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字解人生:荀子

數字解人生:荀子

《數字解人生:荀子》是關於研究“荀子思想”的專著,全書共五章:第一章介紹、呈現荀子為學致思方面的智慧,具體分學習的藝術、解蔽的藝術、制名的藝術;第二章介紹、呈現苟子求榮修為方面的智慧,具體分化性為善的藝術、修身養性的藝術、求榮避恥的藝術;第三章介紹、呈現荀子經營人生方面的智慧,具體分經營生活的藝術、為人處世的藝術、謀取成功的藝術、與“天”打交道的藝術;第四章介紹、呈現苟子品評人物方面的智慧,具體分論諸子、論儒、論君子;第五章介紹、呈現荀子治政安邦方面的智慧,具體分政論、禮論、法論、樂論、群論。

基本介紹

作者簡介,目錄,序言,後記,

作者簡介

李承貴,江西萬年人,哲學博士。曾任南昌大學哲學系教授,中國哲學教研室、王任,江西省中青年學科帶頭人。現為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博士研究生指導教師。2005年入選國家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畫:2007年入選江蘇省:“333高層次人才培養工程”,2005年獲美國西來大學國際佛教研究榮譽獎。出版著作8部,主要有:《中西文化之會通》、《20世紀中國人文社會科學方法問題》、《德性源流——中國傳統道德轉型研究》、《存在之思——對生活與文本的哲學追問》、《楊簡》(兩人合著)等,發表論文130餘篇,獲省部級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一等、二等10餘項。

目錄

前言
第一章為學致思之方
一、學習的藝術
1.登山知天
2.鍥而不捨
3.用心專一
4.守舊無功
5.效法良師
二、解蔽的藝術
1.何以有“蔽”
2.“蔽”之危害
3.怎樣解“蔽”
三、制名的藝術
1.緣何制“名”
2.“名”緣何同異
3.何以定“名”
第二章求榮修為之法
一、化性為善的藝術
1.人性本惡
2.化性為善
3.“塗人為禹”
二、修身養性的藝術
1.以“人”為養
2.以“禮”為養
3.因“勢”而養
4.以“度”為養
5.以“心”為養
6.日三省吾身
7.行道無強
三、求榮避辱的藝術
1.好榮惡辱
2.分辨榮辱
3.以言求榮避恥
4.以德求榮避辱
第三章經營人生之道
一、經營生活的藝術
1.消費適度
2.居必擇鄉
3.以信勝出
4.有備無患
二、為人處世的藝術
1.取捨有道
2.敬人有方
3.出言有矩
4.以心役物
5.依“道”而交
三、謀取成功的藝術
1.目標不易
2.堅持不懈
3.積涓成流
4.精益求精
四、與天打交道的藝術
1.天道自然
2.天行有常
3.天人相分
4.天命可制
5.與天為友
6.禮天敬神
第四章品評人物之術
一、論諸子
1.諸子點評
2.推崇仲尼
3.唯禮唯實
4.警惕危害
二、論儒
1.俗儒
2.陋儒
3.散儒
4.腐儒
5.賤儒
6.小儒
7.雅儒
8.大儒
三、論君子
1.君子之能
2.君子之德
3.君子自律
4.君子處事
5.君子之短
第五章治政安邦之略
一、“政”論
1.親民愛民
2.為政以德
3.舉賢遠讒
4.由近及遠
5.歸順天下
二、“禮”論
1.“禮”緣何而生
2.“禮”之功用
3.以“當”為貴
4.“禮”之概覽
三、“法”論
1.“法”之根源
2.“禮”“法”關係
3.治法與亂法
4.法治與人治
四、“樂”論
1.樂以顯情
2.樂以化俗
3.樂以治世
4.樂必有節
五、“群”論
1.合群何以必要
2.合群的條件
3.合群的方法
4.合群的意義
六、數字解人生
1.人有五類
2.人分四種
3.人劃三等
4.忠有四形
5.勇有四色
6.威有三面
7.臣有四相
8.人有三忘
9.為師四法
10.人倫四紀
後記
……

序言

荀子(約前313一前238),字卿,亦稱孫卿子,戰國時期趙國人。荀子年幼即具才學,曾到當時的學術中心齊國都城稷下遊學,後來還曾“三為祭酒”。在儒家思想史上,與孔子、孟子的顯赫地位比較,荀子顯得沉寂暗淡;在當今儒學研究中,與孔子、孟子的大紅大紫比較,苟子也顯得相對寂寞孤獨。然而,這種狀況並不意味著荀子思想沒有自己的特色,並不意味著荀子思想缺乏智慧的光芒,更不意味著荀子思想之於中國思想沒有獨特的貢獻。荀子是一位百科全書式的思想家,是先秦諸子學的集大成者,是一位視野開闊、思想深邃的大師。荀子繼續了人性問題的思考,在孟子“人性善”思想基礎上,提出了“人性惡”的觀點,從而為人性問題的討論開闢了新的途徑。荀子繼續了天人關係問題的思考,認為“孟子蔽於人而不知天,莊子蔽於天而不知人”,提出“天人相分”“天行有常”“天命可制”等較為系統的天人關係觀,從而奠定了中國古代“天人相分”說的基礎。荀子繼續了墨家關於邏輯問題的討論,對“名”的必要性、“名”同異的根據、制名的基本原則等問題進行了深入探討,豐富和發展了先秦邏輯理論。荀子繼續了關於“禮”的討論,對“禮”的來源、“禮”的功用、“禮”的意義、“禮”的推行等問題進行了較深入的討論,從而使先秦儒家關於“禮”的認識更加深入,關於“禮”的理論更加完善。

後記

本書是應江西教育出版社之約而寫,先後花了四個多月的時間。由本人擬定提綱、寫作格式、主要意旨,並寫出初稿。因為太忙,便請博士張義生在每章節後面補充論述和增加例案,而“法”論部分完全由義生開出並寫就。義生勤奮好學,敏於思考,於此書貢獻大矣!非常感謝他。最後由本人修改、統稿、定稿。本書寫作過程中,參考了前賢或時賢的相關著述,以參考書形式附後,以示感激。把古代經典通俗化是中國傳統思想智慧走向大眾的主要形式,也是中國傳統思想文化得以延承的重要途徑,所以我們從來就不反對此項作為。但我們也認為,尊重經典的原貌是為學者的第一美德,也是為學者自我創作發揮的真正起點。我們的寫作,始於此原則,終於此原則。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