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走向超邏輯的研究》作者謝遐齡以中西文化相遇為時代背景,把文化研究作為理解當代問題的基礎。扣住文化創造所圍繞的核心——概念,探討文化創造之源。從概念關係屬於邏輯關係出發,歷數形式邏輯、先驗邏輯等形式:揭示科學主義缺少人文關懷的局限性,揭示人本主義缺少超越性的局限性。確認創造之源為心,又提示語言在文化創造中的推動作用與限制作用。注意消除西方文化帶來的堅執態度,發揚中國文化固有的無執態度。
基本介紹
- 書名:文化:走向超邏輯的研究
- 出版社: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 頁數:413頁
- 開本:16
- 品牌: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有限公司
- 作者:謝遐齡
- 出版日期:2014年4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9787567518186
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圖書目錄,
內容簡介
《文化:走向超邏輯的研究》認為中西文化差異並非發展階段不同,而是基於起源上的根本不同,從而把儒學研究置於重要位置,並對新的時代背景下儒學復興的條件與前景作了探討
作者簡介
謝遐齡,男,漢族,哲學博士,1945年3月生於重慶,籍貫浙江溫州。1962年9月至1968年2月就學於清華大學電機工程系,本科畢業。1978年至1985年就讀於復旦大學哲學系,碩士生、博士生畢業。現為復旦大學哲學、社會學教授及博士生導師。主要從事中西哲學比較、社會學理論研究。出版《康德對本體論的揚棄》、《文化:走向超邏輯的研究》等書,發表《中國社會是倫理社會》、《中西文化差異及其哲學解釋》等數十篇專業論文。
圖書目錄
自序
第一章科學的實質
第一節科學精神:執著於物化
第二節科學方法舉例
第三節科學方法運用於社會研究引起的困難
附錄:芝諾難題兩分法、阿基里斯的解決
第四節哲學研究中的笛卡爾主義傾向
第二章自然——認識論問題
第一節自然:人化的自然界
第二節主體和客體:皮亞傑的發生認識論
第三節認識論和辯證法的區別
第四節實踐概念的認識論意義
第三章歷史——本體論問題
第一節歷史之趣味
第二節歷史的唯物主義:馬克思哲學的核心
第三節馬克思哲學的基本原理與“商品二重性”學說
第四節本體論:遏制科學主義的危害
第四章本體論與自我
第一節巴門尼德:辯證法的開創者
第二節自我:語言的邏輯本質
第三節自我與自由
第四節自由與歷史的必然
第五節主體:結構及其消解
第六節實踐概念在馬克思哲學中的意義
第五章走向道論的本體論
第一節文化與價值散論
第二節本體論重興之兆
第三節在歷史中體悟道
第四節中西文化差異之根與中國文化發展趨向
第五節道論:人之消解
結語
新思考篇:儒學復興
第一節“儒學復興”與發揚民族文化傳統
第二節“先王之道”與“法後王”——儒家思想現代地位討論
第三節中國:現代化呼喚傳統文化精神回歸——兼論中、西文化交融之前景
第四節直感判斷力:理解儒學的心之能力
第五節理在意義世界中——駁性即理、心即理
第六節核心價值體系:仁義禮知忠敬誠信(論綱)
第七節馬克思主義與儒學——我們是否仍處於經學時代?
第八節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儒學之命運
新版後記
第一章科學的實質
第一節科學精神:執著於物化
第二節科學方法舉例
第三節科學方法運用於社會研究引起的困難
附錄:芝諾難題兩分法、阿基里斯的解決
第四節哲學研究中的笛卡爾主義傾向
第二章自然——認識論問題
第一節自然:人化的自然界
第二節主體和客體:皮亞傑的發生認識論
第三節認識論和辯證法的區別
第四節實踐概念的認識論意義
第三章歷史——本體論問題
第一節歷史之趣味
第二節歷史的唯物主義:馬克思哲學的核心
第三節馬克思哲學的基本原理與“商品二重性”學說
第四節本體論:遏制科學主義的危害
第四章本體論與自我
第一節巴門尼德:辯證法的開創者
第二節自我:語言的邏輯本質
第三節自我與自由
第四節自由與歷史的必然
第五節主體:結構及其消解
第六節實踐概念在馬克思哲學中的意義
第五章走向道論的本體論
第一節文化與價值散論
第二節本體論重興之兆
第三節在歷史中體悟道
第四節中西文化差異之根與中國文化發展趨向
第五節道論:人之消解
結語
新思考篇:儒學復興
第一節“儒學復興”與發揚民族文化傳統
第二節“先王之道”與“法後王”——儒家思想現代地位討論
第三節中國:現代化呼喚傳統文化精神回歸——兼論中、西文化交融之前景
第四節直感判斷力:理解儒學的心之能力
第五節理在意義世界中——駁性即理、心即理
第六節核心價值體系:仁義禮知忠敬誠信(論綱)
第七節馬克思主義與儒學——我們是否仍處於經學時代?
第八節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儒學之命運
新版後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