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視野下的白族古代碑刻研究

文化視野下的白族古代碑刻研究

《文化視野下的白族古代碑刻研究》涉及碑刻中表現的民間文化、信仰、美學意味、政治思想等方面的內容,如何將這些內容在書中形成內在聯繫,作者頗費心思。由於全書涉及到幾大塊各自獨立的內容,其“散點式”的結構,顯得內在邏輯不是十分緊密。而六章的關係,在文化視野的統攝下,總體能見出其內在理路,即歸結到白族古代碑刻的文學價值與文化意味。苦心經營,殊為不易。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文化視野下的白族古代碑刻研究》
  • 書名:文化視野下的白族古代碑刻研究
  • 出版社巴蜀書社
  • 頁數:339頁
  • 開本:32
  • 定價:30.00
  • 作者:朱安女
  • 出版日期:2012年6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9787807529736
基本介紹,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圖書目錄,文摘,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文化視野下的白族古代碑刻研究》由巴蜀書社出版。

作者簡介

朱安女,女,白族,1977年生,石南鶴慶人。2000年獲得西南大學文學學士學位,2005年獲得西南大學文學碩士學位,2011年獲得四川大學文學博士學位。現為雲南大理學院文學院講師,大理州白族學會、大理州南詔史研究會會員,主要從事中國古代文學、白族文學與文化研究。2012年主持教育部青年基金項目《白族古代金石文獻的文化闡釋》,負責教育部重大基地項目中國俗文化研究所《中國西南佛教文獻研究》子項目《劍川石窟文獻研究》。曾參與國家社科基金項目2項,參與撰寫教材2部,在《民族文學研究》、《雲南民族大學學報》等學術刊物上發表論文多篇。

圖書目錄


緒論
一、選題的意義
二、研究概況綜述
三、研究思路與方法
第一章白族古代碑刻與喪葬制度
第一節土葬與無碑時代
一、無碑時代白族的墓葬制度
二、無碑時代白族墓葬細節的比較
三、無碑時代白族的墓葬文明
第二節漢代棺葬與白族的墓碑時代
一、漢代棺葬與墓碑“披於士”
二、白蠻大姓接受漢代禮樂文化透視——以《孟孝琚碑》與“二爨碑”為例
第三節火葬與白族碑刻的多元時代
一、多元時代的白族墓葬制度
二、白族碑刻的多元演化
三、元代碑殿的文化意義探尋
第四節明清棺葬與白族碑刻的興盛時代
一、明清時期的白族墓葬制度
二、明清時期白族碑刻的興盛
第二章帝王碑刻治世思想的邊地闡釋
第一節南詔國蒙氏:儒家德政的民族化——“德化”
一、天寶戰爭前南詔與唐朝、吐蕃的關係
二、《南詔德化碑》“德化”治世思想提出的三點原因
三、“德化”理念的國家化
四、南詔國蒙氏“德化”精神對後世的影響
第二節大理國段氏:儒釋文化的交融——“德運”
一、權相高氏與大理國段氏的關係
二、高氏碑群人物譜
三、大理國段氏“德運”治世思想解讀
四、大理國段氏“德運”治世理念的文化意義
第三節元代:段氏總管時期——“神武不殺”
一、“神武不殺”理念提出的時代背景
二、元世祖“神武不殺”理念的闡釋
三、元世祖“神武不殺”治世理念的文化意義
第四節明代:封建大一統——“家國同構”
一、明代封建大一統的社會背景
二、明代帝王敕封碑群——“家國同構”思想的滲透
三、嘉靖皇帝《敬一箴碑》的解讀
第五節清代——封建大一統的深化:“家學同構”
一、清代帝王訓飭士子碑
二、清代帝王敕封碑
第三章白族古代女性題材故事經典碑刻與族群意識透視
第一節寫實與象徵——白族女性題材故事經典碑刻的實與虛
一、沙壹母——白姐阿妹
二、慈善妃——白潔夫人
三、南詔國公主——望夫雲
四、公主——孔雀膽
第二節崇高與悲美——白族女性題材故事經典碑刻的審美
一、崇高美
二、悲劇美
三、白族女性題材故事經典碑刻的文化意蘊
第三節白族族群認同意識——文人群體的心理分析
一、明清時期文人重塑白族歷史、文化的風尚
二、白族古代碑刻族群認同意識透視
三、明清時期白族族群認同的跨文化意義
第四章白族民間碑刻與儡釋道文化的受容
第一節儒釋道文化的民間世俗化
一、儒家文化的民間受容
二、妙香佛國的營造
三、道家思想的民間受容
四、民間儒釋道文化的融合
第二節“蒼洱境”理想家園的文化生態書寫——《詞記山花詠蒼洱境》碑的個案分析
一、《詞記山花詠蒼洱境》白文碑與漢譯
二、“蒼洱境”山水家園書寫
三、“蒼洱境”理想和諧社會書寫
四、“蒼洱境”理想家園書寫之共鳴
第五章白族古代墓碑與生命觀探析
第一節壽終正寢:生命樂觀
一、生命樂觀之慎終追遠
二、生命樂觀之立德、立功、立言、立名不朽
三、生命樂觀之創業垂統
第二節預立壽藏:超越生死
一、預立壽藏的概況
二、預立壽藏的死亡哲思
三、預立壽藏的人倫色彩
第三節夭亡早逝:生命感傷
一、夭亡早逝之人生悲劇感
二、生命感傷之“立德”不朽
第六章白族古代碑刻的體式與語言
第一節文體叢生
一、白族古代碑刻的文體概況
二、一體多文
三、一文多體
第二節詩碑:一枝獨秀
一、詩碑概況
二、山水意境的營造
三、仕宦之情的傳達
四、古今之情的沉吟
第三節漢語權威與白語自覺
一、漢語碑刻的語言風格
二、白文碑
三、其他語言的碑刻
參考文獻
後記

文摘

著作權頁:



禮念不絕鐘磬聲,消災宜長福。行仁義禮節不輕,除惡弊懲罰不重。三教經書常傳習,山洪般不好。早已愛月白風清,不貪摘花紅柳綠。學顏回道德精神,得堯天法度。遊玩在屏山絕壁,又去到茅草叢間。風化經千古萬代,傳萬代千古。莫交好運就欣喜,莫碰釘子就嗟噓。天堂雖榮華新鮮,片刻成地獄。福分厚實土成金,時運差舛金成土。聚散似浮雲空花,實一切皆無。有知識的以前多,但是知心卻很少。楊黼我以空贊空,寄天涯地角。周祜先生的翻譯較好地體現了詩歌的原貌,下文對《詞記山花詠蒼洱境》碑的分析以周祜先生的漢譯為藍本。從其漢語譯文可知,《詞記山花詠蒼洱境》碑從內容上可分為兩個部分。前半部從開頭到“一雙雙黃鴛白鶴,在比翼飛鳴”,主要書寫蒼山洱海間秀美的風光,寄託作者山水家園之寓意;後半部則是偏重描述“蒼洱境”人文與自然的和諧社會圖景。山水家園與和諧家園構成了“蒼洱境”理想家園的雙重意蘊。
二、“蒼洱境”山水家園書寫
白族是“一個有四千年悠久歷史的民族,也是自古以來就居住在以洱海為中心的滇西高原湖泊群邊的土著居民之一”,蒼山洱海得天獨厚的自然環境是白族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山水家園。《詞記山花詠蒼洱境》碑展示了一個純粹天然的“蒼洱境”。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