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國家計委關於批准有關高校建立“國家生命科學與技術人才培養基地”的通知

為適應我國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的要求和生物技術產業發展對人才的迫切需求,實現我國生物技術產業化高層次人才培養的跨越式發展,發揮高等教育基礎性和先導性作用,促進高校學科專業結構調整,按照“自願申報、結構最佳化、選優保重、合理布局”的原則,經專家評審,教育部、國家發展計畫委員會共同研究決定,批准在北京大學、清華大學等36所高校建立"國家生命科學與技術人才培養基地"(以下簡稱“基地”,名單見附屬檔案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教育部、國家計委關於批准有關高校建立“國家生命科學與技術人才培養基地”的通知
  • 文號:教高〔2002〕9號
  • 目的:發揮高等教育基礎性和先導性作用
  • 郵政編碼:100816
教高〔2002〕9號,附屬檔案一:,附屬檔案二:,附屬檔案三:,

教高〔2002〕9號

有關高校要根據《關於“國家生命科學與技術人才培養基地”建設的若干意見》(見附屬檔案二)精神和《關於進行“國家生命科學與技術人才培養基”申報工作的通知》提出的建設目標、思路及要求,儘快啟動“基地”各項建設工作及人才培養工作,爭取為國家生物技術產業化早出人才、出優秀人才,同時主動開展生命科學與技術普及教育工作。
有關高校應積極主動地爭取主管部門、所在地政府在土地、資金等相關方面的政策支持。
為指導和評估“基地”建設工作,擬成立“國家生命科學與技術人才培養基地”建設督導委員會,以組織各“基地”點共同探索教學改革實踐,交流辦學經驗,評價“基地”人才培養方案,指導“基地”辦學,督察各“基地”點的辦學質量、制訂評估標準。
為做“基地”建設和督導工作,請各校按“國家生命科學與技術人才培養基地”建設規劃與人才培養2002~2006)(提綱)》(見附屬檔案三)擬訂內容,制訂“基地”建設規劃與人才培養計畫,並於2002年9月20日前一式二份報教育部備案。
聯繫地址:北京西單大木倉胡同37號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農林醫藥教育處
郵政編碼:100816
聯 系 人:范唯、楊軍、沈國華
聯繫電話:略

附屬檔案一:

批准建立“國家生命科學與技術人才培養基地”學校名單
北京大學 清華大學
北京師範大學 中國農業大學
北京中醫藥大學 首都醫科大學
南開大學 內蒙古大學
吉林大學 瀋陽藥科大學
東北林業大學 復旦大學
上海交通大學 第二軍醫大學
同濟大學 南京大學
南京農業大學 中國藥科大學
江南大學 浙江大學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 廈門大學
山東大學 青島海洋大學
武漢大學 華中科技大學
華中農業大學 中南大學
湖南師範大學 中山大學
四川大學 雲南大學
西安交通大學 西北大學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 第四軍醫大學
蘭州大學

附屬檔案二:

關於“國家生命科學與技術人才培養基地”建設的若干意見
作為正在崛起的21世紀的主導性產業之一,生物技術產業將成為全球經濟新的增長點。在新世紀要實現我國經濟的跨越式發展,生命科學與技術產業化將是最佳切入點之一。遵照鄧小平同志"發展高科技,實現產業化"的指導精神,產業要發展,教育要先行,人才培養要及早著手。經統一部署、自願申報、專家評審,教育部、國家發展計畫委員會共同研究決定,首批批准北京大學、清華大學等36所高校建立"國家生命科學與技術人才培養基地"(以下簡稱“基地”)。為做好“基地”建設及人才培養工作,本著積極發展,規範管理的原則,對“基地”建設提出如下意見:
一、 明確建立“基地”重要意義,確保“基地”建設各項措施落到實處。
現代生物技術是當前科技領域中最令人矚目的高新技術之一,它被廣泛套用於醫藥、農業、化工、環保、信息等領域,為解決疾病防治、食物短缺、能源匱乏、環境污染等一系列問題帶來了新的希望。生物技術產業化對各國綜合國力的競爭正在產生深刻的影響,也將是我國趕超世界已開發國家生產力水平,實現後發優勢和可持續發展最有前途和希望的領域之一。儘管我國生命科學研究較之已開發國家起步較晚、投入較少,但在廣大生命科技工作者的努力下,已經取得了世人矚目的成績。然而,由於多種原因,尤其是生物技術產業化人才的缺乏,導致我國相當一批具有較大開發價值和廣闊市場前景的生物技術成果不能進入市場,進入市場而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產品也很少。我們必須加快培養既具有廣博生物技術理論知識和技能,又具備創新、創業和經營能力的人才,以適應我國生物技術產業競爭力提高的需要。因此,建“基地”是生物技術產業化發展的需要,是加速我國生物高新技術產業化的重要戰略舉措,是推動學校面向市場、面向產業辦學思想的重要實踐。學校黨政領導要高度重“基地”的建設和發展,各“基地”要抓住機遇,加快建設,努力建成集教學、研發與產業化功能於一體的創新創業人才培養基地,為21世紀我國生物高新技術產業發展培養各類高水平人才,在生命科學領域人才培養中起到示範、輻射作用,為教學科研人員提供創新創業平台,促進高校科技成果轉化及其產業化。
二、解放思想,開拓創新,創造性地建好“基地”。
鼓勵探索多途徑合作辦學的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儘可能利用企業資金、物質技術條件等多種社會資源參與辦學,在整合學校已有資源基礎上不斷擴大辦學空間,增強辦學活力與實力;要建立與管理體制相適應的有效運行機制,以互惠互利贏得社會支持,以激勵措施調動內部積極性。要探索新的有利於創新創業人才成長的培養模式與育人環境,如實行本碩連讀,分段培養;二次選拔,分流淘汰;完全學分制和彈性學制;開展生物技術、生物工程、生物製藥、生物醫學工程等專業第二學士學位教育等基地"招生數量以每屆30~60人為宜,招生名額由各校在總體規模下自行調劑。教育部將對各“基地”單列免試推薦攻讀碩士學位研究生指標,一期建設計畫期間暫按招生規模(不多於60人)50%~80%下達指標名額。
三、圍繞生物技術產業化對創新創業人才培養的需求,加強研究,積極推進各項教學改革。
生物技術產業是一個正在成長的新興產業,面向其產業化需求的高級人才培養是時代的需要,是經濟發展的需要,更是專業結構調整的需要。針對創新型和產業化人才培養的需要,基地建設規劃上要堅持現實性與超前性相結合,人才能力和素質培養上要堅持專業性與複合性相結合,教學內容上要堅持基礎性與前沿性相結合。在教學過程中要強調套用,強調實踐,強調綜合素質培養,強調創業素質養成。要通過一系列實踐,在近年內能儘快培養一批“少而精、高層次”的生物高新技術創新創業人才。針對這些要求,各“基地”要加強教學研究,不斷推進教學內容和課程體系改革,加強實踐教學環節,及時發現和解決人才培養實踐中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及時總結實踐經驗,保證人才培養工作的順利進行。
四、切實加強教學條件建設,採取有效措施確保人才培養質量。
要充分利用各級重點學科、重點實驗室、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等基礎條件,高標準、高起點地加基地"實驗室、實習基地、圖書資料和現代教育技術條件的建設,為人才培養創造一流的學習條件。要有計畫、有目的地做好課程建設和教材建設,大力選用和引進國內外優秀教材,尤其是外文原版教材,保證優秀教材選用率在50%以上;在一期建設末期,開展雙語教學和英語講授的課程達到30%以上,使用多媒體等現代教育手段的課程達50%以上。採取切實措施保證重點實驗室和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向“基地”學生開放。通過努力,“基地”要在實驗條件、教材選用、課程體系與教學內容、教學方法與手段等方面逐步達到或接近國際先進水平。
五、大力加強師資隊伍建設
要創造條件加快“基地”師資隊伍培養,尤其是要在生產實踐中培養和鍛鍊青年教師,把基礎好、潛力大、學風正的年青教師推到教學一線、科研一線和研發一線,鼓勵部分優秀中青年教師到企業中任職,使他們儘快成長“雙師型”教師。要特別鼓勵教授為“基地”學生講授基礎課,鼓勵“雙師型”教師加強專業課和實踐環節教學;要積極聘請優秀、成功企業家和創業者為“基地”學生開設創業實踐課;聘請國外高水平教師為“基地”學生開課。通過努力,使教師隊伍建設達到:基礎紮實、實踐經驗豐富;
六、充分認識所處地域和行業特點,創造性地為地方經濟建設服務。
要面向地方經濟主戰場,抓住生物高新技術產業中的人才鏈、技術鏈和產業鏈,發揮“基地”在學科建設、科學研究和人才培養等方面的優勢,積極開展新產品、新技術、新工藝的研發,主動與管理水平高、綜合實力強、技術手段新、科技含量高的企業合作,儘可能孵化培植一批企業,推動一種產業,服務一個行業。在為地方經濟建設服務過程中,要強化主體意識和源頭意識,增強責任感和使命感,把“基地”建設和人才培養融入到產業發展過程中去。要創造性地加強與企業的聯合、合作,不斷吸引企業資金和物質技術裝備參與人才培養,同時也要為企業解決生產實際和產品研發中的問題。有條件的高校,還要注意利用大學科技園、高新技術開發區等良好的外部環境,發揮“基地”自身的獨特優勢,積極主動地做好產品和技術的研發和推廣工作。
七、多渠道籌措經費,提高“基地”辦學效益。
“基地”辦學成本高,要通過多種方式籌措資金。學校要進行重點投入,保證“基地”基本條件建設。要建立有效機制廣泛與企業和事業單位合作,疏通社會捐贈渠道,善於利用國家和地方重點重大建設項目為“基地”發展搭建平台,為人才培養創造條件。要通過設立專業獎(貸)學金保證學業優異的貧困生能順利完成學業,鼓勵企業在“基地”設立獎學金、大學生創業基金等。對於建設目標明確、成效顯著、特色鮮明的“基地”點,有關部門要給予重點扶持。
八、努力加強自身建設,積極發揮示範輻射作用。
“基地”在人才培養方案制訂、課程和教材建設等方面要加強探索、研究和實踐,以期早日提供可資借鑑的經驗。各“基地”要從2002年秋季學期開始,率先為全校非生命科學類專業學生開設生命科學基礎普及課程,要加快校內外生命科學課程教師的培養,並主動承擔西部高校生命科學青年骨幹教師的培訓任務。
九、加強督導,滾動發展。
成立“國家生命科學與技術人才培養基地”;建設督導委員會,由院士、教育部相關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基地”建設負責人、生物高新技術企業家等人員組成,對“基地”的建設規劃、人才培養方案制訂、辦學實踐、教學改革、辦學質量等方面進行督察與指導,實行年檢制,對建設計畫完成不好,又在限期內沒有採取具體改進措施的高校,教育部將取消其設立基地"點。

附屬檔案三:

“國家生命科學與技術人才培養基地”建設規劃與人才培養計畫(2002~2006)(提綱)
一、“基地”基本情況:
“基地”名稱:可以子標題的方式明確辦學方向,例如:國家生命科學與技術人才培養基地--生物製藥點
“基地”負責人及Email等
“基地”管理機構主要成員:姓名、單位、職務、職稱、學位、年齡等
“基地”學科帶頭人:姓名、職務、職稱、學位、領域、年齡等
“基地”合作辦學單位及負責人:合作單位、負責人姓名、職務等
二、“基地”建設規劃:
總規劃(2002~2006)
年度規劃:請詳細說明
管理體制與運行機制:含學籍管理方面
師資隊伍建設計畫
三、人才培養計畫:
總體方案設計(2002~2006):請詳細說明
教學計畫:完整、具體
教學改革與教學條件保障
校外實踐基地保障
四、經費籌措與保障
五、承擔生命科學普及性工作的承諾
六、“基地”所在學校的確認與保障:學校簽章、校長簽字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