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的農曆二月初一是仡佬族傳統的“敬雀節”節日,這一節日流傳至今已有300多年的歷史,相傳在很久很久以前,當地的仡佬族人過著非常平定、自在的生活,一場突如其來的災難擾亂了整個村寨的平靜,仡佬先民部落內部發生了一次嚴重的瘟疫,四處尋醫問藥無果,先民紛紛染病身亡。,在整個村寨即將面臨滅頂之災的時候,在二月初一這一天,一隻神鷹叼來一棵仙草,放在一仡家的堂屋的桌子上,這家病得輕的人覺得奇怪,就試著吃了一點,立覺病體輕鬆,就將這棵仙草分給寨內病人吃,結果病的人都好了,因為神鷹為他們送來了靈丹妙藥,在危難之際挽救了整個村的村民,從此為了紀念挽救他們於危難之中的神鷹,將它作為圖騰,並世代傳承下來。從此,仡佬族人把每年的二月初一定為“敬雀節”。現已被列為貴州省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敬雀節
- 外文名:Dear Condor Day
- 時間:每年的農曆二月初一
- 地點:貴州石阡
- 民族:仡佬族
- 類型:流傳下來的一種綜合性的民俗活動
- 習俗活動:祭祀、捉放活雞、上刀山、下油鍋
活動介紹,所在區域,歷史淵源,節日內容,祭祀過程,歷史傳承,主要價值,現狀,
活動介紹
敬雀節是石阡仡佬族世代流傳下來的一種綜合性的民俗活動,現僅倖存於貴州省石阡縣坪山鄉佛頂山下的堯上仡佬民族村寨。仡佬敬雀節也叫敬鷹節,古稱禁腳節,活動時間是古歷的二月初一。曾流行於今石阡縣共18個鄉鎮中的11個仡佬族侗族鄉的仡佬山寨,凡仡佬家庭都有在家過此節的習慣,其中堯上仡佬村民每逢雞年便以宗祠和露天場所,請上佛家、道家班子或戲班來祭祀娛神,開展敬雀節祭祀活動,鄰鄉鄰寨帶上自民編的表演節目來參加,參加人員涉及周邊鄰縣和本縣18鄉鎮的民間組織、藝術團體和親友人群。
所在區域
仡佬敬雀節也叫敬鷹節,石阡仡佬族世代流傳下來的一種綜合性的民俗活動,現僅倖存於貴州省坪山鄉佛頂山下的堯上仡佬民族村寨。
佛頂山位於貴州省東北部,隸屬銅仁地區,石阡縣總面積2173平方公里,東臨江口、岑鞏,南接鎮遠、施秉,西連鳳崗、餘慶,北交思南、印江。縣城距地區行署所在地銅仁149公里,距省城貴陽市320公里。是一個深處貴州東北部腹地的山區小縣。學術界依據我國漢文化的地域特徵,將湘、鄂、渝、黔毗連的廣大區域稱為黔域文化區,石阡又是處在這樣一個文化區域腹地中的文化單元。
石阡境內地形複雜、地貌多樣,山地多、平地少,五陵山脈之南支斜貫全境。境內深洞360多個,占50%,海拔千米以上的大小山峰120多座,森林覆蓋率為38.9%,有國家級保護樹種12種,珍稀動物亦有12種之多,自然生態保存得相當完好。石阡多地下熱泉,素有“溫泉之都”的美譽,留下了獨特的溫泉文化。
石阡屬中亞熱帶區,為明顯的中亞熱帶季風性濕潤氣候特徵,氣候溫暖,雨量充沛。據考最遲在明代初年已經發展起繁榮的古代農業文明,古代石阡交通主要靠水路,秦時,其境內烏江沿岸鑿有兩處渡口。民國前,境內有渡口27處,驛道四條。解放後,人民政府大力改善石阡的公路交通問題,迅速將石阡全境置於全國的公路網中,現代文明迅速落戶石阡,與傳統文化在當今的石阡激烈碰撞。
歷史淵源
據史料載,仡佬族是貴州最古老的民族,源於古代“濮人”。濮人是參加周武王討紂的八個西南少數民族之一,在古代人口眾多,支系紛繁,後來主要集中在中國西南地區。《史記》記載:“濮在楚西南”,“西南夷君長以千數,夜郎最大”。仡佬族先民是夜郎國管轄下的人數較多的民族之一。秦朝在石阡曾設夜郎縣。酈道元《水經注》載,夜郎主體居民是“濮人”。商、周及春秋戰國時期,濮人又稱“卜”或“百濮”。秦漢時期“濮、僚”並稱。《華陽國志》記為“夷濮”,《水經·若水注》又有“夷僚”之稱。一些典籍又稱為“葛僚”“仡僚”等。朱輔在《溪蠻叢笑》里第一次使用“仡佬”一詞。所以,仡佬是先後由商周時期的“濮”人和戰國時期的“僚”人發展而來。漢代時僚人已是夜郎國的主體居民,唐初僚人中的部分發展為單一的民族——仡佬族。史料又載,早在秦嬴政的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置夜郎縣於今石阡縣境內。過去,石阡、務川等地的仡佬族還有木仡佬、花仡佬、紅仡佬、水仡佬、打鐵仡佬、打牙仡佬之分。1953年貴州各地仡佬族代表經協商並報國務院同意,統一稱為仡佬族。
在石阡境內的仡佬人中廣泛傳說,早在洪荒之年,洪水淹沒西南大地,得一神鷹將漂浮於汪洋之上巨大葫蘆里啼哭的男女嬰兒救起,才有了仡佬族人的繁衍、生息。後因戰亂,仡佬先民瀕臨滅絕,又幸得一婦女於古歷二月初一將漂浮在石阡境內西部一河流上竹筒里的仡佬嬰兒救起,才有了仡佬祖先竹王——夜郎王的誕生。
據堯上老人介紹,早在唐代,仡佬先民就於每年的古歷二月初一對神鷹和祖先舉行祭祀活動,以求神鷹和祖先的保佑,並表達對神鷹和祖先的紀念和崇拜。此活動世代相傳,不僅在活動形式上發展為每逢雞年舉行大祭,其餘年歲由各家各戶祭祀;而且在活動內容上從單一的祭祀典禮發展為將各種民間文化活動(毛龍、儺堂戲、木偶戲、薅草鑼鼓等)溶為一體的盛大節日活動(以堯上鄧氏家譜可上推15輩人的史料為據,堯上仡佬族人敬雀節的歷史已超過300年)。同時仡佬族人把對神鷹的敬仰和崇拜演繹為對雀鳥等生靈的保護,以求風調雨順、豐收吉祥,進而促進了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
“文化大革命”期間,敬雀節被列為“四舊”遭到禁止,十一屆三中全會後,敬雀節又在部分仡佬民族村有過短暫的恢復,改革開放後,由於現代文明的衝擊,人們的傳統文化意識逐漸淡漠,敬雀節活動逐步萎縮,現僅有坪山堯上仡佬村民小組少數老年人在活動。
節日內容
石阡仡佬敬雀節 敬雀節以十二生肖為準,每十二年(雞年)為一大祭,其餘年歲為小祭,其中小祭由各家各戶舉行,大祭以村寨或同姓家族為單位舉行。
1、在小祭之年的二月初一前日,各家各戶準備祭祀用的酒肉,豆腐等祭祀供品和饋贈品並邀請已嫁出的嬢嬢(姑姑)及其姑爺和女兒及女婿齊心準備。二月初一上午由家庭中的長者帶領家人和親戚面對神鷹和祖先燒香化紙以謨拜和許願(其供品在祭祀結束後只能由長者食用)。下午由長者帶領家人到田間地頭對大自然中的一切鳥神和生靈燒香化紙以謨拜和許願,後用供品糍粑粘於樹枝上供鳥神享用,以祁求鳥和生靈莫侵害莊稼,確保風調雨順,豐收吉祥。
2、每逢雞年大祭,則以村寨或姓氏為單位,舉行盛大祭祀活動,即請來佛教或道教大師於上午對神鷹和祖先進行謨拜和許願(其中堯上仡佬人在鄧氏祠堂頂上神鷹和祖先牌位、擺上祭品由全寨老幼進行謨拜和許願,其他無祠堂的仡佬村寨則在公共活動場上舉行祭祀活動)。下午,由本寨男女和請來的民間藝人共同表演民間文藝和技藝。
3、節日活動結束時,主人對客人尤其是對小孩,每人贈送一粒紅色雞蛋或一個鳥類吉祥物,以示時時有神保佑、年年豐收有餘。
4、平日裡,仡佬人嚴格保護各類雀鳥,愛護生靈,對外來侵鳥者,堅決反對。
祭祀過程
祭祀開始,隨著一通“祈福鼓”,一陣陣長號齊鳴聲響起,兩個仡佬族漢子將大紅綢緞繫上“神鷹”脖子。隨後,仡佬族子孫先後將高香插進香爐,將每一種供品小心擺放到“神鷹”面前的供桌上,再由寨老高聲唱念祭文,最後由祭師們為“神鷹”跳起一段神秘的舞蹈。整個祭祀活動持續約一個小時。圖冊里有仡佬族小伙子敲響“祈福鼓”。
祭祀供奉結束,仡佬族祭師們接著開展“上刀山”、“下油鍋”、“秤桿提米”等神奇的民族表演,“ 上刀山 ” 也稱 “ 上刀梯 ” ,刀梯由一根高1 2米 的鐵柱,72把鋒利無比的鋼刀和頂端上邊3把寒光逼人的鋼叉組成,刀口朝上,豎立起來之後,祭師繞著刀桿周圍一邊念咒語,一邊跳祭祀舞。結束之後,在祭師的壯行下,由兩名赤手空拳的裸裸漢子,赤腳踩著刀刃,雙手抓住刀梯,十分敏捷地順著刀山向上爬,直到刀山的頂端,然後表演各種高難度的凌空翻滾動作。之後,從刀山的另一面順著刀刃往下走下來。結束時,上刀山的人手掌、腳底板均無傷痕。最後由仡佬族婦女也跳起“茶燈”舞蹈,共同慶祝“敬雀節”,祈福風調雨順、國泰民安,五穀豐登。圖冊里有祭師上刀山(梯)。
歷史傳承
敬雀節活動的主辦者是仡佬人,參與者不僅有仡佬族人,還有其它的漢、侗、苗、土家等民族的人們,敬雀節的傳承屬於自然傳承譜系。師傳嚴謹有其規定性,在家族中一輩傳一輩,傳承人必須履行完本屆主持敬雀節所規定的權力和義務。
相傳600多年前,有鄧姓三兄弟擅長陶瓷手藝,在耕作之餘,用祖傳的手藝將這裡的黏土捏成碗盤盆罐,建成窯子燒製成品銷售。凡購瓷器的人都以去“窯上”找鄧師傅而形成習慣叫法,“窯”與“堯”諧音,由此而形成永久性地名“堯上”。有一傳說說,因當年兩條鯉魚被困池塘之中,善良的仡佬人為使其有水喝,特在魚嘴前修建一祠堂。因“池塘”和“祠堂”諧音,形成了雙魚雙塘的獨特景觀。如今,鄧氏祠堂改為仡佬族民俗陳列館,收藏著民族服飾、耕種工具等數百件,收集了大量人文自然資料標本,佐證了仡佬族上千年的文化淵源,記載了仡佬人熱愛大自然,人與自然和諧生活的歷史;也展示了仡佬人追求美好生活,戰勝自然災害的集體智慧。
主要價值
仡佬族敬雀節的價值主要體現在:
1、是集民族意識和宗教崇拜為一體的原生態文化活動;
2、是研究古代仡佬族歷史文化及其文化交流的又一例證;
3、其“依託自然、融入自然”的“天人合一”的自然觀,對當今構建和諧社會具有啟示意義;
4、其蘊涵的豐富的圖騰崇拜、自然崇拜觀念以及佛、道教宗教觀念,是研究仡佬民間信仰和宗教心理的又一重要途徑;
5、仡佬族敬雀節融獨特的空間文化與民族文化於一身,不僅是獨特的人類學個案,而且還具有重要的比較研究價值。
現狀
據傳,自清末到解放前夕,是仡佬族敬雀節發展的鼎盛時期,新中國成立後,仡佬人民走上了發展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道路、從根本上動搖了仡佬族敬雀節所託的自然農耕經濟制度。“文化大革命”期間,由於極“左”思潮的影響,仡佬敬雀節被列為“四舊”遭到禁止,改革開放以來,隨著現代文明的衝擊,仡佬族敬雀節急劇衰微,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由於經濟利益的驅動,人們保護自然的觀念逐漸淡漠,時有亂砍亂伐的現象出現,敬雀節所依託的自然環境遭到破壞。
2、電視、網路等現代化產品極大影響了人們的精神文化趣味,人們沉浸於現代化藝術文明之中,敬雀節中所包含的各種民族文化形式,在當今大部分年輕人的心目中均失去了應有的價值。
3、隨著學校教育的不斷深入,“科學種田,治病就醫”等科學觀念深入人心,有力地衝擊了敬雀節所依託的社會環境和習俗環境。
4、每年開展活動的村寨從以前以佛頂山為中心的廣大區域萎縮到坪山堯上一村寨。
5、敬雀節所包含的各要素,如毛龍、木偶戲、儺戲等都面臨後繼無人、傳承斷代的困境,這也是敬雀節迅速消亡的重要原因。
如今,石阡依託堯上民族文化村的良好生態,建立集“食、住、行、游、購、娛”為—體的鄉村旅遊點,村民個個吃“旅遊飯”,人人有活乾、有錢賺:年輕人在旅遊協會打工,按分工和業績拿工資;中年人到山上撿野生蘑菇,每年收入2萬多元;老年人則一邊哼著山歌一邊駕著馬車,專門接送遊客,一趟就是4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