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畏心

敬畏心是一個人思想靈魂中最基礎的素質,更是一個民族不能或缺的優良品質。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敬畏心
南宋大學者朱熹在《中庸注》中說:“君子之心,常存敬畏。”中國傳統文化歷來重視敬畏心。英國漢學家李約瑟認為,中國文化就像一棵參天大樹,而這棵大樹的根在道教。道教作為華夏神州炎黃子孫唯一的本土宗教,是中華民族的寶貴財富,是國人的根和本。如果從道教文化的角度來挖掘其思想病灶,這些事件暴露出的正是現代人所缺失的敬畏心。敬畏心不是迷信,它是人對自然規律和社會規律,對人與自然相和諧應懷有的一種敬重與畏懼心理。這種心理具有警戒與自省的作用,有助於規範與約束人的言行舉止。
道教是東方科學智慧之源,它倡導珍愛生命和尊重自然。道教最高信仰是尊道貴德,其最高體現就是“德”,道造化萬物由德來蓄養,神明可敬也是因為神有高尚的德行。我們的祖先在幾千年里都崇尚和履行 “孝、悌、忠、信、禮、義、廉、恥”這八種德行,其中“恥”就隱含著一種敬畏,它是指對不公正、不合宜的言行有羞愧之心,亦有自尊自重的含義。老子曰:“知足不辱、知止不殆”人做出悖犯禮義之事,原因就在於不知羞恥,缺少敬畏。自古以來的賢人能士大都知恥而敬畏,他們深知“頭頂三尺有神明”,淡漠貪嗔痴欲,堅守內心的道德信仰。這和德國哲學家康德的人生觀很相似,康德一生中敬畏兩件事:一是浩瀚的星空,二是內心中的道德。道德不分國界,它就像一把尺子,直指人心,敬畏心正是這把尺子上的刻度。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