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人學視野》為“中國中青年教育學者自選集”叢書之一,收錄了教育學的生命立場與研究;類主體教育;主體間性與教育交往;教育的生命基礎;生命教育;道德教育的人學論域;生命型教師等七編關於教育學的論文。細細讀完其中的文章後,更為深入地感受到作者的理性與創新,分析教育問題的廣闊視野以及從關注問題中反映出的強烈時代感。會發現這些分析理性、深入,是基於我們國家歷史與現狀而提出的。
基本介紹
- 書名:教育的人學視野
- 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
- 頁數:335頁
- 開本:16
- 品牌:安徽教育出版社
- 作者:馮建軍 石中英
- 出版日期:2008年10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9787533649814
基本介紹,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圖書目錄,文摘,序言,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教育的人學視野》由安徽教育出版社出版。
作者簡介
馮建軍,男,漢族,1969年生,河南省南陽市人,教育學博士,哲學博士後,現為南京師範大學教育科學學院教授、教育學原理專業博士生導師,國家重點學科教育學原理方向帶頭人,教育部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南京師範大學道德教育研究所研究員,兼任全國教育基本理論專業委員會委員,中國教育學會中青年教育理論工作者分會常務理事。2006年獲得全國第十屆霍英東教育基金青年教師獎。 主要研究方向為教育基本理論、教育哲學以及道德教育原理。近年來先後主持“以生命為基礎的教育理念研究”、“構建促進生命和諧發展的素質教育模式研究”、“和諧社會道德教育獨特性研究”、“多元文化背景下的學生價值觀和生活方式的研究、“高中階段教育公平與教育資源配置研究”等省部級重點課題。2000年以來在《教育研究》、《高等教育研究》、《教育研究與實驗》等國內學術刊物發表論文百餘篇。出版學術專著《現代教育原理》(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01)、《當代主體教育論》(江蘇教育出版社,2001,2004)、《生命與教育》(教育科學出版社,2004)、《生命化教育》(教育科學出版社,2007)、《教育公正:政治哲學的視角》(福建教育出版社,2008)等。其中《當代主體教育論》和《生命與教育》分獲江蘇省第八次、第九次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三等獎,《當代主體教育論》又獲全國第三屆教育科學優秀成果三等獎,《生命與教育》又獲得全國高校出版社優秀暢銷書二等獎。主編《現代教育學基礎》被評為江蘇省高校精品教材(2005)、全國教師教育優秀課程資源(2004),被列為國家“十一五”規劃教材。
圖書目錄
自序
第一編 教育學的生命立場與研究
論教育學的生命立場
西方教育研究範式的變革與發展趨向
走向生命關懷的教育研究
第二編 類主體教育
主體的歷史生成與教育的三種形態
時代·類主體·教育
個人主體教育的反思與類主體教育的建構
主體教育理論:從主體性到主體間性
第三編 主體間性與教育交往
主體間性與教育交往
論交往的教育過程觀
以主體間性重構教育過程
論教學過程是交往實踐過程
道德教育:交往實踐的新闡釋
第四編 教育的生命基礎
教育的生命本質
回歸生命的教育
人的超越性及其教育意蘊
生命發展的非連續性及其教育
論生命化教育的要義
讓教育與生命同行
第五編 生命教育
生命教育:引導學生走好人生之路
生命教育的內涵與實施
中小學生命教育課程及其設計
中小學生命教育教材內容的比較
第六編 道德教育的人學論域
論道德和道德教育范型的嬗變
從“工具論”到“主體論”
人的道德主體性與主體道德教育
主體道德教育與生活世界
生命視野中的道德與道德教育
第七編 生命型教師
從知識型教師到生命型教師
論教師生命發展的策略
教育幸福:教師專業發展的重要緯度
做生命型教師
第一編 教育學的生命立場與研究
論教育學的生命立場
西方教育研究範式的變革與發展趨向
走向生命關懷的教育研究
第二編 類主體教育
主體的歷史生成與教育的三種形態
時代·類主體·教育
個人主體教育的反思與類主體教育的建構
主體教育理論:從主體性到主體間性
第三編 主體間性與教育交往
主體間性與教育交往
論交往的教育過程觀
以主體間性重構教育過程
論教學過程是交往實踐過程
道德教育:交往實踐的新闡釋
第四編 教育的生命基礎
教育的生命本質
回歸生命的教育
人的超越性及其教育意蘊
生命發展的非連續性及其教育
論生命化教育的要義
讓教育與生命同行
第五編 生命教育
生命教育:引導學生走好人生之路
生命教育的內涵與實施
中小學生命教育課程及其設計
中小學生命教育教材內容的比較
第六編 道德教育的人學論域
論道德和道德教育范型的嬗變
從“工具論”到“主體論”
人的道德主體性與主體道德教育
主體道德教育與生活世界
生命視野中的道德與道德教育
第七編 生命型教師
從知識型教師到生命型教師
論教師生命發展的策略
教育幸福:教師專業發展的重要緯度
做生命型教師
文摘
通常把教育學看作研究教育現象,揭示教育規律的科學。這一“科學”取向的標示,意味著“教育現象”是一種客觀存在的現象,它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具有可重複性。或者說,儘管教育現象有所變化,並不完全重複,但支配複雜教育現象背後的本質具有一致性。教育學就是通過研究客觀的教育現象,揭示超越時空、永遠正確的普遍自然的法則,即規律。所以,教育學的科學性取決於教育現象的客觀性。客觀性與主觀性相對,不僅表現為可以觀察,是一種看得見、摸得著的實在,而且更重要的是,它可以外在於個體,離開個體的主觀需要、精神、思想和意識等而獨立存在。如果教育現象與物質世界的客觀性並無二致,我們完全可以按照自然科學的思路建立真正的教育科學。問題是,如果教育現象並非純粹的客觀現象,那么建立教育科學的根基就會坍塌。因此,教育現象本身的性質成為我們考慮教育學性質的關鍵。
生命是教育的原點,這不僅意味著教育要以生命起始,滿足生命發展的需要,而且意味著生命在教育中,教育活動是生命展現的活動,是生命成長的活動。離開了生命,剝奪了生命成長的主動性和自由,就不是真正的教育,只能是一種控制、壓制和規訓,或者是一種異化的教育。
生命在教育中,說明教育活動離不開生命,教育活動是生命在教育中的活動,是教育中生命的自由自在的舒展活動。也說明,教育的世界不是人之外的自在的客觀世界,而是內在於生命,由生命所參與、創造的世界,即生命的世界。
我們所面對的教育世界,教育學所研究的教育現象,雖然是一個外部的世界,是一種客觀的存在,但它不同於自然的外部世界,是一種有生命的客觀存在,它包含著人的主觀意義。人是教育世界的主宰者,是教育現象的主體,是人創造了教育世界,也是人理解、建構著教育現象。如此,教育現象就不是純粹客觀的,它具有主觀性和理解性。
生命是教育的原點,這不僅意味著教育要以生命起始,滿足生命發展的需要,而且意味著生命在教育中,教育活動是生命展現的活動,是生命成長的活動。離開了生命,剝奪了生命成長的主動性和自由,就不是真正的教育,只能是一種控制、壓制和規訓,或者是一種異化的教育。
生命在教育中,說明教育活動離不開生命,教育活動是生命在教育中的活動,是教育中生命的自由自在的舒展活動。也說明,教育的世界不是人之外的自在的客觀世界,而是內在於生命,由生命所參與、創造的世界,即生命的世界。
我們所面對的教育世界,教育學所研究的教育現象,雖然是一個外部的世界,是一種客觀的存在,但它不同於自然的外部世界,是一種有生命的客觀存在,它包含著人的主觀意義。人是教育世界的主宰者,是教育現象的主體,是人創造了教育世界,也是人理解、建構著教育現象。如此,教育現象就不是純粹客觀的,它具有主觀性和理解性。
序言
當《中國中青年教育學者自選集》第一輯十本專著放到我面前的時候,真是感慨萬千,興奮不已。回想1979年中國教育學會剛剛成立的時候,全國從事教育理論工作研究的只有四百多人。為了繁榮教育科學,當時我們呼呼恢復中央教科所、建立中國教育學會,得到鄧小平同志的批准。今天中國教育學會的會員已經發展到八十多萬人,全國博士授權點已有幾十個,一批中青年教育理論工作者已經成為教育科研的骨幹。《中國中青年教育學者自選集》就是他們展示在我們面前的成果。怎不令人興奮!
我與中青年教育理論工作者是有感情的。回想18年以前,1989年他們在大連召開第一次會議,要求成立中青年理論工作者研究會。眾所周知,那時的形勢,有些同志有點害怕。但是中國教育學會的老會長張承先同志還是比較開放、很有遠見的,認為應該支持中青年這種合理的要求,中青年是我們的未來,教育科學的繁榮要靠他們。學會就讓我來聯繫這項工作。我也認為,中青年的要求是合理的。因為過去開會,總是老專家占據了講壇,沒有中青年學者講話的機會。中青年理論工作者研究會的成立給中青年學者提供了一個講壇。
我與中青年教育理論工作者是有感情的。回想18年以前,1989年他們在大連召開第一次會議,要求成立中青年理論工作者研究會。眾所周知,那時的形勢,有些同志有點害怕。但是中國教育學會的老會長張承先同志還是比較開放、很有遠見的,認為應該支持中青年這種合理的要求,中青年是我們的未來,教育科學的繁榮要靠他們。學會就讓我來聯繫這項工作。我也認為,中青年的要求是合理的。因為過去開會,總是老專家占據了講壇,沒有中青年學者講話的機會。中青年理論工作者研究會的成立給中青年學者提供了一個講壇。