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念要求
1.物質是世界的本原;聯繫的、發展的觀點;對立統一規律;矛盾分析法。(唯物辯證法)
2.做好量的積累,實現事物的發展。要堅持適度原則。還要不失時機地促成飛躍。(方法論要求)
3.求同存異,兼收並蓄。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批判繼承,古為今用。推陳出新,革故鼎新。(正確對待文化的態度)
重大事件
本報記者 徐紅梅
亮出當代中國的文化主張——“第六屆中國北京國際美術雙年展主題創作研討會”側記
雙年展,是國際藝壇展示當代視覺藝術的一種制度化的美術展覽形式。國際性的雙年展,不但成為各國重要的藝術節日,也是各國彰顯文化主張、發揮影響力的國際話語平台。中國的雙年展應該選擇什麼?展示什麼?堅持什麼?由中國文聯、北京市政府和中國美協主辦的中國北京國際美術雙年展,在世界藝壇“架上繪畫”整體式微的新世紀初,高擎繪畫與雕塑藝術的大旗,以期構建當代中國藝術評判標準,迄今已堅持了5屆10年。
今年1月始,第六屆中國
北京國際美術雙年展在世界範圍內廣泛徵集稿件、發動主題為“記憶與夢想”的創作。在年底投稿高峰期到來之前,展覽主辦方近期在京召開了“第六屆中國北京國際美術雙年展主題創作研討會”,以便更為有效地提升本屆雙年展的主題創作水平,進一步明確學術方向。
正如中國美協主席劉大為所說,中國北京國際美術雙年展是“中西合璧、融會貫通”世界當代繪畫與雕塑藝術的國際平台,也是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文藝工作座談會講話精神的有效抓手。正在籌備的第六屆雙年展,主題之所以確定為“記憶與夢想”,宗旨是為了講好中國故事、弘揚中國精神,把一個文明進步、開放包容、繁榮發展的中國展現在世界人民面前。半年多來,中國美協作為具體實施單位,就雙年展主題展國內外作品的徵集和特展的選定,已向國內外2萬多名藝術家發去了徵稿函或宣傳冊。
中國北京雙年展不僅是展示作品,更體現著當代中國在世界藝壇的話語權,也代表著當代中國的藝術價值評判標準。基於此,北京雙年展與全國美展一直在努力拉開距離,努力凸顯自己的文化主張和展覽定位。研討會對200餘件具有代表性的創作來稿或方案進行了多媒體展示,與會人員在主題思想、藝術風格、題材、樣式等多個層面進行了專業探討。就國內作品而言,大家認為,前五屆參展作品大部分為寫實風格,但是和其他國家的參展作品相比,中國的作品游離主題、風格比較單一的問題一直比較突出,尤其是缺乏藝術想像力;藝術語言上也有過於精工細作之嫌,中國特有的大寫意反而沒有精品呈現。與會專家指出,如果對外展出的中國畫都是形式上的寫意,這樣的對外交流顯然不利於發揮
中國文化優良品質的對外影響。
“思辨大於表現”是現代繪畫的通病。與會者認為,現代繪畫不應成為觀念的奴隸,畫家、雕塑家應該更加注重美術創作中“不可言說”的那部分所蘊含的獨立價值和表現力,注重藝術語言的表達以及精神、情懷的抒發,尤其是在主題創作中,要避免主題的簡單圖解和觀念的過度闡釋。
西方後現代藝術的主要思想之一是“否定體系”“肯定自我”,認為體系是自我的障礙。這一思想之後過度展開,“奇”成為很多人的藝術追求,但其作品卻很難讓人感受到更深厚的文化底蘊,世界藝術從而出現平面化的趨勢。這或許也是世界藝壇開始重新重視架上繪畫的深層原因之一。如今,西方的雙年展也已出現互相模仿的態勢,在這一語境下,中國北京雙年展立足於民族文化特色的表達,無疑更具有深意。
對於中國北京雙年展的學術定位,大多數與會學者認為,不必和其他國際雙年展一樣,把精力放在凸顯“前衛”的藝術和熱衷於邀請“國外知名”藝術家方面,應該繼續堅持自身獨特的定位,發揮對架上繪畫的引領和社會功能。若想實現藝術的引領和更為深入的東西方藝術的對話,還應借鏡觀形,重視藝術體系的建設。無疑,既有強大的藝術體系又有強大的創作個體,是最為理想的狀態,美的創造方能一碧千里,鬱鬱蔥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