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十番起源於漢唐時期,明代盛行於莆田涵江。由明代莆田籍著名詩人姚旅撰寫的《露書》,是我國迄今發現最早的當地人記當地事的一部類書,書中就有關於文十番主奏樂“堘”的記載。新中國成立後,涵江文十番僅存哆頭和塘頭各一班。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文十番
- 地理標誌:莆田
- 批准時間:2014年11月
- 非遺級別:國家級非遺項目
所用樂器,歷史沿革,
所用樂器
文十番所用樂器有:堘(又稱枕頭琴、扎箏)、四弦胡、碗胡(走馬胡)果盒胡、凹胡、南琵琶、小三弦、八角琴、伬胡、老胡、蘇蕭、曲笛、丹皮鼓、檀板、韻鑼等。主要樂器堘(又稱枕頭琴)是唐代遺存的拉弦樂器,被譽為“民間樂器活化石”。
歷史沿革
2007年5月,涵江文十番被莆田市人民政府列為第一批莆田市非物質文化遺產。
2009年4月20日,全國文聯藝術家採風團來涵江考察文十番演奏。
2011年11月,涵江文十番被省政府批准為省級非遺項目。
2014年11月,涵江文十番被國務院批准為國家級非遺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