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啃老族

文化啃老族

文化啃老族是指在物質利益的驅動之下,文化沒有表現出應有的創造力,而只靠稀釋或顛覆經典、爭奪古人的遺址來吸引大眾的注意力。比如名著改編,像《水滸傳》、《西遊記》、《三國演義》等改過一遍又一遍,現代名著、武俠小說之類也一改再改;以至於但凡有點知名度的作品都面臨被不斷改編的命運。又比如,近些年名人故里紛爭四起,從木蘭故里,到孔明故里,歷朝歷代名人都引發過一輪又一輪的爭搶。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文化啃老族
  • 產生原因:物質利益的驅動之下
  • 表現:多次翻拍電影
  • 影響:缺乏創新
簡介,古典名著啃老,神話傳說啃老,經濟利益啃老,創新才是出路,評論,

簡介

社會上有一批寄生於父母羽翼之下,既不去就業更不願創業,且過著優哉游哉愜意生活的“啃老族”。在文化領域,似乎也存在與之相似的“啃老”一族。
名著改編名著改編

古典名著啃老

稍加留意不難發現,文化“啃老”的現象隨處可見。比如名著改編,像《西遊記》、《紅樓夢》、《三國演義》等改過一遍又一遍,但對名著詮釋的深度和準確性卻不盡如人意;現代名著、武俠小說之類也一改再改,且越改越俗;以至於但凡有點知名度的作品都面臨被不斷改編的命運。又比如,近些年名人故里紛爭四起,從炎黃故里,到姜尚故里,再到老子、莊子故里;從曹操、華佗故里,到諸葛亮、趙雲故里,再到四地爭搶曹雪芹故里;甚至還發展到五省七地爭二喬,兩國四地搶李白,歷朝歷代名人都引發過一輪又一輪的爭搶。

神話傳說啃老

神話傳說和文學作品中人物的“故里”之爭,也是硝煙瀰漫。觀音菩薩的故里就有四川遂寧、河南平頂山和新疆昌吉相爭不下,浙江的寧波、杭州、紹興,江蘇的宜興,山東濟寧和河南汝南等四省六市(縣)爭相為“梁祝” 申報世界口頭及非物質文化遺產,山西婁煩為爭孫悟空故里決定建占地七千畝的“大聖故里風景區”。更有甚者,《金瓶梅》中的西門慶也引來山東陽穀、臨清和安徽黃山舉起西門慶故里招牌,這個文學名著中虛構的大淫賊竟然也華麗轉身為地方名人。再比如,各地紛紛興建或高調準備興建所謂“唐宋古城”、“中華文化標誌城”之類,“造城”似乎成了中國文化的代名詞。

經濟利益啃老

言必古人,藝必古典,是國人比過去更重視傳統,還是時下流行復古風?似乎全不盡然。實際上,在這“復古熱”的背後,既沒強調重溫歷史、面向未來,也不著眼於繼承傳統、開拓創新,取而代之的是盲目依賴傳統,在古人麾下討生活的可憐,厚古薄今,對當下文化的極端不自信,更有地方和行業利益驅動、政績衝動下的資源經濟博弈。無論是對歷史遺存的過度開發,還是一窩蜂式的名著改編,都是對傳統文化資源的無端戕害和嚴重浪費;盲目投資營建各種拙劣假古董的行為,也是文化的無知和謀利的躁動;而無聊炒作西門慶等負面文化,更是一種淺薄荒唐的鬧劇。在這裡,歷史文化及名人完全成了某些人附庸風雅或獵取經濟利益的敲門磚。這種挾持古人、扭曲傳統的狹隘行徑,令傳統文化的傳承陷入庸俗化和功利主義的泥淖。

創新才是出路

優秀文化遺產是中華民族歷經五千年的歷史創造,是我們祖先聰明智慧的結晶。她代表著民族的過去,記錄著曾經的輝煌,但決不能成為子孫後代坐吃山空的資本。珍視傳統,絕不意味著躺在祖宗的功勞簿上坐享其成。我們處在一個偉大的變革時代,十三億人勵精圖治開創歷史的創舉,需要大量與之相匹配的具有鮮明時代特點和民族風格的文化創造,需要大量具有核心競爭力的文化精品,如果不能給後世留下諸多光耀世界的遺產,那就是當代文化的失職。
那些靠稀釋或顛覆經典製造出來的二手貨,那些亦步亦趨鸚鵡學舌式的克隆品,那些毫無創意和底蘊的偽景觀,不僅不能成為文化發展的“救命稻草”,而且只能作為“文化啃老者”創造力貧乏的註腳。啃老注定沒出息!只有拿出過硬的文化實績,才能避免成為那個到處炫耀自己祖先也曾發達過的阿Q。

評論

繼2009年年賀歲檔破億票房的電影《葉問》帶起“葉問熱”之後,“關公”生出“四胞胎”又成了今年華語影壇的一景。此外,電影片商們追逐的古代名人還包括鐘馗、孔子、老子等。螢屏上也不例外,一水兒的新老經典貼著“翻拍”的標籤排隊登場,“懷舊”的氛圍濃得沒法說。
葉問前傳葉問前傳
重複製作,如今在影視圈愈演愈烈,對此的質疑聲也是此伏彼起。
國家廣電總局稱將對同一題材過度拍攝的電視劇進行管理和播出上的干預。這意味著近年來盛行的電視劇“多胞胎”輕易得到“準生證”的日子也許一去不復返了,再熱門的題材也要先過“計畫生育”這一關。
“每個年代應該有一部屬於自己的《倩女幽魂》。”新版《倩女幽魂》開機儀式上,導演葉偉信這樣說。2010年堪稱經典翻拍年,不光“四大名著”紛紛走上螢屏,銀幕上同樣爭相向經典致敬。除了徐克籌備將《新龍門客棧》翻拍成3D版外,《倩女幽魂》、《唐伯虎點秋香2》等或將開拍或已上映。納入拍攝計畫的翻拍影片粗略一算就有7部。這些“重複建設”的作品從宣布翻拍之時,就面臨無數爭議。眾所周知,翻拍題材其最致命的弱點就是缺乏創新。
另一股“翻拍熱”則是:同題材同名字的電影和電視劇互相翻拍,電影火了,就抻長故事拍成電視劇;電視劇受歡迎,就趁熱打鐵拍成電影。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根據成龍電影《神話》翻拍的同名電視劇年初在央視八套播出時創下該台電視劇收視新高,馮小剛2003年賀歲檔電影《手機》的電視劇版今年5月播出後名利雙收。眼下這類翻拍,有意向的或者已經拍攝完成的也有十幾部,電影《風聲》、《唐山大地震》、《建國大業》、《十月圍城》,紛紛宣布開拍電視劇版;熱播劇《潛伏》和《將愛情進行到底》都將在今年被搬上大銀幕,這些作品未拍未播就先熱,讓投資方提前看見賺錢的曙光。
事實上,經典影視的翻拍近年來從沒停止過,“資源浪費”、“翻拍不如重播”、“經典不怕重拍”……一片爭議聲中,每一部翻拍劇都使出渾身解數“創新”。但前赴後繼的翻拍中,能和老版經典叫板的“新版”始終是鳳毛麟角,更妄談超越老版。
不管哪個影視作品被翻拍,都應該有全新的思考與觀眾的認可,可是,“現在很多翻拍經典的作品,內容上和以前的幾部相似,演員演技一般,唯一不同的是俊男靚女。”有網民這樣質疑,“影視劇不是文物,不需要修舊如舊。如果拍不出新的時代特色,花那么多代價翻拍有必要嗎?”
仔細回顧,這幾年熱播劇是哪些呢?2006年《亮劍》,2007年《金婚》、《士兵突擊》、《奮鬥》,2009年《潛伏》、《蝸居》,而這些都是原創劇。既然真正能紅的是原創劇,電視劇投資方又為何頻頻“試水”翻拍劇?
有業內人士指出,像《杜拉拉升職記》、《手機》等影視劇互相翻拍之所以這么流行,完全是市場的一種調動,這一文化現象的背後是一種經濟現象:對製作方而言,不僅在作品未出爐之時就藉助原創的影響力先行“造勢”,節約了大量行銷、宣傳成本,還在商業上為資金回籠增加了保險係數。另一方面,越來越多的製片人和導演認識到,光靠電影票房利潤太少,加上國內的電視劇市場有了比較成熟的運作模式,製片方和導演手中卻缺少優秀的原創劇本,在這種情況下將兩個市場“優勢互補”不失為“兩全之舉”。
對此,華誼兄弟董事長王中軍認為,今年電影和電視劇的互動會非常大,因為這樣一來行銷就完全不存在問題。比如剛剛上映的《唐山大地震》預計票房會達到5億,趁電影餘熱未過,電視劇版正好借著電影的勢頭再熱一把,不僅賣劇不成問題,收視率也能保證,算得上名副其實的“借東風”。
顯然,經典劇珠玉在前,給翻拍劇帶來的商業價值,是大部分翻拍劇的“先天”動力。業內人士分析認為,這一現象的背後,凸顯的是影視圈好劇本嚴重匱乏,文化原創力嚴重萎縮。
談及目前的翻拍熱,中國電視藝術家協會評論委員會委員馬相武表示,高收視率和票房佳績是翻拍的主要參照系,但他也擔心跟風拍攝會影響觀眾的眼福。馬相武認為,炒人家的冷飯,一是有點犯忌諱,二是不容易出彩。但只要創作者有誠意,不要單純為了商業效益而粗製濫造,翻拍劇也是一種值得推廣的影視劇模式。從某種程度上來說,這種影視劇互相翻拍體現了現今文化產業的產業鏈功能。
而持不同意見的專家則認為,翻拍脫離了原創,久而久之容易限制編劇的思路和視野,助長創作者的惰性。這種創作模式本身有強烈的商業動機,一開始就先將商業元素植入到創作中,必然會影響其藝術質量。
相關專家認為,為使中國影視創意文化產業得以長足發展,製作方必須要有求新求變的職業精神,學會保護那只會下金蛋的鵝,即保護成功的故事創意。為短期利益而當影視界的“啃老族”,將注意力集中於“反覆榨取”舊作品,勢必斷送中國影視劇的原創力,無論對製作方還是觀眾,都是巨大損失。
如果相信每一代都有每一代的責任,啃老族難免給人一種垮掉的印象。而文化啃老所批評的,也是這種坐吃山空。看看各地政府如何為讓本地成為名人故里絞盡腦汁,就知道如今的許多中國人,不追求發明創造而只顧啃老,啃孔子、啃孟子、啃老子,直到現在開始啃西門慶和孫悟空,啃得古人已經明顯不夠用了。
老祖宗真狠心啊!常見有人這樣悲嘆: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從老莊到孔孟,從楊朱墨子,古人們把所有的中國文化都講完了。搞得這一代又一代晚輩,思想毫無建樹,人生無所作為,只能皓首窮經,只能窮途末路,高舉古人的旗幟,做一個堅定的解釋派。當然,這樣的話也能用於“西方”這個概念。西方人真狠心啊!從電燈到網際網路,從核武器到宇宙飛船,什麼東西都被發明光了,他們不是一個人在戰鬥,他們沒給中國人留一點餘地!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