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知識的社會鏡像

教育知識的社會鏡像

《教育知識的社會鏡像》是雷雲創作的教育學著作,首次出版於2017年8月。

該書注重對知識社會學的借鑑偏重思想方法的吸取,突破了簡單地搬用相關學科概念來“研究教育”的方式。該書立足教育學的學科心態,梳理知識社會學的發展歷史,吸納各個學派的主要思想,最終形成教育知識的分析框架,並以此展開教育研究。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教育知識的社會鏡像
  • 作者:雷雲
  • 首版時間:2017年8月
  • 字數:213千字
  • 類別:教育學著作
內容簡介,作品目錄,作品思想,作品影響,出版信息,作者簡介,

內容簡介

該書借知識社會學重新理解“知識”,提出“可信性”教育知識生產的轉向:構建分析框架,從“形式”“內容”以及兩者的“耦合”解析“可信性”教育知識的社會基礎、生產方式與具體過程;診斷教育學困境的緣由,倡導以“間際”“開放”的理性生活領悟時代精神、凝練教育理想,提振教育學的學科地位和實踐影響。

作品目錄

序言
導言
第一章 基本概念、基本問題與分析框架
一、問題指向:教育知識的困境
二、解題方案:對“知識”的重新理解
三、解題路徑:教育知識生產的社會學解讀
一、基本概念
二、基本問題
三、已有解答
四、分析框架
第二章 “間際—開放”框架的理論勾勒
第三章 教育知識的形式分析
一、研究主題:“教育知識如何可能”的社會學解答
二、本體論基礎:社會存在決定思維認識
三、方法論啟發:知識社會學理論基質的汲取
四、分析思路:“形式—內容”的理論路徑
一、教育概念的社會之根
二、教育命題的類型與交流
三、表層形式的生產
四、深層形式的演進
第四章 教育知識的內容分析
第五章 形式與內容的耦合條件與過程
一、教育知識的內容是什麼
二、意義空間的生產(一):措辭
三、意義空間的生產(二):範式
四、意義空間的爭奪
一、教育學者的蛻變
二、背景知識的產生
三、教育問題與知識生產
四、教育知識的耦合過程
第六章 超越當代教育知識的困境
結語:以社會為鏡聚焦時代教育理想
一、當代教育知識困境探源
二、走出教育知識的生產困境
三、克服教育知識的價值困境
四、擺脫教育知識的功能困境
參考文獻
索引
後記

作品思想

進入到現代特別是當代社會,隨著整個社會生活方式的變化和知識觀的轉變,教育知識出現了一系列的困境。該書認為,教育知識陷入生產、價值與功能的三重困境。其中,生產困境是指生產出的教育知識的學術性不被認可,在教育實踐中的影響漸微,而非指生產者無法進行教育知識的生產。價值困境是指教育學科在整個人文社會科學中影響力弱、吸引力小、認可度低,從而使既有教育知識生產者普遍不自信,同時也難以吸引優秀知識生產者從事教育知識生產。功能困境是指教育知識難以影響實在的教育生活,教育實踐者已不再認為教育知識是靠得住的知識,從而對教育知識加以閒置、漠視甚至諷刺。教育知識的困境是可靠性知識的全面困境,“教育知識如何可能”成為破解困境的根本問題。要破解這一困境,就需要更新知識觀,重新認識教育知識性質,重塑教育知識生產範式。
該書強調對知識社會學的借鑑偏重思想方法的吸取,需要突破簡單地搬用相關學科概念來“研究教育”的方式。首先,立足教育學心態。運用知識社會學分析教育知識,目的在於推動教育學發展而非驗證知識社會學。其次,深入研究相關成熟學科。不作深入研究便無法理解相關成熟學科的思想方法,思想方法的吸取比學術概念的摘取更為艱難。該書通過大量的知識社會學文獻,梳理出“早期萌芽”“文化—認識”“科學—實驗”等幾個歷史階段,吸取各階段的思想精髓,最終形成了教育知識的分析框架。由此,該書能夠透過知識社會學的形式概念,以其思想方法幫教育知識生產者重新認識教育知識及其生產。再次,從教育知識的學科邏輯和生產情境運用所吸取的思想方法。如果根據相關成熟學科的生產範式來分析教育,則仍然無法擺脫“被占領”“受依附”的命運。反之,教育知識生產者若從教育知識生產的具體情境出發,分析教育學者及其產生、教育問題及其解決等,就可以將其他成熟學科的思想方法化於無形,從而免掉此慮。

作品影響

獲獎記錄
2019年,該書獲四川省第十八次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二等獎。

出版信息

書名
出版時間
出版社
ISBN
《教育知識的社會鏡像》
2017年8月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978-7-5203-0775-8

作者簡介

雷雲,男,漢族,博士,四川師範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四川省學術和技術帶頭人後備人選。主要從事教育哲學、教育基本理論、教師教育等領域的研究。主持或完成國家級課題2項,省部級課題4項,在《教育研究》《教育發展研究》《社會科學戰線》等國內外刊物發表論文40餘篇。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