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概述,數學概念,
概述
正確地理解和形成一個數學概念,必須明確這個數學概念的內涵——對象的“質”的特徵,及其外延——對象的“量”的範圍。一般來說,數學概念是運用定義的形式來揭露其本質特徵的。但在這之前,有一個通過實例、練習及口頭描述來理解的階段。比如,兒童對自然數,對運算結果——和、差、積、商的理解,就是如此。到國小高年級,開始出現以文字表達一個數學概念,即定義的方式,如分數、比例等。有些數學概念要經過長期的醞釀,最後才以定義的形式表達,如函式、極限等。定義是準確地表達數學概念的方式。
許多數學概念需要用數學符號來表示。如dy表示函式y的微分。數學符號是表達數學概念的一種獨特方式,對學生理解和形成數學概念起著極大的作用,它把學生掌握數學概念的思維過程簡約化、明確化了。許多數學概念的定義就是用數學符號來表達,從而增強了科學性。
許多數學概念還需要用圖形來表示。有些數學概念本身就是圖形,如平行四邊形、稜錐、雙曲線等。有些數學概念可以用圖形來表示,比如y=x+1的圖像。有些數學概念具有幾何意義,如函式的微分。數形結合是表達數學概念的又一獨特方式,它把數學概念形象化、數量化了。
總之, 數學概念是在人類歷史發展過程中,逐步形成和發展的。
數學概念
一、基本概念
1.描述統計。
通過調查、試驗獲得大量數據,用歸組、制表、繪圖等統計方法對其進行歸納、整理,以直觀形象的形式反映其分布特徵的方法,如:國小數學中的制表、條形統計圖、折線統計圖、扇形統計圖等都是描述統計。另外計算集中量所反映的一組數據的集中趨勢,如算術平均數、中位數、總數、加權算術平均數等,也屬於描述統計的範圍。其目的是將大量零散的、雜亂無序的數字資料進行整理、歸納、簡縮、概括,使事物的全貌及其分布特徵清晰、明確地顯現出來。
2.機率的統計定義。
人們在拋擲一枚硬幣時,究竟會出現什麼樣的結果事先是不能確定的,但是當我們在相同的條件下,大量重複地拋擲同一枚均勻硬幣時,就會發現“出現正面”或“出現反面”的次數大約各占總拋擲次數的: 左右。這裡的“大量重複”是指多少次呢?歷史上不少統計學家,例如皮爾遜等人作過成千上萬次拋擲硬幣的試驗,其試驗記錄如下:
可以看出,隨著試驗次數的增加,出現正面的頻率波動越來越小,頻率在0.5這個定值附近擺動的性質是出現正面這一現象的內在必然性規律的表現,0.5恰恰就是刻畫出現正面可能性大小的數值,0.5就是拋擲硬幣時出現正面的機率。這就是機率統計定義的思想,這一思想也給出了在實際問題中估算機率的近似值的方法,當試驗次數足夠大時,可將頻率作為機率的近似值。
例如100粒種子平均來說大約有90粒種子發芽,則我們說種子的發芽率為90%;
某類產品平均每1000件產品中大約有10件廢品,則我們說該產品的廢品率為1%。在國小數學中用機率的統計定義,一般求得的是機率的近似值,特別是次數不夠大時,這個機率的近似值存在著一定的誤差。例如:某地區30年來的10月6日的天氣記錄里有25次是秋高氣爽、晴空萬里,問下一年的10月6日是晴天的機率是多少?
因為前30年出現晴天的頻率為0.83,所以機率大約是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