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政府數據資源可循環,使用價值可持續,是地方政府追求創新力及新動能轉換的源泉。與土地一樣,數據資產有望成為國家發展的關鍵性基礎戰略資源。而“土地財政”將一去不復返,“數據財政”或將成為新時期地方政府推動經濟發展的重要抓手。
提出背景
“數據財政”的前身“土地財政”,不是一個正統的學術概念,也不是一個規範的政策用語,而是社會輿論對於我國土地出讓及其由此帶來大量政府性收入這種現象的一種俗稱。“土地財政”是我國的一種特殊現象,是在土地公有制(所有土地屬於國家所有或集體所有)和經濟市場化背景下產生的,工業化、城鎮化、住房商品化快速推進,土地在其中扮演了一個極其重要的角色,發揮出了無可替代的槓桿作用,在地方政府招商引資發展經濟、融資搞基礎設施和市政公共設施建設、擴大政府可用財力等方面,到處都有土地的身影。在我國特有的體制背景和特有的發展階段,土地承載著多重複雜的利益關係,牽動著不同群體的利益神經,也帶來了顯性和隱性的各種風險,受到社會各界的嚴重關切。“土地財政”的說法不脛而走,就是社會關切的集中表現,並把聚光燈投射到了政府及其財政身上。
我國經濟在經歷多年的高速增長後,開始轉入了中高速、調結構、全面改革的新常態,存在於“常態”經濟下地方政府“以地生財、以財養地”相對均衡的土地財政模式也同樣面臨著新態勢。近幾年來,土地財政愈發難以為繼,特別在是當前地方債務存量規模較大,還本付息的資金來源收緊,而土地的金融槓桿效應下降,經濟增速放慢,多重因素疊加在一起,地方財政壓力與日俱增,區域性風險的擴散可能空前加大。尤其是三四線城市,房地產市場疲弱抑制拿地需求,中小城市土地使用權出讓收入下跌態勢更給土地財政進一步預警。
因此,要以改革的辦法來強化地方財政風險管理,避免系統性風險的發生,防止財政風險給經濟風險雪上加霜。在此背景下,各界有識之士提出,要推進政府數據開發利用,變“土地財政”為“數據財政”。開放數據資源參與城市建設、加快地方政府思路轉變、培育多元經濟成長動力,以適應經濟社會發展新需要。
套用
以大數據為代表的數字經濟成為了新時期地方政府的重要抓手,由此將帶來數據財政的增長。各地政府貫徹實施國家大數據戰略,,加速了大數據在全行業發揮預警、預測、智慧型分析、輔助決策的功能,企業實現營收增長,行業實現產能更新,地方政府的財政收入得到跨越式增長。
實現路徑
地方財政收入增長的新邏輯,在於激活數據、變現數據價值,運用好大數據工具是實現這一目標的最佳途徑。
人類的競爭正加快轉向對網路空間的競爭,從陽光政府、智慧城市,到行業提升現代化,各地政府間的競爭與合作,考驗的是各地政府數據資源開放程度與掌握程度。數據技術加工出大量的數據產品,提供豐富多樣的數據服務,創新著生產和生活方式,使得數據財政影響力後來居上的局面,也決定著國家的數據能力。就我國而言,城市化進程正在加速跨越式發展,並包涵了與過去已開發國家城市化進程完全不同的內容,數字城市或智慧城市的建設都成為城市化發展的新形式。因此,建設各地政府的數據財政能力,其戰略意義之重大,代表著地方競爭力的全面提升。
如地方政府運用“數據資產運營”,即是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政府數據資產,從而提高數據資產帶來的經濟效益,保障和促進各項事業發展。其核心思路是把數據作為一種全新的資產形態,並且以資產管理的標準和要求,來加強相關制度和套用,以此啟動大數據產業創新發展能力培育、大數據技術產品研發、行業大數據創新套用深化,推動大數據產業主體成長,推進大數據標準體系建設,完善大數據產業支撐體系,提升大數據安全保障能力,推動社會步入數據財政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