的鮮活性被部落格、微博等私媒體搶去了風頭。但就一個作家、批評家的文學觀整體表達而言,對話、訪談仍然是最恰切的言說方式。
事實上,文學在很多時候是對一個人言說的文字記錄。文學史上不乏這樣的先例。孔子的《論語》是孔子獨白絮語的書寫,也是他與學生對話的記錄。正是這種特殊的“文體”,讓《論語》承載的深厚內容,多以急智的言說而不是深奧的論述傳承下來,成為儒家文化既通俗易懂又深不可測的文本,因而在幾千年的歷史中,在懂不懂哲學、有沒有文化、識不識文字的社會各階層中產生廣泛而深遠的影響。在西方,柏拉圖的對話錄《斐多》,對哲人蘇格拉底就義當日關於正義和不朽的討論,影響深遠,堪稱經典。而《歌德談話錄》則是偉大作家通過對話和自我言說的方式,對哲學、宗教、文學等問題的通盤論述。上世紀80年代,大凡熱愛文學的中國讀者,少有沒讀過此書者。
以輕鬆、易懂的方式展開對理論、創作的論說,用易懂、親切的語言表達創作者和研究者深邃的思考,以漫談、隨意的語調把一個思考者的態度、感情、困惑、疑問傳達出來,這是對話體最為鮮明的特徵,也是其吸引讀者閱讀、願意在傾聽中與之交流的原因。
擺在讀者面前的這本書是一冊對話體文集。其中的主體,是活躍在中國文壇上的著名作家、資深的文學理論家和評論家,也包括部分影視和舞台藝術家。與之對話者是他們的學生、媒體記者或文學評論家。這些文章均發表在《文藝報》上,是近兩年來這份以文學藝術評論為主的報紙,在不同版面上策劃並發表的對話與訪談文章。在“對話”一輯中,主要是在近年來有新作品問世並產生相當影響的著名作家,同關注當代文學發展並對該作家創作頗有研究的批評家之間的對話。作家與批評家相互激發、相互補充,在呼應與辯論中,就相關的文學思潮、觀念與創作得失、優劣等問題進行切實的探討。對讀者認識作家創作的心路歷程,了解當前文學思潮發生的新變,都有相當的啟示價值。在“訪談”系列中,主要集中了對部分中國當代資深理論家和評論家進行的專題訪談。他們或談個人的文學研究與評論經歷,或評說某幾個值得探討的理論與學術問題,都是在研究與評論領域裡默默爬梳、研讀幾十年的學者的肺腑之言,對後學者繼續前行不無裨益。“印象·述說”里則展現了文學之外其他藝術門類的一些實踐者的訪談。創作甘苦的傾訴、藝術觀念的表達,同樣值得重視。
對話、訪談是《文藝報》近年來努力加大的文體,是努力讓文學觀念以更加容易接受的方式傳遞給讀者的嘗試,是作家創作實踐之餘對相關文學問題的另一種表達,是理論家、評論家更顯有的放矢、更為直接明了的思想闡述。同時,也見證了批評家、媒體記者與作家、藝術家保持溝通、交流的恰當方式。
作家要做甘於寂寞的耕耘者,理論評論家要有堅守書齋的定力,但他們也都需要走出門來,與朋友、諍友一起暢談,相互傾訴,相互傾聽,互相辯論,互相激發,讓靈感和思想在輕鬆、愉悅中碰撞,以保持信息的對稱、知識的拓展、感情的飽滿、思想的活躍。文學創作、理論評論,是面壁虛構的個人創造,是書海尋路的堅守堅持,但同樣可以是一杯清新的下午茶,在悠然自得中,在熱情交流中,體會創作、讀書、思考的另一種美。這本《文學下午茶》出版的理由,正在於此。希望讀者喜歡,期待更多的同道加入,讓我們把這杯茶,這種言說方式“續”下去,繼續下去。
是為序。
2013年3月23日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