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的符號與結構:羅蘭·巴爾特的文本理論研究

文化的符號與結構:羅蘭·巴爾特的文本理論研究

《文化的符號與結構:羅蘭·巴爾特的文本理論研究》是2016年世界圖書出版公司出版的圖書。

基本介紹

  • 書名:文化的符號與結構:羅蘭·巴爾特的文本理論研究
  • 作者:張衛東
  • 出版社:世界圖書出版公司
  • 出版時間:2016年10月1日
  • 頁數:172 頁
  • 開本:16 開
  • 裝幀:平裝
  • ISBN:9787519219017
內容簡介,圖書目錄,作者簡介,

內容簡介

《文化的符號與結構:羅蘭·巴爾特的文本理論研究》以文本符號理論為研究核心,運用分析綜合法與演繹法,致力於探索文化研究視域下的巴爾特文本理論的核心和指導意義,並進一步探究其理論缺陷和解決辦法,為文化批評提供更廣闊的理論背景和方法論基礎。重點探討了以下五個方面的問題:
(1)文化批評視域下的語言、符號、文本的辯證關係。
(2)文化中的神話文本及其破譯與讀解。
(3)文化中的敘事及其結構。
(4)文化文本的闡釋空間和特性。
(5)文化批評中的“科學性”問題及文本的分類問題。
緒論之後《文化的符號與結構:羅蘭·巴爾特的文本理論研究》分為五章。通過歷時比較法,梳理巴爾特的文化文本理論。第1章主要重新界定和闡釋了文化批評中的文本的概念,論證了:文本的核心要素為符號;符號按照規則組合成文本;符號攜帶文化信息,具有文化性。關於符號、文本及兩者之間辯證關係,巴爾特從三個方面進行了體現:首先,他闡明了符號的語言學屬性,並嘗試建立一種研究符號意指系統的科學——它高於狹義語言學但從屬於廣義語言學;其次,他在索緒爾語言學系統的基礎上建構一種符號學系統,提出符號的四組關係:語言與言語、能指與所指、組合段與系統以及直指與涵指。符號學是語言學的解體;再次,文本是由語言通過橫組合與縱聚合組成的符號系統。而語言是文本的載體,文本描述文學意義的生成。逆向推論得出,文學(文化)研究必須以文本本身為研究對象,從而研究文本的“語言結構”,即符號系統。這就為建構結構主義符號學提供了理論基礎。

圖書目錄

緒論
第一章 文化研究視域下的文本
第一節 文本的重新界定
第二節 文本的核心要素:符號
第三節 文化中的符號與符號的文化性
第二章 文化中的神話及其讀解與破譯
第一節 文化中的“神話”:一種帶有意識形態的符號系統
第二節 “神話”文本系統的結構
第三節 對當代中國一則神話的批判
第四節 文學的神話:自然化地傳遞意指
第三章 文化中的敘事及其結構
第一節 敘事文本的“語言(langue)”
第二節 功能層
第三節 行動層及行動序列
第四節 敘事及敘事系統
第四章 文化中的後結構主義文本闡釋
第一節 後結構主義:結構的一種變形
第二節 閱讀符碼與文本闡釋
第三節 文化文本的功能符碼:以莫言小說《放鴨》為例
第四節 文化文本的特性:互涉性、多義性、生成性和開放性
第五節 與巴赫金“對話”
第五章 方法論的反思
第一節 文學的科學性問題
第二節 新文化批評:一種新方法的歷險
結語
參考文獻
附錄羅蘭·巴爾特生平
後記

作者簡介

張衛東(1982.11-),男,漢族,湖南嶽陽人。目前任職於南京航空航天大學外國語學院,碩士生導師。南京師範大學外國語學院博士,南京大學外國語學院博士後,美國賓州州立大學英文系訪問學者。研究方向為當代西方文藝理論與現當代英美文學。主持2016年國家社科基金青年項目“20世紀美國非虛構文學中的中國書寫研究”(項目編號16CWW005)以及2014年江蘇高校哲學與社會科學研究項目“羅蘭·巴爾特的文本理論研究”(項目編號2014JD067)等。在《國外文學》、《當代外國文學》、《外語與外語教學》、《俄羅斯文藝》、《學術界》、《西安外國語大學學報》、《當代外語研究》等期刊上發表論文10多篇。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