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據中心手冊

數據中心手冊

《數據中心手冊》是2022年機械工業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美]耿懷渝(Hwaiyu、Geng)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數據中心手冊
  • 作者:[美]耿懷渝(Hwaiyu、Geng)等
  • 出版時間:2022年4月
  • 出版社:機械工業出版社
  • ISBN:9787111697480
  • 類別:圖書>計算機/網路>資料庫>資料庫理論
  • 開本:16 開
  • 裝幀:精裝
內容簡介,圖書目錄,作者簡介,

內容簡介

本書英文原版由全球數據中心業內專家共同編寫,中文版由國內數據中心業內專家共同翻譯並修訂完成。內容涵蓋了數據中心全生命周期的相關技術及運營管理策略。從數據中心規劃、選址、設計、建設、測試、驗收、運營到災備,內容全面詳實。是作者及譯者多年經驗所得。是一本來自全球不同國家、不同企業、不同專業領域的專家共同完成的傑作。 本書可作為數據中心設計者、建設者、管理者以及投資者的學習及參考材料,亦可作為高校相關專業學生及其他人士了解數據中心行業的入門材料。

圖書目錄

譯者列表
推薦序一
推薦序二
譯者序
前言
章節組成
技術顧問委員會
致謝
第1篇數據中心概況和戰略規劃
第1章數據中心戰略規劃、設計、建設和運營3
1.1引言3
1.1.1數據中心與地球變暖3
1.1.2數據中心的定義3
1.1.3能源消耗的趨勢4
1.1.4高效用電4
1.1.5虛擬化、雲計算、軟體定義的數據中心4
1.2數據中心愿景和路線圖5
1.2.1戰略規劃和路線圖5
1.2.2容量規劃7
1.3選址規劃7
1.4可持續性設計8
1.4.1設計指南8
1.4.2可靠性和冗餘8
1.4.3計算流體動力學9
1.4.4DCIM和PUETM9
1.5實踐和新興技術9
1.6運營管理和災害管理10
1.6.1ISO標準10
1.6.2計算機化維護管理系統10
1.6.3線纜管理11
1.6.45S現場管理法11
1.6.5培訓和認證11
1.7業務連續性和災難恢復11
1.8結論12
參考文獻12
延伸閱讀13
ⅩⅦ第2章數據中心能源與可持續性15
2.1引言15
2.1.1怎樣才是綠色環保15
2.1.2環境影響16
2.2數據中心彈性設施的模組化18
2.2.1彈性設施模組化設計的最佳化18
2.2.2分析方法18
2.2.3彈性設施的冷卻19
2.3用水20
2.4適當的運行溫度和濕度21
2.5避免常見的規劃錯誤22
2.5.1情景1——氣候對能源利用的影響22
2.5.2情景2——在早期規劃PUE時沒有考慮電氣系統拓撲結構22
2.5.3情景3——數據中心溫度低於建議的溫度24
2.5.4情景4——冷卻系統的效率沒有考慮伺服器部分負載情況24
2.5.5情景5——缺乏對冷卻系統如何影響IT設備能耗的理解25
2.6冷卻系統中的概念25
2.6.1冷卻方式的選擇25
2.6.2冷卻系統的主要設備類型26
2.7建築圍護結構與能源利用27
2.7.1建築圍護結構的影響27
2.7.2建築圍護結構泄漏27
2.7.3使用建築性能模擬評估能源消耗28
2.8氣流管理與封閉策略 28
2.8.1被動式煙囪IT機櫃29
2.8.2封閉熱通道29
2.8.3封閉冷通道29
2.8.4行間冷卻29
2.8.5水冷伺服器29
2.8.6浸沒式液冷29
2.9電氣系統能效29
ⅩⅧ2.10IT設備的能源使用31
2.10.1美國環境保護署能源之星規範31
2.10.2SPECpower_ssj200831
2.10.3IT與設施共同協作以降低能耗34
2.11平衡IT和設施34
2.11.1技術更新35
2.11.2降低IT運行成本35
2.11.3數據中心設施動態和不可預測35
2.11.4伺服器技術和套用效率35
2.11.5數據收集和分析評估35
2.12數據中心能源使用效率的確定38
2.13私有企業和政府能源效率計畫39
2.14USGBC-LEED升級版適用於數據中心39
2.15協調全球數據中心能效指標39
2.16行業聯盟關於衡量和報告整體數據中心效率的建議39
2.16.1美國環境保護署數據中心能源之星40
2.16.2ASHRAE數據中心綠色提示40
2.16.3其他國際項目與標準40
2.17運營最佳化策略40
參考文獻41
延伸閱讀41
ⅩⅨ第3章託管或租賃數據中心43
3.1引言43
3.2託管43
3.2.1計算能力43
3.2.2存儲44
3.2.3管理服務44
3.3租賃(批發)44
3.4數據中心類型44
3.4.1傳統數據中心44
3.4.2整體模組化數據中心(數據大廳)44
3.4.3貨櫃數據中心46
3.4.4整體模組化數據中心(預製)47
3.4.5獨立數據中心48
3.5擴展數據中心48
3.6選擇、評估託管和批發供應商49
3.7建造與購買49
3.7.1建造49
3.7.2租賃49
3.7.3選址50
3.7.4冗餘50
3.7.5維護50
3.7.6從財務角度確定建造或購買50
3.7.7建造或購買的挑戰50
3.8未來趨勢51
3.9結論51
延伸閱讀51
數據中心行業新聞和趨勢的來源51
第4章模組化數據中心的設計、部署及其注意事項52
4.1模組化數據中心的定義52
4.2模組化數據中心的優點及套用52
4.3模組化可擴展性計畫54
4.4模組化數據中心的分解結構55
4.4.1模組化數據中心的結構(標準貨櫃式)55
4.4.2建築部分59
4.4.3電力部分60
4.4.4冷卻部分61
4.4.5控制部分64
4.4.6冗餘和可靠性方面64
4.4.7網路和布線部分65
4.4.8多模組陣列部署67
4.5現場準備、安裝和測試69
4.6如何選擇模組化數據中心供應商72
4.7外部因素72
4.8發展趨勢及結論73
延伸閱讀73
ⅩⅩ第5章數據中心選址74
5.1引言74
5.2地點和設施的尋找74
5.3全球化和光速74
5.3.1選址團隊75
5.3.2選址的本質76
5.4選址過程77
5.4.1制定業務需求和限制條件78
5.4.2第1輪-定義地理選址區域78
5.4.3第2輪-選址標準80
5.4.4分析和淘汰機會的短名單83
5.4.5選址結束84
5.5行業趨勢的影響84
5.5.1全球化和政治經濟改革84
5.5.2全球戰略位置84
5.5.3未來數據中心84
延伸閱讀85
第6章數據中心財務分析、投資收益率和總體擁有成本86
6.1前言86
6.1.1市場變化和混合型信息通信技術戰略86
6.1.2通常的決策87
6.1.3成本負擔與職責的偏離87
6.1.4什麼是總體擁有成本88
6.1.5什麼是投資收益率88
6.1.6貨幣的時間價值89
6.1.7資本成本90
6.1.8投資收益期90
6.1.9組成TCO和ROI的元素90
6.2成本與收益的財務測算92
6.2.1常見業務測算方法和項目批准測試92
6.2.2現值92
6.2.3淨現值94
6.2.4盈利指數95
6.2.5簡單投資收益率計算中的淨現值95
6.2.6內部收益率96
6.2.7NPV或IRR的選擇97
6.3難點和常見問題98
6.3.1ROI分析不僅為了達到既定目標值,更多的是用來最佳化98
6.3.2敏感度分析98
6.3.3稅務的會計方法98
6.3.4隨時間變化的成本—實際和名義貼現率98
6.3.5IRR的多種計算方法99
6.3.6斷章取義99
6.3.7標準升級程式100
6.3.8區位的敏感度101
6.3.9IT節能和PUE乘積104
6.3.10換算其他成本因素104
6.4一個實際案例106
6.4.1氣流組織改進項目106
6.4.2對上述選項的細化107
6.4.3資本性成本107
6.4.4運營成本107
6.4.5淨現值分析108
6.4.6內部收益率分析109
6.4.7收益分析109
6.4.8盈虧平衡點110
6.5在自建、再投資、租賃容量或託管中進行選擇115
6.5.1自有數據中心容量115
6.5.2租賃數據中心容量116
6.5.3數據中心託管容量116
6.5.4雲數據中心容量116
延伸閱讀116
ⅩⅪ第2篇數據中心的設計和建設
第7章架構設計:數據中心機架及設施布局設計119
7.1引言119
7.2機架和機櫃設計概述119
7.2.1雙柱式和四柱式機架119
7.2.2機櫃120
7.2.3網路120
7.2.4伺服器和存儲設備121
7.2.5大框架平台122
7.3空間和電源設計標準122
7.3.1平台相關容量規劃122
7.3.2更新改造122
7.3.3功率密度124
7.4路由124
7.4.1網路進線路由124
7.4.2機房內的路由125
7.5與其他系統的協調126
7.5.1CRAC/CRAH127
7.5.2配電127
7.5.3噴淋和消防系統128
7.5.4照明設備128
7.5.5有無架空地板的對比128
7.5.6通道封閉128
7.6機房設計129
7.6.1根據面積129
7.6.2根據類型129
7.7模組化設計132
7.7.1機房空間132
7.7.2電力和冷卻基礎設施133
7.7.3網路容量133
7.7.4可擴展性與可靠性133
7.8CFD模擬133
7.9數據中心空間規劃133
7.9.1流線組織133
7.9.2支持區133
7.10結論135
延伸閱讀135
ⅩⅫ第8章數據中心的機械設計136
8.1引言136
8.2關鍵設計標準136
8.2.1可靠性136
8.2.2安全性137
8.2.3人身安全137
8.2.4美學137
8.2.5靈活性138
8.2.6廢熱再利用138
8.2.7盈利能力138
8.2.8效率138
8.2.9設計標準和指南139
8.3機械設計過程139
8.3.1初步設計140
8.3.2方案設計140
8.3.3深化設計143
8.3.4施工檔案147
8.3.5施工管理152
8.4數據中心關鍵設備選型注意事項153
8.5主要設計方法156
8.5.1冷卻介質156
8.5.2散熱157
8.5.3空氣輸送路徑158
8.5.4氣流管理159
8.6當前實踐161
8.6.1冗餘161
8.6.2可靠性161
8.6.3布局和氣流管理:熱通道-冷通道161
8.6.4液冷161
8.6.5最佳化機房環境162
8.6.6節能162
8.6.7冷卻162
8.6.8濕度控制162
8.6.9效率162
8.7未來趨勢163
8.7.1數據中心用水163
8.7.2高溫數據中心163
8.7.3假設的質疑163
參考文獻163
延伸閱讀163
ⅩⅩⅢ第9章數據中心的電氣設計164
9.1運行時間 164
9.2要部署的電氣設備 164
9.3電氣設計 164
9.3.1並聯 UPS 冗餘配置 165
9.3.2備用組件式冗餘配置 165
9.3.3分散式冗餘配置 165
9.3.42N配置165
9.3.5N 1拓撲165
9.3.6Facebook 公司電氣設計168
9.4可用性 170
9.4.1串並聯繫統間的聯繫 171
9.4.2可用性場景示例 171
9.4.3帶載與運行172
9.4.4機架信息 174
9.4.5數據中心正常運行時間174
9.5確定完成175
延伸閱讀176
第10章數據中心的消防與生命安全設計177
10.1消防基礎177
10.2消防主管部門、規範和標準178
10.3當地部門、國家規範和標準178
10.3.1保險公司179
10.3.2企業標準179
10.3.3分層系統179
10.4生命安全180
10.4.1用途180
10.4.2人員負荷180
10.4.3疏散設計180
10.4.4通道180
10.5被動防火180
10.6主動防火/滅火181
10.6.1自動噴水滅火系統182
10.6.2濕式系統182
10.6.3乾式系統182
10.6.4預作用系統182
10.6.5細水霧183
10.6.6清潔滅火劑與氣體滅火系統184
10.6.7哈龍185
10.6.8氫氟碳化物185
10.6.9惰性氣體185
10.6.10全氟己酮(Novec 1230)185
10.6.11低氧防火系統186
10.6.12機櫃滅火系統186
10.6.13手提式滅火器186
10.6.14冷通道/熱通道187
10.6.15小結187
10.7火災探測、報警與信號傳遞188
10.7.1溫度探測188
10.7.2煙霧探測188
10.7.3運行順序189
10.7.4暖通空調系統的關閉190
10.8消防設計190
參考文獻190
ⅩⅩⅣ第11章數據中心的結構設計:自然災害下的抗力192
11.1引言192
11.1.1結構及非結構組件192
11.1.2環境設計風險192
11.2建築設計考慮因素193
11.2.1基於規範的設計193
11.2.2基於性能的設計考慮193
11.2.3既有建築194
11.3地震194
11.3.1概述194
11.3.2地震災害194
11.3.3對建築物的常見影響195
11.3.4新建建築設計考慮因素195
11.3.5既有建築物緩解措施197
11.4颶風、龍捲風及其他風暴197
11.4.1概述197
11.4.2對建築物的常見影響198
11.4.3緩解措施198
11.5雪荷載和雨荷載198
11.5.1概述198
11.5.2緩解措施198
11.6洪水及海嘯199
11.6.1概述199
11.6.2對建築物的常見影響199
11.6.3緩解措施199
11.7綜合抵抗策略199
11.7.1災前規劃199
11.7.2災後規劃201
參考文獻201
第12章數據中心布線202
12.1為什麼在數據中心採用標準的結構化布線202
12.2布線標準組織203
12.3數據中心電信線纜基礎設施標準203
12.4通信空間和要求206
12.4.1一般要求206
12.4.2電信進線間(TER)207
12.4.3主配線區(MDA)207
12.4.4中間配線區(IDA)207
12.4.5水平配線區(HDA)208
12.4.6區域配線區(ZDA)208
12.4.7設備配線區(EDA)208
12.4.8電信間(TR)208
12.4.9支持區域的布線209
12.5結構化布線拓撲209
12.6線纜類型和線纜長度值211
12.6.1同軸電纜211
12.6.2平衡雙絞線布線211
12.6.3光纖布線212
12.6.4布線長度213
12.7機櫃和機架的布置(熱通道和冷通道)213
12.8布線和能源效率214
12.9線纜通道215
12.10機櫃和機架216
12.11配線架和線纜管理216
12.12可靠性等級和布線 216
12.13結論與趨勢216
延伸閱讀217
ⅩⅩⅤ第13章數據中心基礎設施的可靠性工程219
13.1引言219
13.2可靠性理論219
13.2.1系統可靠性分析定義220
13.2.2系統的可靠性指標220
13.2.3設備可靠性數據220
13.2.4基本的系統可靠性模型224
13.3系統故障分析226
13.3.1可靠性分析方法226
13.3.2主系統故障分析方法231
13.3.3故障工具的優缺點237
13.4數據中心可靠性套用237
13.4.1系統可靠性評估的好處237
13.4.2數據中心可靠性評估的要點239
13.4.3TIA分級和可靠性評估243
參考文獻244
延伸閱讀 244
第14章數據中心的空氣品質245
14.1引言245
14.2標準和指南245
14.3空氣污染(氣載污染)247
14.4常規解決方案247
14.4.1腐蝕分級測試片檢測法248
14.4.2常規腐蝕分級測試片檢測法的套用248
14.5中國數據中心空氣品質的研究249
14.6結論與未來趨勢252
參考文獻252
延伸閱讀 253
ⅩⅩⅥ第15章計算流體動力學在數據中心中的套用254
15.1簡介254
15.2CFD原理 254
15.2.1基本原理255
15.2.2數值方法255
15.2.3CFD模型256
15.2.4選擇求解格線257
15.2.5計算域求解258
15.2.6什麼時候可以使用求解結果259
15.2.7結果是什麼259
15.3數據中心中CFD的套用261
15.3.1典型用途261
15.3.2用於數據中心設計261
15.3.3用於評估、故障排除和升級263
15.3.4用於運行管理263
15.4數據中心建模266
15.4.1圍護結構266
15.4.2CRAC / CRAH和冷卻基礎設施267
15.4.3其他基礎設施268
15.4.4白色空間/ IT設備270
15.4.5模擬控制系統272
15.4.6低能耗設計273
15.4.7挑戰273
15.4.8瞬態模擬和故障場景274
15.4.9數據機房指標276
15.5CFD / 虛擬模型的潛在附加優勢278
15.6虛擬設施模型的未來278
參考文獻279
ⅩⅩⅦ第16章數據中心的環境控制280
16.1數據中心能耗趨勢280
16.2數據中心的熱管理280
16.2.1冷卻系統架構280
16.2.2結構參數281
16.2.3機房空調布置282
16.2.4數據中心能源管理282
16.3冷卻系統的設計與控制283
16.3.1數據中心設計283
16.3.2反滲透補水系統285
16.3.3冷卻系統的設計及其運行包絡線基礎286
16.3.4冷卻系統的運行順序286
16.4性能指標289
參考文獻290
ⅩⅩⅧ第17章數據中心項目管理與測試294
17.1引言294
17.2項目管理294
17.2.1項目啟動階段294
17.2.2計畫階段295
17.2.3執行階段296
17.2.4監控階段299
17.2.5收尾階段300
17.3測試300
17.3.1什麼是測試300
17.3.2為什麼要測試一座建築300
17.3.3為什麼要測試一個數據中心302
17.3.4選擇一個測試公司303
17.3.5準備測試的設備和系統304
17.3.6測試任務304
17.3.7審核OPR和BoD檔案305
17.3.8審核圖紙307
17.3.9機械、電氣和管道規範的審核307
17.3.10測試規範的發布307
17.3.11設計階段會議/價值工程308
17.4投標階段任務308
17.4.1參加預備投標會議308
17.4.2終測試計畫308
17.4.3編制測試任務清單檔案308
17.4.4測試啟動會議309
17.4.5測試會議309
17.4.6評審提交309
17.4.7PFC現場考察309
17.4.8設備啟動309
17.5驗收階段任務309
17.5.1風管壓力測試309
17.5.2管道壓力測試310
17.5.3空氣側和水側系統的測試和平衡310
17.5.4審核運行和維護手冊310
17.5.5FPT和IST測試311
17.5.6對業主員工的培訓311
17.5.7終測試報告312
17.5.8系統手冊312
17.5.9近質保審查/入住階段審查312
17.5.10反季節性測試312
17.5.11延遲測試312
ⅩⅩⅨ17.6LEED-所需的測試任務312
17.6.1EA先決條件1:FC313
17.6.2EA Credit 3 EC313
17.7小測試任務313
17.7.1設計階段313
17.7.2施工階段313
17.7.3驗收階段313
17.7.4入住階段313
17.8測試團隊成員313
17.9數據中心趨勢317
17.10結論317
延伸閱讀317
第3篇數據中心技術
第18章虛擬化、雲、軟體定義網路和軟體定義數據中心321
18.1引言321
18.2數據中心虛擬化321
18.2.1虛擬化的收益322
18.2.2網路技術的挑戰322
18.3雲作為數據中心的延伸323
18.3.1雲的類型和雲服務的模型323
18.3.2IaaS對數據中心的益處323
18.3.3IaaS運營和相關問題323
18.4數據中心網路324
18.4.1數據中心網路拓撲324
18.4.2網路拓撲的挑戰324
18.4.3I/O阻塞和I/O隔離325
18.4.4多租戶數據中心和虛擬數據中心325
18.5軟體定義網路(SDN)326
18.6軟體定義數據中心(SDDC)327
18.7雲計算數據中心的路線圖328
18.8容器技術329
參考文獻329
延伸閱讀330
第19章微處理器與伺服器節能設計331
19.1引言331
19.2微處理器333
19.2.1頻率、電容、電壓和介電常數333
19.2.2工藝製程333
19.2.3微處理器體系結構334
19.2.4微處理器主要功能塊334
19.2.5虛擬化、電源和散熱335
19.3伺服器336
19.3.1分類336
19.3.2數據存儲337
19.3.3風扇337
19.3.4I/O卡338
19.3.5PSU338
19.3.6PMBus和節點管理338
19.4主機板338
19.4.1晶片組和電壓調節器(VR)339
19.4.2基板管理控制器(BMC)339
19.4.3記憶體339
19.4.4風扇、散熱器和布局影響340
19.4.5板載I/O(LAN、USB和VGA)340
19.4.6伺服器利用率和伺服器更換策略340
19.4.7其他考慮因素341
19.5軟體341
19.6基準測試343
19.7結論345
延伸閱讀346
ⅩⅩⅩ第20章信息技術設備設計的節能要求347
20.1引言347
20.2計算機伺服器348
20.2.1電源效率349
20.2.2待機能耗349
20.2.3伺服器的工作負載容量351
20.2.4伺服器利用率、虛擬技術和性能/功率指標351
20.2.5伺服器電源使用和進風溫度報告352
20.3存儲系統352
20.3.1電源效率353
20.3.2性能/功率指標353
20.3.3容量最佳化方法353
20.3.4存儲系統電源使用和進風溫度的報告353
20.4不間斷電源系統354
20.5網路設備354
20.6產品能效要求的未來趨勢354
參考文獻355
延伸閱讀355
第21章數據中心地板下送風與頂部送風冷卻技術356
21.1引言356
21.2地板下送風與頂部送風的由來356
21.3送風方式和氣流遏制357
21.4氣流組織動態分析357
21.4.1空氣環流359
21.4.2空氣旁流359
21.5地板下送風氣流組織360
21.5.1氣流組織的自動化管理362
21.5.2控制策略363
21.6頂部送風氣流組織363
21.6.1通道寬度對安裝的影響364
21.6.2氣流組織管理的自動化364
21.7結論365
參考文獻365
延伸閱讀 365
ⅩⅩⅩⅠ第22章熱通道與冷通道封閉366
22.1執行概要366
22.2封閉:氣流結構模型366
22.2.1封閉熱通道366
22.2.2封閉冷通道368
22.3封閉熱通道與封閉冷通道迴風溫度趨勢369
22.4高RAT對運行或溫升的影響371
22.4.1低密度CAC和HAC溫升對比371
22.4.2中密度CAC和HAC溫升對比372
22.5單幾何被動式風管的HAC373
22.5.1壓差相關性373
22.5.2伺服器風機問題373
22.5.3混合IT設備負載示例373
22.5.4解決方案:帶擋板管路的HACS374
22.6較高迴風溫度的心理影響374
22.6.1室溫舒適度374
22.6.2HAC與CAC工作人員的工作條件375
22.6.3熱通道溫度的調整376
22.7冷卻系統風量和風機功率377
22.7.1房間級冷卻系統377
22.7.2行級冷卻系統379
22.8冗餘和冷卻裝置位置的影響382
22.8.1房間冷卻冗餘382
22.8.2包含外部冷卻裝置的HAC或CAC示例382
22.8.3包含內部冷卻裝置的HAC或CAC示例384
22.9對HAC或CAC區域外數據中心外圍設備條件的影響384
22.9.1CAC和外圍設備384
22.9.2HAC和外圍設備385
22.10在較冷外部環境溫度下對經濟器運行時間的影響385
22.11結論和未來趨勢386
22.11.1HAC滿足四個要素386
22.11.2CAC僅滿足兩個要素386
22.11.3HAC具有設計優勢387
22.11.4機架風道管路是一種特殊情況387
參考文獻387
延伸閱讀387
第23章數據中心自然冷卻技術388
23.1引言388
23.2利用室外空氣的特性來冷卻數據中心389
23.3經濟器的熱力過程及設備布局389
23.3.1直接式空氣側經濟器(DASE)389
23.3.2間接式空氣側經濟器(IASE)391
23.4節能潛力與所需機械製冷補冷比例的比較398
23.5冷卻數據中心的常規方法400
參考文獻400
延伸閱讀400
第24章機架級冷卻和冷板冷卻401
24.1引言401
24.1.1基礎401
24.1.2能耗401
24.1.3數據中心能源強度402
24.1.4數據中心冷卻402
24.2機架級冷卻方案的類型403
24.2.1概述403
24.2.2封閉式403
24.2.3行級In-RowTM404
24.2.4背門式405
24.2.5其他冷卻方式405
24.3機架級冷卻設備的選型和安裝406
24.3.1利用既有基礎設施406
24.3.2ICT設備信息和布局406
24.3.3市政設施要求407
24.4機架級冷卻總結和未來趨勢407
24.5採用冷板的機架級冷卻407
24.5.1冷卻基礎407
24.5.2輻射408
24.5.3傳導408
24.5.4自然對流408
24.5.5強制對流408
24.5.6相變411
24.6結論和未來趨勢413
參考文獻413
延伸閱讀413
ⅩⅩⅩⅡ第25章不間斷電源系統414
25.1引言414
25.1.1UPS是什麼414
25.1.2為什麼需要UPS414
25.2UPS的工作原理和套用415
25.2.1UPS 的工作原理415
25.2.2UPS 系列的一般分類417
25.2.3UPS 拓撲結構418
25.3UPS選型的參考原則423
25.3.1UPS的切換時間423
25.3.2效率424
25.3.3環境因素和安全425
25.3.4成本425
25.4可靠性和系統冗餘425
25.4.1提高UPS供電可用性的策略426
25.4.2並聯UPS系統如何工作428
25.4.3並聯繫統中的擴容套用430
25.4.4大型並聯繫統的定製化430
25.4.5其他增強冗餘系統保護的方案431
25.4.6整體系統安裝431
25.5可替代的交流和直流能源431
25.5.1可替代的交流能源431
25.5.2可替代的直流能源431
25.5.3雙匯流排或2N 架構的數據中心雙電源IT設備432
25.5.4基於獨立UPS系統的多重冗餘設計434
25.6UPS預防性維護需求436
25.6.1決定服務供應商和計畫的常見問題436
25.6.2選項1: UPS製造商的服務體系436
25.6.3選項2: 獨立服務提供商的服務體系436
25.6.4選項3: 自我維護的服務體系437
25.6.5選項4:T&M437
25.7UPS系統的管理和控制437
25.8結論和發展趨勢438
參考文獻439
延伸閱讀439
ⅩⅩⅩⅢ第26章直流網路在數據中心的套用440
26.1引言440
26.2愛迪生的復仇440
26.2.1交流曾經戰勝直流的原因440
26.2.2長距離直流配電440
26.2.3建築內的直流供電440
26.3數據中心電源設計441
26.3.1傳統上使用交流供電的數據中心441
26.3.2作為替代方案的直流供電442
26.4為何在數據中心內使用直流系統443
26.4.1效率443
26.4.2可靠性444
26.4.3冗餘444
26.4.4諧波444
26.4.5故障和泄漏電流445
26.4.6可擴展性445
26.4.7標準445
26.4.8安全445
26.4.9環境影響445
26.4.10成本論證445
26.4.11空間節省446
26.4.12與可再生能源的整合446
26.5在用直流數據中心案例447
26.5.1瑞典能源署447
26.5.2SAP數據中心447
26.5.3NTT集團447
26.6未來趨勢和結論447
致謝448
參考文獻448
延伸閱讀448
ⅩⅩⅩⅣ第27章綠色數據中心機架式PDU的套用449
27.1引言449
27.2基本原理和準則450
27.2.1概述和產品分類450
27.2.2機架的電力分配451
27.2.3進線插頭、電源插座和電源線纜452
27.2.4額定值和安全性454
27.2.5過載保護455
27.3系統構成456
27.3.1機架式PDU456
27.3.2環境管理460
27.3.3系統的連線461
27.3.4機架式PDU管理系統461
27.4規劃和選擇機架式PDU的注意事項464
27.4.1機架電源的可用性和分配464
27.4.2機架內設備電力需求467
27.4.3機架式PDU的選型467
27.4.4電源效率469
27.5機架式PDU未來的發展趨勢470
27.5.1配備各種感測器的高密度、高功率機架式PDU470
27.5.2提高機架的智慧型性以支持效率計畫的“智慧型機架”471
27.5.3與更高級別的數據中心管理系統集成471
延伸閱讀472
第28章可再生與清潔能源在數據中心的套用473
28.1引言473
28.2可再生能源基礎知識474
28.3可再生能源的類型474
28.3.1太陽能474
28.3.2風能476
28.3.3生物質能477
28.3.4水能(水力發電)479
28.3.5波浪能480
28.3.6潮汐能480
28.3.7地熱能481
28.4替代能源:燃料電池482
28.4.1燃料電池設計482
28.4.2燃料電池技術的優勢482
28.4.3燃料電池類型482
28.4.4燃料電池技術比較485
28.4.5燃料電池技術挑戰485
28.4.6燃料電池製造商和用戶486
28.5案例研究486
28.5.1蘋果公司486
28.5.2易趣網487
28.5.3谷歌487
28.5.4IBM488
28.5.5微軟488
28.5.6雅虎488
28.6總結和未來趨勢488
參考文獻489
延伸閱讀489
第29章智慧型電網回響數據中心490
29.1智慧型電網回響數據中心簡介和背景490
29.1.1什麼是電網回響數據中心490
29.1.2智慧型電網和需求回響角色490
29.1.3 研究對象491
29.2美國的智慧型電網和需求回響套用492
29.2.1使命492
29.2.2利益相關者 492
29.2.3效益492
29.2.4當前智慧型電網和需求回響狀態493
29.2.5數據中心配電和技術493
29.3現場基礎設施控制系統技術493
29.3.1冷卻、供電系統和照明技術494
29.3.2冷卻系統技術494
29.3.3電力輸送系統技術494
29.3.4照明控制技術494
29.4IT基礎設施虛擬化技術494
29.5需求回響機遇、挑戰和自動化注意事項494
29.6具有需求回響功能的數據中心495
29.6.1現場基礎設施的需求回響策略495
29.6.2IT基礎設施的需求回響策略495
29.6.3IT和現場基礎設施協同495
29.7使用開放式標準的自動需求回響497
29.8分散式電網數據中心和網路498
29.9需求回響策略總結498
29.10電網回響數據中心面臨的挑戰498
29.10.1對業務和運營風險的感知498
29.10.2績效衡量策略499
29.10.3缺乏信息499
29.11美國關於智慧型電網新興技術的政策499
29.12智慧型電網發展的州立政策500
29.13結論和下一步500
29.13.1商業化潛力501
29.13.2下一步501
致謝502
參考文獻502
延伸閱讀503
第4篇數據中心運營和管理
第30章數據中心基準指標507
30.1引言507
30.2PUE的來源與套用507
30.3數據中心評價指標508
30.4綠色格線的XUE指標508
30.4.1能源再利用率509
30.4.2水利用效率509
30.4.3碳使用效率509
30.5機架冷卻指數和迴風溫度指數509
30.5.1機架冷卻指數509
30.5.2迴風溫度指數509
30.6其他行業指標510
30.6.1SPEC510
30.6.2The Green500TM510
30.7歐盟委員會行為準則510
30.8國際電信聯盟510
30.9結論510
延伸閱讀510
ⅩⅩⅩⅤ第31章數據中心基礎設施管理511
31.1什麼是數據中心基礎設施管理511
31.1.1DCIM技術和用戶的成熟度511
31.1.2DCIM對現代數據中心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512
31.1.3DCIM的共同目標513
31.1.4DCIM是誰的工作?IT還是設施513
31.2DCIM採購和部署的出發點514
31.2.1容量管理514
31.2.2業務流程再造和運營效率514
31.2.3數據中心整合項目514
31.2.4新容量、新數據中心514
31.2.5降低數據中心成本,提高資源效率514
31.2.6技術更新和架構變更515
31.2.7聚焦環境和可持續性515
31.2.8監管和合規、審計和檔案515
31.2.9雲515
31.3DCIM解決方案的模組515
31.3.1資產生命周期要求和變更管理515
31.3.2容量規劃、分析和預測515
31.3.3實時數據收集516
31.3.4與第三方現有管理框架、Web API的集成516
31.3.5發現服務和定位服務517
31.3.6數據導入和導出517
31.3.7模型目錄和庫518
31.3.8機架規劃和設計518
31.3.9樓層規劃519
31.3.10DCIM的關鍵部分——報告520
31.3.11儀錶盤520
31.4系統本身、期待和規劃520
31.4.1平台結構521
31.4.2平台的數據存儲模型521
31.4.3平台的用戶界面521
31.4.4使用儀表實時監測物理組件521
31.4.5數據中心基本的構建塊——機架523
31.4.6遠程訪問和電源狀態管理523
31.5實施DCIM時的關鍵成功因素524
31.5.1選擇DCIM的供應商524
31.5.2成本考量525
31.5.3其他DCIM注意事項525
31.6DCIM的未來趨勢525
31.6.1供應商解決方案的整合和合理化525
31.6.2自動化和控制526
31.6.3資產定位和物理髮現526
31.6.4生態系統和集成“標準”,與其他系統的連線526
31.6.5DMaaS——基於雲服務的DCIM AI大數據分析526
31.7結論526
參考文獻527
延伸閱讀527
ⅩⅩⅩⅥ第32章數據中心信息化運維管理系統529
32.1引言529
32.2CMMS基礎概念529
32.2.1架構529
32.2.2配置529
32.2.3操作529
32.3CMMS模組530
32.3.1資產管理530
32.3.2服務管理及服務程式534
32.3.3工作管理535
32.3.4日曆536
32.3.5報告536
32.3.6檔案管理538
32.3.7管理職能538
32.3.8用戶首頁539
32.4選擇CMMS的注意事項539
32.4.1實施過程539
32.4.2員工因素539
32.4.3IT需求541
32.4.4可用性/易用性541
32.4.5成本541
32.5結論543
32.6趨勢543
延伸閱讀544
ⅩⅩⅩⅦ第5篇數據中心災難恢復和業務連續性
第33章數據中心災難恢復和高可用性547
33.1引言547
33.2數據中心的演變和數據中心風險548
33.2.1評估數據中心和IT系統停機的影響和成本550
33.2.2可能出錯的地方總會出錯:為什麼數據中心會失效551
33.3物理數據中心設計和冗餘:Tiers和N 555
33.4虛擬化帶來開箱即用的災難恢復生存能力558
33.5災難恢復和雲561
參考文獻562
延伸閱讀562
第34章自然災害的教訓和數據中心的準備563
34.1引言563
34.2業務連續性和災難恢復設計563
34.3自然災害563
34.42011年日本東北部大地震565
34.52012年美國東海岸超強風暴桑迪567
34.5.1從美國東海岸超級風暴桑迪得到的教訓567
34.5.2業務連續性/災難恢復計畫569
34.5.3通信569
34.5.4應急電源/備用發電機569
34.5.5後勤569
34.5.6預防性維護569
34.5.7人力資源569
34.5.8信息技術569
34.6結論569
參考文獻570
延伸閱讀570
1.1前言3
1.1.1數據中心與地球的暖化3
1.1.2數據中心的定義4
1.1.3能源消耗的趨勢4
1.1.4高效用電4
1.1.5虛擬化、雲計算、軟體定義的數據中心5
1.2數據中心愿景和路線圖5
1.2.1戰略規劃和路線圖6
1.2.2容量規劃7
1.4可持續性設計8
1.4.1設計指南8
1.4.2可靠性和冗餘8
1.4.3計算流體動力學9
1.4.4DCIM(數據中心基礎設施管理Data Center Infrastructure Management)及PUE9
1.5做法實踐和新興技術9
1.6運營管理和災害管理10
1.6.1ISO標準10
1.6.2電腦化維修管理系統10
1.6.3電纜管理11
1.6.45S現場管理法【25】11
1.6.5培訓和認證11
1.7業務連續性和災難恢復11
1.8結論12
參考文獻12
延伸閱讀13

作者簡介

黃冬梅,博士,中國電子節能技術協會數據中心節能技術委員會專家,長期從事數字中心的開發、數值模擬工作,擅長數據中心CFD技術開發,並提供解決方案。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