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書名:整合碳排放評價的中國綠色建築評價體系研究
- 作者:高源
- ISBN:978-7-112-19213-7
基本信息,內容簡介,目錄,
基本信息
作者:高源 著
出版社: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
出版時間: 2017-01-01
上架日期: 201701
征訂號:28447
版次:第一版
頁數:262
裝幀:平膜勒口
開本:異16開
印張:17.000
ISBN:978-7-112-19213-7
內容簡介
章系統梳理並比較了國內外六個典型低碳建築評價體系的主要特徵、評價對象、評價工具、指標體系、分值構成、權重系統、評估流程和評價結果,指出我國低碳建築評價體系現存的共性問題:實施過程缺乏政府政策引導;評價對象範圍有限;評價指標缺乏明確詳細的核算方法;沒有建立綜合打分體系;沒有建立獨立權重系統;評價結果的輸出形式過於抽象。繼而,從現存問題的三個關鍵角度有針對性的研究了建築碳足跡、指標基準和評價體系權重系統,提出了適合我國國情的確定方法與技術路線。在此基礎上,建立起建築環境性能綜合評價體系框架的理論模型,明確了評價體系基本特徵、系統規則、系統要素和評價工具群的內在邏輯結構。
目錄
第一章 緒論
1.1 研究緣起
1.2 研究現狀
1.3 研究目的與意義
1.4 概念界定
1.5 研究方法與內容框架
第二章 國內外典型低碳建築評價體系研究
2.1 《可持續住宅法案》
2.2 《可持續建築認證標準》
2.3 《建築物綜合環境性能評價體系》
2.4 《中國綠色低碳住區技術評估手冊》
2.5 重慶市《低碳建築評價標準》
2.6 《萬通低碳建築標準》
2.7 低碳建築評價體系綜合比較
2.8 本章小結
第三章 建築碳足跡核算方法
3.1 碳足跡概念
3.2 碳足跡分類
3.3 碳足跡核算方法
3.4 碳足跡核算標準
3.5 建築碳足跡核算方法與標準的套用選取
3.6 建築碳足跡核算
3.7 本章小結
第四章 指標基準
4.1 建築指標基準與基準線
4.2 基準線確定方法
4.3 基於建築碳排放評價指標項的基準比較
4.4 本章小結
第五章 權重系統
5.1 權重的形式
5.2 賦權方法
5.3 賦權實例
5.4 本章小結
第六章 綜合評價體系理論模型
6.1 綜合評價體系基本特徵及理論模型
6.2 評價體系框架的系統規則
6.3 評價體系框架的系統要素
6.4 評價工具的系統開發
6.5 本章小結
第七章 整合碳排放評價的中國綠色建築評價體系框架構建
7.1 《綠色建築評價標準》2006版
7.2 《綠色建築評價標準》性能最佳化版
7.3 框架構建及工具開發
7.4 實證研究
7.5 本章小結
第八章 結語與展望
8.1 論文工作總結
8.2 創新點
8.3 後續工作展望
附錄A
附錄B
參考文獻
1.1 研究緣起
1.2 研究現狀
1.3 研究目的與意義
1.4 概念界定
1.5 研究方法與內容框架
第二章 國內外典型低碳建築評價體系研究
2.1 《可持續住宅法案》
2.2 《可持續建築認證標準》
2.3 《建築物綜合環境性能評價體系》
2.4 《中國綠色低碳住區技術評估手冊》
2.5 重慶市《低碳建築評價標準》
2.6 《萬通低碳建築標準》
2.7 低碳建築評價體系綜合比較
2.8 本章小結
第三章 建築碳足跡核算方法
3.1 碳足跡概念
3.2 碳足跡分類
3.3 碳足跡核算方法
3.4 碳足跡核算標準
3.5 建築碳足跡核算方法與標準的套用選取
3.6 建築碳足跡核算
3.7 本章小結
第四章 指標基準
4.1 建築指標基準與基準線
4.2 基準線確定方法
4.3 基於建築碳排放評價指標項的基準比較
4.4 本章小結
第五章 權重系統
5.1 權重的形式
5.2 賦權方法
5.3 賦權實例
5.4 本章小結
第六章 綜合評價體系理論模型
6.1 綜合評價體系基本特徵及理論模型
6.2 評價體系框架的系統規則
6.3 評價體系框架的系統要素
6.4 評價工具的系統開發
6.5 本章小結
第七章 整合碳排放評價的中國綠色建築評價體系框架構建
7.1 《綠色建築評價標準》2006版
7.2 《綠色建築評價標準》性能最佳化版
7.3 框架構建及工具開發
7.4 實證研究
7.5 本章小結
第八章 結語與展望
8.1 論文工作總結
8.2 創新點
8.3 後續工作展望
附錄A
附錄B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