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字難民

“數字難民”(Digital refugees),指那些因為經濟、社會、文化等原因更遠離數字文化的群體。與“數字原住民”(Digital Natives)和“數字移民”(Digital Immigrants)這對相輔相成的新概念。這三個概念構成了數字時代人類數字鴻溝所劃分的新的“三個世界”。

Wesley Fryer更是拓展了這個劃分,他認為除了數字原生代、數字移民和數字難民之外,還有第四類,他稱為數字窺探者(digital voyeur),也就是說雖然知道數字世界,但是還非常初級,甚至還沒有到入門級的水平。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數字難民和橋樑
  • 外文名稱:Digital refugees and bridges
  • 創作年代:2001
  • 作品出處:《數字原住民(居民),數字移民》
  • 作者:Wesley Fryer
和橋樑,定義,文章節選,

和橋樑

發布時間:2006年10月20日
原文標題:Digital refugees and bridges,數字難民和橋樑
原文連結:http://www.infinitethinking.org/2006/10/digital-refugees-and-bridges.html
原文作者:Wesley Fryer
Mark Prensky因其2001年的一篇文章在教育技術圈裡頗有名氣:《數字原住民(居民),數字移民》(PDF版本)。把自然而然使用技術的年輕人稱為“數字原住民”,把大多數成年人以及大學中學的教師領導歸為數字景觀里的“移民”,這樣的辭彙表有助於理解分離界定各代學習者的分界線。
數字難民
除了“原住民”和“移民”之外,可能需要一個詞。我們可能需要認識到我們中間存在這樣的一些人,他們更適合劃分在“數字難民”而非數字移民類。上周四我為Tulsa公立學校做播客工作室時,圖書館員Barbara McCrary說許多教師本人可能會選擇“難民”營而非移民身份。我同意她的說法。今晚我創建了下圖來說明並擴充這個觀點:

定義

數字原住民:在數字時代成長的學生,他們易如反掌地吸收了數字工具和通訊方法。
數字移民:社會(和學校)里年紀較大的成人,他們成長時沒有數位技術工具的陪伴,但是他們努力“學習該語言”,與周圍的原住民有效溝通。有些移民思想開放,接受“本土方式”,但更多人抵制變化。
數字難民:社會上選擇逃離而不是融入本土文化的老年人。數字難民通常覺得在有威脅性又危險的環境中迷失自己,把自己當成無家可歸者。他們已經選擇逃跑而不是維持移民身份,甚至可能積極反對數字原住民和數字移民的目標和利益。影響難民的是恐懼心理及不僅要抵制而且還要積極反對變化,否定環境已經改變,並且無視它的這種頑固念頭。
數字橋樑:數字橋樑既不是真正的原住民,也不是完全的數字移民。同腳踩兩世紀的千禧世代一樣,橋樑既有原住民也有移民的特性。因此,數字橋樑與這兩組都可以相對有效地溝通。
身份不確定者:這些人還沒有決定他們適合哪一組,或者他們想適合哪一組。他們可能是移民或難民,但還沒有採取足夠行動來表明自己的身份和/或群組身份偏好。
你是否認識任何“數字難民”?我想許多我們稱之為“落後者”的教育者和領導可能更適合“數字難民”營,而不是“數字移民”類,我覺得他們在這兩組中的身份實屬選擇問題。
David Warlick已向我們提出挑戰,“不要像移民,要開始像原住民那樣行動。”然而,我們到底應該為數字難民做些什麼——尤其是,當他們可能會組成我們的校委會,成為我們學區管理團隊?你怎么看呢?

文章節選

October2006 Beyond the digital native / immigrant dichotomy
posted in edtech, literacy |
“I really do like the idea of not just categorizing people based on their age or their “average perceived understanding and use” of digital tools, but rather using a technology by technology level of analysis. This means I can still be a “digital voyeur” when it comes to the use of GPS technologies (which I am) and simultaneously a “digital native” when it comes to blogging and podcasting. It also avoids the all-to-common problem of assuming that a digital native “knows it all” when it comes to technology, when in fact the knowledge and skills each “native” has are generally contextually limited. ”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