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步(莫泊桑創作短篇小說)

散步(莫泊桑創作短篇小說)

《散步》是法國作家莫泊桑的短篇小說,講述的是一個窮困的循規蹈矩而又孤苦無依的小職員勒拉在晚上散步後突然自殺的故事,寫法非常有特點,故事結尾出人意料。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散步
  • 外文名稱:stroll
  • 文學體裁:短篇小說
  • 作者:【法】莫泊桑
內容簡介,人物介紹,作品鑑賞,作者簡介,

內容簡介

《散步》講述的是一個窮困的循規蹈矩而又孤苦無依的小職員—勒拉在晚上散步後突然自殺的故事。體現了莫泊桑對社會底層小人物的同情與憐憫,同時也揭露了十九世紀法蘭西社會的黑暗。

人物介紹

勒拉先生是一家公司的記賬員,每天“附著賬簿彎著腰,用一種忠實店員的勤奮作風記賬”。他的工作環境令人窒息:“屋子永遠是又冷又潮濕”,裡面非常晦暗,即令在盛夏也只有十一點到三點之間不必點燈”,“唯一的窗子正對著那種壕溝樣的地方,其中的蒸發物不斷地從視窗混進來,小屋子裡因此滿是霉氣和陰溝的臭氣”。他在這種像監獄一樣的地方整整工作了四十年。他的生活非常簡單,簡直到了刻板的地步。每天早上,他“穿衣裳,鋪被蓋,揩桌椅,掃屋子,這些日常工作要用掉他一個半小時”。他每天八點鐘就走到這監獄”里,接著就一直坐到傍晚七點鐘”。然後吃夜飯,末後睡覺。四十年中,除了兩次因鬧鐘壞了遲到外,他的生活沒發生任何變化。人們可能會問他幹嗎不結婚,答案很明確:沒錢。“他每年只有三千金法郎(初入公司時每年只有一千五百金法郎),從來沒有其他收入,他的收入不容許他娶親”。生活中意料不到的變化,甜美的或者悲苦的愛情,冒險的旅行,這一切屬於自由生活的偶然遇合,全與他無關。他從來沒有享受過,也沒有什麼大的欲望。當他在他前任留下來的小圓鏡子裡,瞧見自己的金黃的鬢須和髻起的頭髮,終於變成雪白的鬢須和光禿的頭頂,他才意識到四十年己經溜過去了。四十年,長久而又迅速,空虛得像是一個整天發愁的日子,而且簡直就是失眠者的漫漫長夜!”於是,這天下班後,勒拉先生終於不想很快就回去了,於是,就有了這次的散步。

作品鑑賞

這篇小說的寫法非常有特點,首先是小說前半部分運用白描的手法,簡潔的語言,高度濃縮地勾畫出主人公的生存狀況和人生狀態,為後面做了鋪墊。勒拉老爹是拉比士公司的記賬員,有著“白色的鬍子和光禿禿的腦門”,六十多歲的他孤單無依,父母先後雙亡,一直是單身,沒有結婚,因而世上沒有一個親人。作為一個小公司的記賬員,他工作勤奮賣力,每天工作十一個鐘頭。“四十年來,勒拉先生每天早上八點鐘就來到這座監牢(他的工作單位),一直待到晚上七點鐘,伏在賬本上,以一個好職員應有的專心態度抄寫著賬目。”他的工作環境奇差,“屋子裡一年到頭潮濕陰冷”,“屋子裡滿是襪味和陰溝的臭味”,屋子“是那么陰暗,即使在盛夏,也只是從十一點到三點這段時間內,才勉強可以不用點燈”。儘管他勤勞的工作,節儉的生活(四年來每天早上只吃一個羊角麵包),但是他卻非常的貧困,剛開始時每年只有一千五百法郎,現在有三千法郎的收入,但“他的收入不允許他娶老婆”。而他的日子也“從來沒有舒服過”。通過以上的簡練的描述,我們知道勒拉正如同千千萬萬生活在社會底層的小人物一樣,終日勞動卻依然貧困,被沉重的生活擠壓得窒息。作為一個平凡的每天忙於生計的芸芸眾生中的一員,勒拉老爹習慣了他不幸的單調而刻板的生活,喪失了一切夢想和希望,並且在孤獨的生活中麻木沉淪下去,“一天天,一周周,一月月,一季季,一年年都完全是一個樣,每天總是在同一個時候起床、出門、到辦公室、用午餐、離開辦公室、用晚餐、睡覺。從來沒有任何事情打亂過這些同樣動作,同樣事情和同樣思想的永不變化的規律。”這些描述讓我們了解並理解了勒拉的波瀾不驚的生活,並為勒拉之死設下懸念:一個每天都在重複相同生活的麻木不仁的小人物,為什麼一次平常的散步突然改變了勒拉的人生,讓他做出了驚世駭俗之舉?
其次,小說對主人公的感受及心理的描寫非常深刻生動,層層深人,向我們展示了主人公孤獨的生命體驗,從而揭示了他為何走上不歸路的心理過程,同時也顯示出莫泊桑的出色才華。生活中的莫泊桑雖然喜好熱鬧,但他對孤獨一定有過深刻的體驗,才會寫出那些觸動人心的句子來。一開始勒拉在愉快地散步。當他來到凱旋門,覺得餓了,於是“吃了一頓好久沒吃過的豐盛晚餐”,付賬之後,他仍然覺得“十分輕鬆,十分愉快”,略帶著醉意,他想起了一首情歌,並且不停地哼唱起來,麻木的心裡漸漸地開始充滿了渴望,對愛情的渴望,而身邊駛過的馬車上的情侶,則加深了他的渴望,因為“所有這些滿載柔情蜜意的馬車在經過的路上散發出一種難於捉摸的魅人的氣息”。後來遇到幾個妓女不斷搭訕他後,他開始感覺到傷心,因為他的生活中沒有愛情,沒有女人,主動找他的人全是為了謀生的妓女,他開始後侮“不該到這來”但卻不由自主的琢磨起愛情來,因為他貧窮,沒有錢,他從未談過戀愛,注定了他的人生和別人不同,“他的生活是那么淒涼,那么沉悶,那么空虛”,為了生活而忍耐著痛苦,苟且地活著。他突然發現自己的生活沒有希望過什麼,自己也不曾等候過什麼,他的人生是那么蒼白、空虛、沒有價值,每天重複的日子其實毫無意義,他只能年復一年地在貧困中掙扎,為了謀生而不停地重複孤苦的日子,最終卻一無所有。當他意識到自己只會永遠孤獨下去“感到十分疲倦,就仿佛剛剛徒步作了一個遠程旅行”,閱這揭示出勒拉對自己生活心理上的厭倦,他太累了,生存使他太累了。
接著,作者筆鋒一轉提到了他的夢想,他希望回家的時候能看到自己“嘰嘰喳喳的小孩子們”,“那么儘管老起來也是甜美的”,他的夢想是多么平凡,多么普通啊,這個願望大多數的普通人都能實現,而對於貧窮的沒有錢結婚的勒拉卻是遙不可及,勒拉從夢想中又回到了現實,想到了他的“淒涼時的空屋子,“一種悲觀絕望的感覺緊緊扣住了他的心弦”,從這個心理活動的描述中,我們知道勒拉開始絕望了。他一想起要一個人孤孤單單的回住處去,就“心裡十分害怕”,他害怕回到舊的生活狀態,舊的生活秩序中去,於是他決定逃開,晚點回家,就走進了一片樹林,坐在草地上。接下來的是勒拉死前的心理感受的最後描寫,“他聽見周圍、頭上、到處都響著一種混亂的、廣闊的、繼續不斷的、由無數不同的聲音組成的嘈雜聲,這種低沉的嘈雜聲,近處有,遠處也有,是生命的既廣泛而又巨大的悸動,是巴黎的呼吸,巴黎正像一個巨人似的呼吸著。”這一段正是勒拉恐懼絕望心理的真實寫照,他無法安靜下來,聽到到處都是聲音,他無處可逃,生命的寂靜已經被打破,他不得不去面對他殘破的痛苦的人生和喧囂的社會。巴黎像一個巨人,而將他映襯的那么渺小,渺小的他無力反抗,無力改變黑暗的現實,他對生活充滿了恐懼,充滿了痛苦。他的生命已被喚醒,他無法再像過去那樣生活下去,舊的生活秩序已經打破,可是希望又在哪裡呢?出路又在哪裡呢?他無力改變自己的命運,逃不出自己的宿命安排,他能怎么樣呢,只有死,才是唯一的解脫,唯一的出路。他走上了自己的不歸路。
接下來要談的是故事結尾出人意料的安排。小說前面平鋪直敘,看似波瀾不驚,運用簡潔的語言將勒拉的生平故事娓娓道來,而結尾處卻突然峰迴路轉,以勒拉的自殺而告終,讀者在目瞪口呆之餘,細細品味,卻又覺得非常合乎邏輯,是勒拉絕望痛苦心態的必然結果,正是所謂的意料之外,情理之中,從而產生了獨特的藝術魅力。這個結尾是文章的點睛之筆:一個規規矩矩忍受四十年悲苦生活,卻麻木不仁從未憊識到自己悲劇的小人物,終於有一天看到自己悲哀的過去和相同的未來,在醒悟之後絕望地自殺離開人世,這個結尾增加了作者批判現實主義的深度。體現了莫泊桑對社會、對人生的深刻觀察和批判。
最後,小說運用了對比的手法和諷刺的手法。作者在勒拉散步時對一輛輛飛馳而過、滿載著成雙成對情侶馬車的詳細描寫與勒拉的孤獨形成對比,映襯出勒拉的孤獨淒涼,和有錢人的熱鬧幸福。在小說的結尾,作者運用了諷刺的寫法,明明勒拉是在清醒地意識到自己的無路可走時自殺身亡。作者卻偏偏來一句,“也許是突發性的瘋狂症吧?”一句話點出了世人眼中的勒拉之死,世人的不理解與冷漠。

作者簡介

莫泊桑(Maupassant,G.D,1850~1893)法國作家。1850年8月5日生於法國西北部諾曼第省的一個沒落貴族家庭。1870年到巴黎攻讀法學,適逢普法戰爭爆發,遂應證入伍。退伍後,先後在海軍部和教育部任職。19世紀70年代是他文學創作的重要準備階段,他的舅父和母親的好友、著名作家福樓拜是他的文學導師。莫泊桑的文學成就以短篇小說最為突出,有世界短篇小說巨匠的美稱。他擅長從平凡瑣屑的事物中截取富有典型意義的片斷,以小見大地概括出生活的真實。他的短篇小說側重摹寫人情世態,構思布局別具匠心,細節描寫、人物語言和故事結尾均有獨到之處。除了《羊脂球》(1880)這一短篇文庫中的珍品之外,莫泊桑還創作了包括《一家人》(1881)、《我的叔叔于勒》(1883)、《米隆老爹》(1383)、《兩個朋友》(1883)、《項鍊》(1884)等在內的一大批思想性和藝術性完美結合的短篇佳作。莫泊桑的長篇小說也達到比較高的成就。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