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老

敬老

敬老愛老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在人們進入老齡階段、病殘、喪偶、喪失勞動能力、超過退休年齡而無法工作或生活無法自理的老人家,能夠得到家庭、社會的贍養:老有所養、老有所醫、老有所樂、老有所為、老有所教、老有所學、老有所依、老有所終。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敬老
  • 拼音:jìng lǎo
  • 釋義:尊敬老人 
  • 出處:《孟子·告子下》
  • 詞目:敬老
簡介,詞語,涵義,文化涵義,傳統美德,《孝經》,

簡介

詞語

【詞目】敬老
【讀音】jìng lǎo
【釋義】尊敬老人。
在人們進入老齡階段、病殘、喪偶、喪失勞動能力、超過退休年齡而無法工作或生活無法自理的老人家,能夠得到家庭、社會的贍養:老有所養、老有所醫、老有所樂、老有所為、老有所教、老有所學、老有所依、老有所終。
【出處】《孟子·告子下》:“敬老慈幼,無忘賓旅。”
【示例】唐·韓愈《論孔戣致仕狀》:“優以祿秩,不聽其去,以明人君貪賢敬老之道也。”
從歷史文化傳承來說,尊老敬老愛老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別的民族咱們不管不論,但是中華民族之所以是中華民族,之所以血濃於水,之所以歷盡滄桑生生不息,之所以“人情味”非常濃厚,尊老敬老愛老是一個重要方面。

涵義

父母恩情似海深,人生莫忘父母恩。孝親敬老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是先輩傳承下來的寶貴精神財富。中國自古以來就有孝親敬老的傳統美德,也因此被世人譽為“誠信禮儀之邦”。“孝親敬老”是我們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精華,更是當今世界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內容。家庭價值自信。

文化涵義

傳統美德

每一個民族、每一種文化,都有它的生命力,都有它獨到的魅力,但是中華民族,以深摯的情感,凝聚起全中國十四億人口,以及海外的廣大同胞、僑胞,那些傳統美德(包括尊老敬老愛老的美德)是功不可沒的。
老人,為社會奉獻,為家庭奉獻,是知識的寶庫,是智慧的鑰匙,不僅養育我們,還以言傳和身教向我們傳播做人的道理,雖然我們有時候感覺老人家們知識陳舊、思維方式過於正統古板,但是,老人依然是我們心靈的最後的最堅定的依託,我們在現實中碰壁之後,返璞歸真,依然會感受到老人家們傳承的是至理名言,依然會感受到屬於我們民族的內蘊的品質和理念是不能放棄的。這是我們民族的魂,經由老人們,再經由我們,一代一代傳承。引導我們的民族生生不息,引導我們的民族巍然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
所以,我們政府關愛老人,社會關愛老人,家庭成員關愛老人,是絕對正確的,應該的。非獨重陽(“敬老”)節使然。
關愛老人,就要敬重老人,尊重老人的思維方式和自主選擇,就要提供更多的便利使老人感受到關愛,就要自立自強為老人創造更好的頤養天年的環境,就要對老人放手,使他們有高興的生活方式,就要創造條件使他們樹立自己新的社會價值自信和家庭價值自信。
關愛老人,就從自己做起,從身邊事情做起,從現在做起。

《孝經》

孔子在《孝經》中說:“夫孝,天之經也,地之義也,民之行也”;“人之行,莫大於孝”;“教民親愛,莫善於孝”;“夫孝,德之本也”。孔子認為,為人子女孝順父母,是天經地義的法則,是人們應該身體力行的盡孝心,使父母衣食豐足,身體康健,精神愉快,一句話,生活幸福,自己難道不會因此感到欣慰和幸福嗎?據《二十四孝圖說》講,孔子的弟子子路,因家貧經常吃糠咽菜,“為親負米百里之外”。老人去世以後,他“南遊於楚”,“積粟萬鐘”,“列鼎而食”,但卻慨然嘆道:現在即使再想回到吃糠咽菜、“為親負米”的歲月,也辦不到了。子路之作此慨嘆不是因為他有吃糠咽菜的特殊癖好,而是因為他在失去了孝親的可能性之後,對於孝親這樣一種天倫之樂,產生了強烈的懷念。孔繁森在聊城工作的一段時間裡,每逢元宵燈會,他就用地排車或三輪車推著母親圍城區觀看花燈。對於此一時刻的孔繁森,見者有的用瀟灑二字加以形容。這形容極其傳神。這正是孔繁森置身於孝親的幸福氤氳中時那種身心快慰舒展情態的生動寫照。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