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部部長孫家正提出的概念,指構建為最廣大的普通百姓日常生活所需的“最低文化生活保障線”。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文化低保
- 提出人:文化部部長孫家正
- 目的:構建“最低文化生活保障線”
來源,思路,影響,
來源
2006年9月14日,文化部部長孫家正等3位官員圍繞《國家“十一五”時期文化發展規劃綱要》做了一系列解釋,便是一個簡練而形象的說法:“文化低保”。綱要首次提出了文化低保的概念,對保障城市低收入居民、殘疾人、老年人和農民工等群體的文化生活需求,做出了具體的規劃,來了解一下。綱要規劃,國有博物館、美術館等公共文化設施免費或優惠向殘疾人、老年人等群體開放。國有藝術院團、影劇院每年安排一定場次主要面向低收入居民的低價演出或放映。中央和省級電視台開辦添加手語的節目或欄目。有線電視數位化整體轉換後,保留一定數量的模擬頻道,完整轉播中央、省和當地的主要節目,對低收入家庭給予優惠的資費政策。引導和鼓勵社會力量捐助和興辦圖書館、博物館、文化館等,在用地、稅收等方面給予政策優惠。鼓勵文化產品權利人許可基層文化單位無償使用其作品或錄音錄像製品。此外,綱要還明確了未來五年將著力發展的九類重點文化產業,其中包括:影視製作業、出版業、發行業、印刷複製業、廣告業、演藝業、娛樂業、文化會展業、數字內容和動漫產業。
思路
1.文化屬於人民
2.文化重在建設
3.文化改革創新
影響
對於一國、一地的文化建設,更重要的是構建起為最廣大的普通百姓日常生活所需的“最低文化生活保障線”,逐步編織完善一個健全的公共文化服務網路。這一最為基本的文化建設,必須由政府來完成。漸失傳統鄉土文化而尚無新精神寄託的廣大農業人口,以及遠離鄉土又無法融入城市文明的農民工們。雖然一直都有“科技下鄉”、“文化大篷車”、“流動圖書館”的努力,但針對這一群體,從基本文化權利保障的角度,鋪設一道“文化低保”線的努力,應該還是破天荒的第一次。它不僅是對低收入者的一點精神補給,而且對於提高全體國民素質和“幸福指數”、重建民族文化精神所起的作用,恐怕更大。讓有限的公共文化資源,發揮最大的社會效益――既不能蹈襲計畫經濟年代“文化館”一類的老路,也不能在市場化逐利的衝動下,給文化加上一道道高門檻,而應使更多百姓獲得享用文化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