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亭山送春歌》為梅清作品。全詩可分為三個部分,先寫對春的感受,次寫春的活力,最後寫對春的留念。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敬亭山送春歌
- 創作年代:明
- 文學體裁:詞
- 作者:梅清
作者簡介,作品原文,作品注釋,作品賞析,
作者簡介
梅清(1623---1697),字淵公,號瞿山,安徽宣城人。生於明熹宗天啟三年(1623年),卒於清聖祖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順治十一年(1654年)舉人,與石濤交往友善,相互切磋畫藝,皆有“黃山派”巨子的譽稱,也善詩和書法,並著有《天延閣集》、《瞿山詩略》等。中年之後,丁憂守制,梅清回到宣城,不但繪製了《宣城二十四景圖》,還寫下《再登煙雨亭》、《敬亭山送春歌》等詩作。
作品原文
敬亭山送春歌
清 梅清
年年送春1人,何曾人送春。
送人人盡老,送春春復新。
昨日花飛散紅雨2,今朝成蹊3變泥城。
可夸流鶯婉轉4啼,誰禁乳燕5棲酒爐6。
敬亭山下日將晡7,春風肯待片時無。
滿樽8鑿落9強相問,風前灑淚還高歌。
春欲去,將奈何,夜來風雨愁更多。
君不聞杜鵑10一聲聲最切11,別後殘喘12口中血。
作品注釋
1、送春:就是唱春歌,也叫唱春、頌春,是民間文藝活動的一種表現形式。春歌有悠久的歷史。民間曾有明文末年,朱棣篡權,叔奪侄位,殺人如麻,天怒人怨,出現六月冰封長江,南糧不能北運,有道士自稱"送春人",教馬之清唱春歌解冰凍的傳說。
3、成蹊:走成了一條小路。出處:《史記·李將軍列傳》:“諺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原意是桃樹不招引人,但因它有花和果實,人們在它下面走來走去,走成了一條小路。
7、將晡:晡,時刻名,即申時,午後三至五時。《靈樞·病傳》:“病先發於腎……冬大晨,夏早晡。”將晡,.指太陽西移至晡時的視覺位置。
10、杜鵑:杜鵑烏。杜鵑高歌之時,正是杜鵑花盛開之際,所以又有杜鵑花的顏色是杜鵑鳥啼血染成之說。
11、最切:切,:形容詞,急切。最切,非常急切。
作品賞析
第二個部分中間六句、三聯,具寫敬亭山下景物的變化。第一聯“昨日花飛散紅雨,今朝成蹊變泥城”,寫花溪。這是說,昨天的飛花還像紅雨,今天卻變成泥路。唐李賀《將進酒》詩云:“況是青春日將暮,桃花亂落如紅雨。”泥城,城裡走成了一條小路。引用《史記·李將軍列傳》:“諺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之說。第二聯“可夸流鶯婉轉啼,誰禁乳燕棲酒爐”,寫鶯燕。這是說,春天來了,敬亭山下流鶯啼轉,人人皆夸;乳燕棲爐,誰能禁得住?這是寫春的活力。第三聯“敬亭山下日將晡,春風肯待片時無”,寫春風。“將晡”,指太陽西移至晡時的視覺位置。這是說,敬亭山下的太陽快要下山了,春風還在一刻不停地舞動著。“片時無”,從反面說春風舞動著,更加著力。
第三個部分最後六句,高歌人們要送春、惜春。第十一、十二句“滿樽鑿落強相問,風前灑淚還高歌”,是說端起斟滿的酒杯來喝酒、來送春,而自已對春的離開有些傷感,問問春天何時能回來,而這時自已也無話可說,還是在春風中喝酒、高歌,不過此時已淚流滿面了。這裡讓讀者仿佛看到了詩人心境是那樣無限的惆悵。第十三、十四句“春欲去,將奈何,夜來風雨愁更多”,詩人將這種惆悵的心境再次擴展,說春去了,怎么奈何它,將來夜晚風雨更多,愁更多。這裡詩人將送春寫得纏綿悱惻,卻又寄託了深沉的故國、故鄉之思,這裡用了長短句,感情激越、奔放、跳蕩。詩的最後兩句“君不聞杜鵑一聲聲最切,別後殘喘口中血”,詩運用眷戀春光的杜鵑,半夜三更還在悲啼,表達了不相信東風是喚不回來的決心與信心。這兩句以擬人的手法來寫了杜鵑,塑造了一個執著的形象,既表達珍惜的心情,又顯示了自信和努力的態度,表現了自己頑強進取,執著追求美好未來的堅定的信念和樂觀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