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特質

Culturaltrait,組成文化的最小單位,亦稱文化元素。例如,一隻茶杯,一張弓,一個動作和一個符號等都是文化元素。由於最小單位的確定是相對的,故文化特質或元素亦有其不確定性。如果將文化特質界定為文化的一個最小的功能單位,把它視為一個較大的文化複合體的基本元素,則只有能夠發揮一定文化功能的元素才是文化特質,而組成它的更小的元素就不能視為文化特質。如一隻茶杯是文化特質,而製造茶杯所用的原料則不是文化特質。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文化特質
  • 外文名:Culturaltrait
  • 亦稱:文化元素
  • 含義:組成文化的最小單位
文化特質的概念,種類,儒家文化,客家文化,移民文化,山區文化,中國的文化特質,創新文化,多元、包容性文化,

文化特質的概念

文化特質是研究者抽象出來的概念,它捨棄了組成文化複合體的基本單位的不同性質,沒有顯示出文化的功能。因此,有些學者尤其是功能學派反對使用這個概念,認為這樣會把不同性質的元素當作相同的元素對待,並且“元素”的劃分是不確定的,使用這個概念沒有意義。
而多數學者認為,一個文化複合體的繁簡是由它所包含的文化元素的多少來衡量的,使用文化特質或文化元素概念來分析文化,有利於對文化進行定量分析。由於文化元素的組合不同,從而呈現出不同的文化;有時在這個意義上,也稱某種文化為具有不同文化特質的文化。

種類

儒家文化

儒家文化以儒家思想為指導的文化流派。儒家學說為春秋時期孔丘所創,倡導血親人倫、現世事功、修身存養、道德理性,其中心思想是孝、弟、忠、信、禮、義、廉、恥,其核心是“仁”。儒家學說經歷代統治者的推崇,以及孔子後學的發展和傳承,使其對中國文化的發展起了決定性的作用,在中國文化的深層觀念中,無不打著儒家思想的烙印。孔子一生大部分時間都是從事教育,相傳所收弟子多達三千人,賢人72,教出不少有知識有才能的學生。孔子為春秋末期思想家、教育家,儒學學派的創始人,任魯國司寇;後攜弟子周遊列國;最終返魯,專心執教。在世時已被譽為“天縱之聖”“天之木鐸”“千古聖人”,是當時社會上最博學者之一,並且被後世尊為至聖(聖人之中的聖人)、萬世師表。因父母曾為生子而禱於尼丘山,故名丘,曾修《詩》、《書》,定《禮》 、《樂》,序《周易》,作《春秋》。孔子的思想及學說對後世產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
《史記·孔子世家》載:“自天子王侯,中國言六藝者折中於夫子。可謂至聖矣!”
1. 儒家思想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文化影響
儒家思想對中國文化的影響很深,幾千年來的封建社會,所傳授的不外<四書><五經>.傳統的責任感思想,節制思想,和忠孝思想,都是它和封建統治結合的結果,因此,儒家思想是連同我們當代在內的主流思想.
2. 儒家思想對中國政治、經濟的影響
儒學在中國存在幾千年,對於中國的政治、經濟等各個方面依然存在巨大的潛在影響.
儒家儒家

客家文化

客家文化的基本特質是儒家文化,移民文化與山區文化也是客家文化的重要特質。至大者佛法,無所不包,任由人心自想。而文化,溫化,自己慢慢升華,平易近人,慢慢溫化別人,和自己納為一體,便是文化。
儒家文化對客家文化的影響突出地表現在崇祖先,重教育以及守舊與變革的兩重性方面:
(1)崇祖先:崇祖是儒家文化的一個重要特徵。
客家文化深受理學家崇祖思想的影響,忠實地繼承了儒家的崇祖文化。在傳統的客家社會,客家宗族無論大小都建立起自己本族的祠堂,祠堂是祖先的妥靈處,其主要功能就是崇頌和祭祀祖先。祠堂放置祖先的牌位,俗稱"祖公牌"、"神主牌",置於祠堂上廳的神案上。一塊神主牌代表一位祖先,歷史悠久的大宗族的祠堂,往往分幾層陳列著幾十塊甚至上百塊神主牌,密密麻麻,蔚為大觀.在許多傳統的客家祠堂,盛行在春節等節日掛祖宗像的做法,表示對祖先的崇敬與思念.春節掛祖先像一般是從農曆臘月二十五日開始,至正月十五結束。
(2)重教育:儒家素有重視教育的傳統。
(3)保守性與變革性:客家文化在一定程度上繼承了儒家守舊的一面,表現為客家人重視傳統,習慣因循,性格偏內向; 另一方面,客家文化又發揚了儒家變革性的特點,客家人勇於變革和革命,這方面自近代以來表現得尤為突出。當政治腐朽,社會黑暗,民不聊生的時候,他們往往挺身而出,揭竿而起,向腐朽勢力發動衝擊。例如辛亥革命的領導者中不僅孫中山是客家人,其創立的第一個革命團體興中會的32名會員中,有31人是客家人

移民文化

客家民系是中國歷史上多次移民運動的產物.客家民系經歷了5次大的遷徙活動:從漢末至東晉,中原漢人南遷鄂,豫南部,到達皖,贛,進入長江流域,這是第一次大遷徙。東晉至五代,漢人又由長江流域南遷至皖南,及贛之東南,閩之西南,以至粵之東北邊界.這是第二次大遷徙;第三次大遷徙是客家民系形成中的大遷徙.宋高宗南渡期,客家先民的一部分,由第二次大遷徙後的舊居,分遷至粵之東部,北部;第四次大遷徙是明末清初,滿族南下及入主時期,客家先民的一部分,由二,三次大遷徙後的舊居,分遷至粵之中部及濱海地帶,與川,桂,湘及台灣等地;第五次次大遷徙為同治年間,受到廣東西路事件及太平天國事件的影響,客家一部分人民,分遷於廣東南路及海南島,台灣,香港,澳門,南洋群島以及歐美等地,為世界範圍的遷徙. 這些遷徙活動之於客家民系是非常重要的,沒有這些移民運動就不會產生"客家",而客家文化的產生與變遷也是與移民運動密切相關的.客家文化的移民文化特質表現得頗為鮮明.
客家人重視傳統,不忘本源,他們將其宗族之淵源以及其先人南遷的概況,鄭重其事地寫進祠堂的楹聯,以昭示後代.這些楹聯,一方面成為人們研究客家先民南遷及客家民系形成的重要資料,另一方面,流露出客家人重傳統,重宗族,重本源的觀念,表現出客家文化之移民文化特質.

山區文化

客家地區的地理地貌的基本特徵是多山.贛閩粵邊區這一客家大本營是典型的丘陵山地.黑格爾認為:"助成民族精神的產生的那種自然的聯繫,就是地理的基礎……這地方的類型和生長在這土地上的人民的類型和性格有著密切的關係."客家民系由於遷居于山區,山區作為客家人生於斯,長於斯的地方,作為客家人從事生產以及各種經濟,政治,文化活動的大舞台,亦即黑格爾所說的"地理基礎",反過來對客家人精神文化的塑造也產生重要的影響,使得客家文化表現出濃厚的山區文化的特質. 山歌是客家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文藝形式之一,它廣泛流傳於客家地區,其內容貼近生活,語言生動,情意真切,神韻自然,堪稱是民族藝術的奇葩.而山歌之所以能產生和流行,最為重要的客觀環境就是因為有"山".至於客家人的生活,因為他們所處的環境的關係,所以每日作業于田野山嶺間的,頗占多數,並且男女俱出,沒有'男子事於外,女子事於內'之嚴格差別.他們的氣質,大都簡樸耐勞,很少慵惰浮誇的惡習,猶保存古代人民的風範.客家的茶文化也顯現出山區文化的特色.茶葉樹喜暖濕和酸性土壤,廣泛分布於中國南方山區,客家地處山區,氣候與土壤皆適宜茶的生長,因此,茶成為客家重要的經濟作物,如陽嶺茶,小布岩茶等都具有一定的知名度.因產茶,客家人又將茶葉,芝麻,花生,甘草等原料置於擂缽,擂成茶泥,再沖入沸水,製成擂茶,是為風味獨特的客家飲料,成為客家飲食文化中的珍品.因生產茶葉,在採茶勞動中,客家人又創作了採茶戲,使得客家地區成為採茶戲的發源地,與採茶相關,還有採茶歌舞,茶籃燈等等茶樹,茶葉,擂茶,採茶戲以及採茶歌舞等,形成富有特色的客家茶文化,而這種茶文化,其根基和土壤皆在山區,從這個意義上可謂是一種山區文化. 客家人的精神,氣質和視野等方面也與這種山區文化有密切的關聯.

中國的文化特質

文化即人生,人生有其長成之過程。在此過程中,時時變者為生活。而有一不變者貫注其中,此之謂常,乃生命。惟生命有長有成,乃生活之目的。而生活則僅為生命長成之手段。
此一不變者,中國人謂之性。此一過程與其終極目標,中國人謂之道。性道合一,乃為中國人生最高理想,亦中國文化一最大物質。
性則個人小體生命所各別具有,道則人群大生命之共同趨向,由此以成其悠久廣大之大生命。
性之合於道者謂之德,德具於內,不待外求食衣住行物質生活,皆須賴於外。苟求之外而忘其內,喪其德,有生活,無生命。生活日變,在今日而已忘其昨日,亦將不知有明日,此之謂無常。無常則是人生一大苦痛。生活不能日新又新,而生命能之。生活不能進步無疆,而生命能之。生活只有變,而生命則有常。
生活賴於外,而生命成於己。生活人相異,而生命則群相同。生活無大小,而生命則有大小之別。生活不能脫離自然,而生命則必融入人文。中國人言之生,則曰性命。此之謂"一天人,合內外"。
中國人在生活中表現其生命者為禮。禮在外,屬人文。仁在內,屬天性,亦即屬自然。由天性自然之仁,演化出人文之禮。社會結構,政治組織,皆本於仁而立於禮。
生活維持為手段,生命成長為目的。知為手段,行為目的。中國人則必言"知行合一",或言"知易行難",或言"知難行易",行以生其知,知以成其行。
孔子仁禮並言,又仁智並言。仁屬行,智屬知,違於仁為不智。離於行為無知。故中國人言德行。又言學問,學與問皆屬行。行有常,在外為道,在內成德
生活可分別的,生命則是共同和合的。由共同和合的大生命中演化出小生命,非由分別的小生命中可湊合為大生命。大生命是天,是自然。人是小生命,乃有生活。
生活必多欲,生命則多情。欲必向外爭取,情亦向外而求和合。中國人生大道有五倫,皆本於情,非本於欲。中國文化最重人情,但不重物慾。欲當知足,情無止境。道由情來,不由欲來。日新又新,日進無疆,乃指德言。德亦主情不主欲。多欲即缺德。近代科學進步,乃供人慾,非養人情。情愈薄而世愈亂,中國古人早以為戒。
道見於群,德本於己。中國人尚德,為己即以為人。西方人尚欲,欲必求於外,取於外,於是乃為人而失己。雖主個人主義,而成唯物史觀,物為主,人為奴。其實人已物化,更傾聽已之有。今人又好分言物質人生與精神人生,其實此心多欲,亦是一種精神狀態。惟中國古人言精神,則此心之物慾減之又減,達於至精,乃得通神。此乃中國文化一最高境界,亦非今人所謂之精神。
中國人重德不重業,尊品不尊位。盡在抽象虛無處著想,不在具體實有處用力。遂建其道義共通之大,而避免了功利分割之小。中國乃成為五千年廣土?民大一統之民族國家,而此即為中國文化一特質。
天地和合是一大生命,道是生命進程。在其進程中,演化出人類小生命。在人類生命中,又演化出中國人。所以說:中國一人,天下一家"。在中國人中,又演化出各別小我個人來。在各別之生命中,明道、行道、傳道,即由其小生命來明得此大生命而行之傳之,使每一小生命各得其大生命。
宋儒張橫渠言:"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即此義。
中國文化特質亦此義無他旨。
西方文化的特質:
注重理性,科學思維。在其教育理念當中,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從而增強個體在社會中的生存能力
是最核心最重要的教育目標。

創新文化

創新文化是蘇東坡黃州登上文壇峰巔的原動力和靈魂,也是東坡文化在黃州興起、發展和散發極大的影響力的原動力和靈魂。蘇東坡謫居黃州期間所創作的《赤壁賦》、《後赤壁賦》和《念奴嬌·大江東去》詞,世稱“二賦一詞”,其最大的“亮點”或“看點”,那就是創新。“二賦一詞”乃是蘇東坡在詞、賦創作上進行改革創新的結果。創新文化成為東坡文化的旗幟性的文化特質。

多元、包容性文化

是東坡文化又一文化特質。東坡文化源於蘇東坡在黃州的貶謫生活閱歷和生活視野。蘇東坡在黃州,主要生活內容就是杜門思愆,坐禪悟性,躬耕東坡,放浪山水,親善漁樵,交朋訪友……不難看出,他的生活是多元的、具有包容性的。蘇東坡在這種多元的、具有包容性的生活中,創作的文學作品,並由這些文學作品所生成的東坡文化,具有多元、包容性文化特質,是自然的,是符合文學藝術規律的。它具有積極性、進取性、創新和開拓性;所以,它具有思想性、廣泛性和認同性。
古建文化古建文化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